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根据责任负担大小、保障水平高低以及民众需求差异等维度,可以把民生保障划分为托底型、基本型、改善型以及富裕型等四种模式类型。其中,托底型民生是最为基础性的民生类型,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具有重要的指标性意义。它着重解决民众最基本的生存问题,成为民众生存权的基础与先决条件,体现国家对民众最基本生计的责任担当。托底型民生就是守住民众最基本生活的底线,保障好民众最起码的生活需求的民生项目及标准,对其数值人们往往用职工平均工资、最低生活保障等指标来测量。但是,以最低生活保障线作为托底型民生标准并不能解决民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同时,平均工资指标也不能反映人们的消费支出情况。实际上,托底型民生与城乡居民八大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总和相关,结合全国近年来公布的数据,用扩展线性支出模型测算可知,托底型民生支出约为城镇居民八大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基本需求总和的60%左右。为此,应该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框架下加强托底型民生建设,不断优化托底型民生支出结构,拓展托底型民生项目类型,将突发性不明原因疾病纳入到托底型民生保障项目,切实增强托底型民生项目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确保民众生存之"底"得到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2.
《邢台学院学报》2019,(3):26-29
民生权益是民众享有生存发展的权利与利益,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研究》作为"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学术专著",立足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民情,系统阐述了民生政治建设问题,不仅丰富了人民生活即民生的内涵,而且明确了人民政治生活在民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提出了实现政治权利、保障民生权益的基本路径,对于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民生建设、满足人民生活多样化需要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元旦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要满腔热情做好民生工作,特别是要做好扶贫开发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让农村贫困人口、城市困难群众等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都能生活得到保障、心灵充满温暖。"民生工作,是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保障——欲求民众幸福安康,不仅要安广厦、实仓廪,更需铸造文化民生,使百姓之心充实而丰盈,精神饱满而恒久。全民阅读,就是文化民生的重大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4.
资源型城市为了更好地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改善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必须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熵减理念,与此同时,还要求政府能够提供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广大民众的热心参与。因而,科技服务民生的政策路径选择研究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5.
资源型城市为了更好地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改善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必须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熵减理念,与此同时,还要求政府能够提供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广大民众的热心参与。因而,科技服务民生的政策路径选择研究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6.
民生科技作为直接服务和提升民众基本生存条件、生活质量的科学技术,是科技与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已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点,它为地方高校发展民生科技提供了新的机遇。在分析地方高校发展民生科技的优势基础上认为,高校应采取创新科研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和科技服务形式等措施,以形成高校民生科技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相似文献   

7.
一、民生及相关的概念所谓民生,就是民众的生活,包括以人的生命为前提的物质文化生活及相关问题。依据《辞海》的解释:民生即人民的生计;生计就是有关人民生活的事情。现代民生,是指以尊重生命为前提,以物质生活为基础,以文化与社会生活为支撑,以政治生活为保障,注重生态环境依托的多层级的民众有序生活系统。其思想主要表现在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民生理论中。  相似文献   

8.
资源型城市为了更好地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改善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改善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必须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熵减理念,与此同时还要求我们的政府能够提供相应的配套政策。因而科技服务民生的政策路径选择研究是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9.
文化民生:让主流意识形态走近人民群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不仅仅是基本物质的满足,还与基本的文化需求密切相关。文化民生事关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思想状况、文化权益和生活品质,体现国家的“软实力”。因此,它既是更高层次的民生,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生长点。当前应通过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等路径,推进文化民生建设,让主流意识形态走近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0.
电视民生新闻及其同质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新闻就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民众生存状况为关注焦点,以民众视角表现民主价值和人文关怀的理念,以民众的生存空间开拓资源的新概念新闻。民生新闻在取得成功、占据电视台大量空间之后,形式和内容、面貌和内质却越来越趋同,越来越表现出同质化问题。解决民生新闻同质化问题,首先民生新闻要突出地域特色,其次语言要有张力,第三主持人要有个性。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不仅有物质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还有精神性需要,精神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实践不仅能够引领和满足人们的精神性需要,而且还能够科学地引导人们的物质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若要正确地引领和满足人们的需要,必须不断地推进生活化,这有其逻辑、历史和现实依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积极探寻生活化的途径,坚持立足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统一;坚持生活价值引领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人的精神需要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之中。人的精神需要决定人的行为动机,构筑广泛的社会联系,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优化社会环境,不断满足和发展人的精神需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散不足》篇中桑弘羊与贤良等论战双方关于汉代社会生活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的观点进行评论。内容侧重于汉代士人进步的社会生活观和经济思想。察古鉴今 ,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对当代社会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当前,广大农村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已经得到满足,各种社会保障也在逐步健全。但是,由于历史遗留因素、人们关注重心的偏移、政府职能的缺失等原因,导致农民精神生活长期处于相当贫乏的状态。要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贫乏的状况,必须唤醒农民的精神富裕意识,加强农村文化硬件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生活的途径和渠道,搭建农民精神富裕的载体。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加快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成为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及西部地区中心城市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塑造城市形象、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民族化、地域化、现代化视角出发,全力打造“历史名城”与“时尚之都”的文化产业战略定位将有助于推动重庆文化产业又快又好发展.最终实现文化兴市、文化强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意志的提出,是一个时代的创举。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承担着刻不容缓的历史责任,是今天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注重建设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7.
论休闲体育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的大力推进,休闲体育正逐步成为人们闲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是未来体育的发展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18.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而慢性病的发生相当一部分与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提高每个人的健康状况的主要方式.通过健康教育使每个人形成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对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必将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9.
小说社会学研究主要涉及到小说的作者、读者、体式、出版、生存环境、社会功能和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内容,对此深入地研究有助于我们客观而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小说的社会功能与特征,帮助小说家进一步搞好创作,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丰富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的同时,改革冲击着精神生活的秩序,造成一部分人精神需要的危机。文中从加强精神生产、精神生活领域的立法和司法工作来保障人民的精神需要不受损伤;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德体系;保护好精神生产者自由创造的权利;积极发展教育文化事业,使健康合理的精神需要得以产生,并引导人类的精神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等几个方面具体阐释了走出这一危机的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