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虚构"一般涉及文学性"非虚构"与非文学的"非虚构"两大类型。"非虚构"体现着一种时代精神。"非虚构"自身存在着一些深层悖论,远不像预想的那样简单。  相似文献   

2.
理解非虚构文学应该从新闻、文学和方法这三个维度出发。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人们也把非虚构小说归入新新闻写作,或者称新新闻写作为非虚构小说。同时,非虚构文学还是一种方法,既是一种写作方法,又是一种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3.
虚构作为文学创作的手段,不仅揭示了文学作品的构成方式,同时也规定了文学作品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文学作品是非认知的;文学的真实是主观愿望的真实,是关于人的存在的真理;文学的世界不仅是一个虚构和想象的世界,也是一个价值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学与宗教面对同一个世界之谜、人生之谜。所以文学并不向人们提供科学真理,文学只是人类的启示录。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非虚构文学的兴起不仅有其文本特质的原因,更是现代性持续显现的时代表征。在中国式现代性的建构过程中,以《人民文学》“非虚构”栏目为代表的新世纪非虚构文学,呈现出个体复杂深刻却鲜为人知的现代性体验,在个体命运的互证中显示了现代性“变”与“不变”的矛盾,并以对现实的记录和对历史的重写,彰显了文学的现代性反思品格。总之,新世纪非虚构文学既以对现实的真实记录而展现了现代性图景的繁杂,同时又在高度的人文关怀和反思性中建构着独特的中国式现代性。  相似文献   

5.
文学虚构作品具有一定的道德内容。作家只有突破自我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作品。文学虚构会冲击压制本能的现实道德,走向真正的自由自觉的生命伦理。虚构作品创造了一个可能性世界,对人类突’破现实道德发挥重要作用。这种可能性的非现实世界,能使我们加深对内在自我的看法,从而对自我的认识起着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关于文学虚构,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其中最具实践启发意义的是文学的虚构方式——即文学创作的各个阶段、作品的各个层面是如何进行虚构的.本文拟从文本创作实践出发,对文学虚构的方式作一个初步的归纳,以期有助于形成对文学虚构方式的系统性认知.  相似文献   

7.
现当代中国非虚构文学的大众文化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当代中国非虚构文学的大众文化品格王晖关键词现.当代中国非虚构文学;大众文化品格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使大众文化的出现、成长乃至壮大成为可能①。而近代中国报业的兴起,又为生于兹,脱胎于此的中国非虚构文学(以本世纪初至九十年代初为其上下限)②注入...  相似文献   

8.
文学虚构问题是长久以来文学研究的重点,以往的文学理论以客观现实为参照,认为文学所反映的应该是已经或应该存在的客观现实,将虚构视为文学的属性之一,同时又以现实为参照弱化了虚构的价值,在静态的模式中研究虚构,虽然系统却并不全面。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在动态的、交流的模式中展开对文学虚构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常品 《现代语文》2009,(11):142-143
自从"非虚构文学"登陆中国文坛,真实性与文学性孰轻孰重,"真"的程度,"真""假"的界限等争论都如影相随。是不是必须一丝虚构和想象的成分都不能有才能算得上非虚构文学?本文也就这一老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文学虚构理论真正成熟的阶段是在现代主义时期。在这一时期,众多的文论家和美学家开始更多地从作品的层面去思考文学虚构问题。他们把虚构视为作品获得文学性的根据,虚构也因此具有了本体论意义。而到了后现代主义时期,在那种消解一切,包括文学与非文学、虚构与现实的状况下,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学虚构理论的存在依据也就从根本上被否定了,文学虚构一词开始失去了它独立的内涵,变得无法进行界定了,文学虚构自身因此被消解了。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观念中,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虚构。文学被称之为折射生活七彩光芒的“镜子”。而进入9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异彩纷呈,世界的多样性早已把人们弄得晕头转向。此时,文学已不仅仅是生活的“影子”。更多意义上,文学以一种独立的姿态——文学事件——开始参与现实生活、甚至制造现实生活。很多时候,文学中虚构的现实比真实的现实生活更加令人信服。人们仿佛真的进入了电影《骇客帝国》所描绘的那个世界——真实与虚构混淆颠倒,真实——隐去,虚构的一切构成了真正的生活,犹如“假作真时真亦假”。本文试图从本体论的角度讨论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并对当代文学的虚构现象进行简析。  相似文献   

12.
自从1966年,杜鲁门.卡波特用非虚构小说一词描绘他的小说《冷血》以来,非虚构小说就从美国流行开来。时至今日,40多年过去了,非虚构小说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不如它在国外发展迅速,成绩骄人。但自2010年第2期开始,《人民文学》开辟"非虚构"新栏目,陆续刊发十几篇作品,在文学界引发了一场关于非虚构小说的新一轮讨论。笔者拟从非虚构小说产生的背景、非虚构小说的定义、非虚构小说与其他纪实小说的关系、非虚构与真实的关系、关于非虚构小说的理论研究、非虚构小说存在的问题及意义几个方面展开,力图为非虚构小说研究勾勒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图像,理清其新时期以来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3.
非虚构文学研究中的理论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虚构作为一种叙事手段并不是词源学意义上虚构的否定概念,而是一种符码,是人类对世界进行艺术表达的一种被迫策略,肇始于摹仿阶段。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人类的表达话语出现转型,虚构的出现弥补了人类对自身精神的突破,实现了向未知世界的跨越。作为文本意义上的非虚构手段因为固守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要求,使得认知局限在经验世界,相比虚构而言诗学性亟待研究,而当下关于非虚构文学的理论研究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4.
“非虚构文学”作为当下文坛热点,学者们对其命名的理解各执己见。但在文学的内外部视野的观照之下,不难发现,“非虚构文学”的命名首先来源于时代经验变革的推动,其次,其跨文体的特征又赋予其写作者独特的叙事姿态。与此同时,“非虚构文学”在搭乘网络平台使自身走向繁荣的同时,又面临概念的滥用这一困境。故此,在理清“非虚构文学”相关概念之时,对于其未来面向的思考要立足于创作与理论的互动。  相似文献   

15.
文学虚构的人类学根据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文学虚构之所以具有人类学根据,是因为它与人类的本质属性紧密相关。文学虚构不但能够满足人类的审美交流需要,还能满足我们超越现实、超越自我和扩展自我的需要。虚构通过表演与文本游戏,把难以表现的可能性世界表现出来。现实限制着我们对自我的认识,文学虚构却能够让我们发现存在的秘密,体验生命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6.
“虚构”,本是西方现代叙事学中的一个概念,也是西方文论中的一个主流文学观。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论思想,在讨论艺术构思的过程中,既肯定了文学的“非虚构”性,也涉及到文学的“非虚构”因素。本文旨在从“虚构”这一现代叙事学概念出发,阐述《文心雕龙·神思》中包含的“虚构”与“非虚构”的文学观,彰明中国古代文论思想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铁穆尔是目前最广为人知且备受推崇的裕固族学者型作家。在访谈录中,他指出,非虚构文学的核心价值在于人性的表达和真相的追寻;对裕固族作家文学而言,非虚构文学写作实践拓展和开阔了作家思考、写作和表达的边界。  相似文献   

18.
散文的概念在演变中不仅有散文与非散文的区别,也有文学性散文和实用性散文的区别,在文学领域内,后者的区别更为本质,但常为人忽略,虚构作为一种创作技法,在大学性散文中的存在是由文学的形象性要求和话语叙述的特点决定的。虚构与真实并非不相容的概念,合理的虚构以生活真实为基础,使散文走向更深层次的真实。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之后登上华美文坛的新人新作基本上没有受到华美文学研究者的注意.对这些新作中的非虚构作品(包括纪实文学)概略地加以述评,以期引起同行对这些新人新作的关注,使华美文学的研究领域能够得到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20.
现代关于文学的虚构本质说十分流行,这无形中纵容了作家们在虚构与想象上的冒险甚至是胡编乱造,导致文学虚构与想象的品质有下滑之虞。对此,本文主张文学虚构和想象应该有一定的限度,有其方向和目标。因为作家创作会有意向性,读者接受也会有“可能”和“可信”原则。严肃文学有其深度目标,不同的文学类型或创作方法也有各自的规则或惯例。为了进一步提升虚构与想象之品质,作家们应该有更高的标准或努力方向,比如审美性和独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