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是南宋孝宗年间修成的一部编年体的著名历史著作,它的作者是李焘。李焘(公元一一一五年至一一八四年),字仁甫,一字子真,自号巽岩,学者称巽岩先生。眉州丹稜(今四川省洪雅县境)人。中南宋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年)黄公度榜进士。历官内外,悉心任事,不畏豪强,颇有政声。累官礼部侍郎,进敷文阁学士兼侍讲,同修国史。《长编》于孝宗淳熙九年(一一八二年)最后写成进呈。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年)病死。他的著作除《长编》外,还有文集五十卷、奏议三十卷、易学五卷、春秋学十  相似文献   

2.
《宋会要辑稿·兵一○之三十七》云:“(绍兴五年)三月八日,解潜奏;杨太(么)併兵兵侵犯技江、公安等县,遣将斩获太首……获捷.时王(?)为贼败衂于卞山.未几,都统张浚言:么等屡行招抚,妄作迁延.今来岳飞,亲捉大军分屯要害,及克日攻贼寨,致黄诚等畏惧失措,束手请降.除杨么已将杀戮外,招到杨钦、刘衡、夏诚……等二十余头项.”这段记载,几乎每话都存在问题,试说明于下:绍兴四年七月六日社木寨被起义年攻破后,八月四日王(?)  相似文献   

3.
一、陆游和《入蜀记》宋孝宗乾道中,朝中抗战势力抬头,因“鼓唱是非”之罪一度被罢官的陆游复被起用。乾道五年(1169)十二月,陆游“得报差通判夔州”(《人蜀记》卷一)。因染病,迟至第二年夏初始离开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赴任夔州(今四川奉节)。“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万里看无穷”(《水亭有怀》),此次赴任所,历时一百三十多天,行程五千余里,写下六万余字日记。陆游以日记形式记录沿途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结集为《人蜀记》。  相似文献   

4.
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到汉中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笔从戎,曾于秋冬之交的十月十九日左右,在从四川阆中出差返回汉中途中旅次大安军重镇金牛驿(今汉中地区宁强县大安驿)时,率众到幡冢山麓南沮水(俱在今宁强县北部)一带纵猎打围,并只身刺射一只猛虎。①此后,陆游在《剑南诗稿》(以下简称《诗稿》)、《谓注文集》四十余首诗词中追忆到这桩打虎轶事。《诗稿》卷69《醉歌》云:“百骑河滩  相似文献   

5.
郑樵的卒年     
郑樵的卒年,向有绍兴三十一年(1161)、三十二年(1162)两说。《宋史·郑樵传》说郑樵卒于五十九岁,惟不记年月。近人张须著《通志总序笺》,定樵卒年在绍兴三十一年。他说:  相似文献   

6.
唐庚(1069——1120)字子西,宋代眉州丹棱(今四川眉山境内)人。绍圣(1094——1097)中举进士,官宗学博土。著有《眉山唐先生义集》三十卷和《唐子西文录》。唐庚对诗歌的见解主要见于《唐子西文录》中。 《唐子西文录》为唐庚口述,强行父追记。强行父(1091——1157)字幼安,余杭(今浙江杭州)人。曾官睦州、宣州通判。宣和元年(1119)九月至第二年正月,强行父与唐庚同寓京师,听唐论诗谈文。二十年后,即绍兴八年(1138)三月,强行父将唐所述,追记成《唐子西文录》。  相似文献   

7.
杜甫在虁州(今四川奉节)居住期间,常登白帝城,到白帝庙和附近的武侯祠等处游览。大历元年(766)秋,一天杜甫登白帝城楼时,偶见“城中出云,城下大雨烦盆”的奇景,有所感触,即景寄情,便写出了这首奇崛雄浑、千锤百炼的拗体七律: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  相似文献   

8.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作者刘鸮(1857—1809)字铁云,清末江苏丹徙县(今镇江市)人。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定庭,自幼博览群书,受“洋务派”的影响很大,对水利、医学、数学、甲骨文都有研究。曾经做过幕僚、知府,也充任过洋行经理,后被袁世凯谪徙新疆,死于迪化(今乌鲁术齐)。《老残游记》计二十回,是刘鸮于1903年至1906年写成的晚清较有影响的章回小说,最初以“鸿都百炼生”的笔名发表于《绣像小说》半月刊。全书以江湖医生老残在游历途中的见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时期,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也是互相征战到秦一的重要历史时期。蜀地亦是如此。这个历史时期,蜀的主要国家、部族及其文化主要有: 蜀国。春秋初至中期前,蜀的统治者为杜宇世家。《华阳国志·蜀志》云:“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时朱提(今云南昭通)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水经注》引来敏《本蜀论》:望帝者,杜宇也,从天下。女子朱利,自江源出,为宇妻,遂王于蜀,号曰望帝)。移治郫邑(今四川郫县城北二里处),或治瞿上(今四川双流县与新津县交界的牧马山蚕丛祠九倒拐一带)。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今陕西秦岭),熊耳(今四川青神县南岷江上的青神峡)、灵关(今四川宝兴县南与芦山县西北)为后户,玉垒(今四川灌县与汶川县之间的茶坪山)、蛾眉为城郭,江  相似文献   

10.
南宋时期,有两位曾在广西任职的朝廷命官,一个是静江府(今桂林市)知府、广西经略安抚使范成大;一个是桂林通判周去非。范、周二氏博学多才,平生留心世事,深入民间,接近群众,注意调查研究。他们根据自己在广西任内的耳闻目睹,稽考有关资料,分别撰写了《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两部著作,成为今天研究广西地方史志和少数民族历史不可多得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范成大(1126—1193年)吴郡平江府(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他从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中进士以后,历任处州(今浙江省丽水县)知州、静江府知府、广西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礼部员外郎、中书舍人以及参知政事等职。晚  相似文献   

11.
曾巩历任八州地方官,两度组织指挥救灾活动,一次是1069年任越州(今绍兴)通判时,救助旱灾;另一次是1075年任洪州(今南昌)知州时,救助瘟疫。他写过四篇救灾的文章。1068年河北大地震后作《救灾议》和《议仓》,稍后又作《瀛州兴造记》,记述河北李肃救地震经验。1079年作《越州赵公救灾记》,记赵救助绍兴大旱大疫的措施,曾巩的救灾理念和实践经验,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都江堰位于今四川都江堰市城西之岷江中游,是名震寰宇的水利工程。建于秦昭王时,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了。堰名也几经更变。近世“都江堰”的含义一般是指分水鱼嘴、金刚堤、飞沙堰、宝瓶口四大工程;而古代则不然,仅指分水鱼嘴和金刚堤。“都江堰”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史籍是在《宋史》。《宋史》卷95《河渠志》云:“皂江支流迤北曰都江口,置大堰”。卷247《赵不(?)传》云:“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绝江遏水,以灌数郡田。”为何称“都江堰”?唐李泰《括地志,云:“郫江一名都江。”郫江即鱼  相似文献   

13.
公元1126年冬“靖康之难”发生,北宋遂亡,南宋继之建立.公元1141年南宋和金签订《绍兴和议》,宋金间东以淮河,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划界.从此,“中流以北是天涯”,“两岸舟船各背驰.”以后虽有《隆兴和议》(1165年)、《嘉定和议》(1208年),但基本维持《绍兴和议》内容,仅有所增减而已.由于宋金对峙,淮河中分,关山阻  相似文献   

14.
<正> 十二、先其所爱,微与之期。(《孙子·九地》)注释:微,伺探。 译文:首先夺取其战略要地,伺机与敌决战。(第56、57页) “先其所爱,微与之期”一语,旧说各不相同,未知孰是。句中“微”字若作“伺探”解,依《注译》一书的注释体例,应指出“微”是“(?)”字之借。《说文》云:“(?)”,司也。从见,微声。”段玉裁注:“司者,今之伺字。许书无伺。司下当有视字。《广韵》曰:‘(?),伺视也.’于从微取意。(?)同(?)。”  相似文献   

15.
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人。生于唐文宗开成元年,死于蜀高祖武成三年,得年七十五岁。他是没落官僚家庭的子弟,五十九岁举进士,任校书郎、左补阙等官职。六十六岁时到四川,节度使王建任他为掌书记。公元907年唐亡,七十二岁的韦庄帮助王建创建前蜀小朝廷,并任吏部侍郎同平章事,率谥文靖。他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大名鼎鼎的词人。其词《全唐诗》共收五十四阙,其中四十八阙是载人《花间集》的,在《花间集》十八家当中,韦庄词数量之多,仅次于温庭筠。  相似文献   

16.
《碧溪诗话》十卷,南宋黄彻著。彻字常明,福建莆田人。宣和甲辰(1124年)登第。曾任辰溪县丞、沅州军事判官,麻阳、嘉鱼、平江县令。投印南归后,即在兴化(今福建莆田)之(?)溪,写下《碧溪诗话》。对《(?)溪诗话》(下称《诗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彻论诗大抵以风教为本,不尚雕华,然彻本工诗,故能不失  相似文献   

17.
《国语》记春秋时晋国史事,较《左传》详备,故为历代治古史者所宝。其注今存《韦昭解》,亦为学者所重。今不惴谫陋,录今本《晋语》校读记若干条,以就正方家云。《晋语一》 (1)韦注;曲沃甚疆。谨案::疆当作疆。下文云“昭侯微弱”,上“强”下“弱”,正为对文。诸本及今本(1978年第一次印刷本)均作“疆”,并其证。今本1982年印刷本误作“疆”,当  相似文献   

18.
(一) 郑樵是我国南宋时代著名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卓有成就的文献学家。他的《校雠略》和《艺文略》、《图谱略》、《金石略》一起,奠定了他在历史文献学上的地位。郑樵,字渔仲,别号溪西逸民,史称夹漈先生,宋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生于一一○四年(北宋徽宗崇宁三年),卒于一一六二年(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年五十九。郑氏在当地称大族,郑樵从小在父亲的教育下,对六经、诸子百家之学很感兴趣。可惜到了十六岁上,他父亲不幸去世,家道就此败落了。这以后,为了不中断学业,郑樵和他的堂兄郑厚,在莆田附近的夹漈山旁,搭了个茅屋,“谢绝人事”,埋头读书,“久之,乃游名山大川,搜奇访古,遇藏书家必借留,读尽乃去。”郑樵的抱  相似文献   

19.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陆游集·入蜀记》,题目是编者加的。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浙江绍兴)人。他因坚决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通判。第二年闰五月,他由故乡山阴出发,至十月二十七日抵达任所。途中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的两则日记。小孤山在江西省彭泽县北,安  相似文献   

20.
伍鸣同志在《彭端淑和<白鹤堂文稿>》一文中说:彭端淑是“丹棱(今四川洪雅县)人”(见《中学语文教学》1982年第9期)。这个“今洪雅县”的说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