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乌托邦是对未来的一种思考或者设想,包含着理想、希望和梦想。说起乌托邦,昆德拉有一段名言,大意是人们受到乌托邦思想的迷惑,“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却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曾遭受过一种伪理想主义无情愚弄的中国人对这段话有特殊共鸣。当人们开始反思过去时,“乌托邦”成了一个射击耙,弄得很是声名狼藉,我认为,这有些简单化了。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乌托邦”在国人的心目中几乎是“空想”、“不科学”等名词的代称,遭到学者们广泛的批判。作为“乌托邦”的一种,“审美乌托邦”同样遇到了人们或多或少的偏见,成为许多学者批判的对象。事实上,乌托邦并不总是虚无的代名词,在某种程度上它代表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超越。同样,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乌托邦”思想也并不如常人所想象的那样只是一种空想的、消极的审美救世主张,它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在社会政治领域进行了多方努力却无效而终的情况下的一种理论自觉,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转向。因此,梳理“乌托邦”与“审美乌托邦”的关系与区别,对于正确认识乌托邦与审美乌托邦的价值与作用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道:“受到乌托邦的诱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  相似文献   

4.
借用哲学领域的概念,本交现代人们对匕首央教育之“乌托邦”的态度归结为三种形态:对乌手邦的绝望,对乌托邦的世及对乌托邦的生存化的反应。章从政治、经济、化、管理及现行教育体系几个层面深入分析了这三种形态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并在一定程度上描述和揭示了我国终身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乌托邦”在这里有两层意义,一是我个人写作的“乌托邦”,另一个是中国历史与现实的“乌托邦”。前者是指我通过写作实现梦想和希冀,在小说中创造自己的理想之物:后者是指我们从一个“乌托邦”醒来又跌入了另一个“乌托邦”。而我的写作,我的语言、结构、叙述、故事、人物、形式,还有我对现实的认识等等,正是笼罩在这两种“乌托邦”下的个人书写。  相似文献   

6.
乌托邦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的补充和参照, 在西方文学中, 乌托邦文学运用想象和虚构的手法, 勾勒出一个和现实世界相对立的理想世界, 以此表现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到了19世纪末20 世纪初, 乌托邦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异, 对未来世界的可怕幻想代替了美好的理想; 悲观、失望的情绪代替了过去的乐观、自信。这种“反乌托邦”文学是乌托邦文学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反观现实, 思考人生是其共同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道:受到乌托邦的诱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当你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到锋芒般锐利,当被地狱的黑暗压得喘不过气,当被生  相似文献   

8.
教育如何应对WT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新世纪的钟声,中国终于扣开了WTO的大门。当“入世”促使我国经济步入与世界经济深度接轨的新阶段时,中国教育也迎来了“入世”的新挑战、新机遇、新发展。人们现在议论得最多的是“入世”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其实,从长远看,“入世”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最深刻的还是反映在对中国教育带来的影响上。据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教育组的一份调查报告,“入世”对中国教育带来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入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首先会发生在我国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上,从而引起中国教育结构以…  相似文献   

9.
乌托邦具有明确的空间形态,它是一种空间性概念。和传统乌托邦主义者不同,哈维敏锐地把握到了乌托邦的空间面向。传统乌托邦概念由于预设了空间的封闭性,因而压抑了时间性和开放性,由此可能导致“去人性化”的“退步乌托邦”显现。在伦理批判的基础上,哈维提倡以“场所精神”来应对乌托邦的空间困境。这种“场所精神”是哈维辩证乌托邦思想的重要体现,它突出了空间感受的日常化和诗性化,以具体场所来反观人之感觉,从大而无当的“理论性感知”向细腻真切的“日常性感知”复归。  相似文献   

10.
乌托邦文学与反面乌托邦文学的演变都与乌托邦思想中两层固有矛盾的作用息息相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使两种文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具特色。20世纪,当人们实践乌托邦理想受挫,个人利益取代社会整体利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心,乌托邦文学由于批判现实的功能弱化逐渐丧失了魅力,而反面乌托邦文学则顺应了矛盾发展的趋势,迎来了全面兴盛。  相似文献   

11.
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赋予教育太多的使命,寄托了太高的希望,添加了太重的负担。于是教育就成了崇高的布道,成了神圣的苦行,成了冠冕堂皇、旷日持久的“教”“学”较劲(应试)。教育是什么?执著追求者说:教育是一种事业。与时俱进者说:教育是一种产业。没错,教育应该是一种事业,只有当事业来做,教师才肯讲奉献,学生才会求进取,教育才能营造必要的乌托邦。蓝天,白云,理想的风帆,激情的航程……失却事业的基座,教育只会沦为狭隘的教书、读书,沦为湮埋人性、失却诗意的手艺和手段。同样没错,教育是一种服务,是一种消费,因此教育可以是一种产业。按市场规律优化教…  相似文献   

12.
米青 《中学生阅读》2009,(10):4-6,51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注意是人们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通常称“专注”。幼儿在听音乐、看电视动画片时,会聚精会神,对周围的人和事会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这就是注意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道:“注意是学习的门户。”如果不打开这扇大门,人们就无法学习,也无法获得知识和技能。对幼儿来说也是如此。幼儿的一切智力活动,甚至一切心理活动都必须有注意参加才能得到发生、发展和形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相似文献   

13.
恩斯特?布洛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希望”思想和乌托邦哲学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未来哲学”风格,其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丰富和发展。布洛赫通过对“希望”思想的阐述,提出了人作为乌托邦精神的主体,正是由于内在对“尚未”的不断追求,对未来的无限希望,才能具有外化的革命的行动力量,进而实现对具体乌托邦人性世界的追寻。  相似文献   

14.
一、素质教育问题表现 1.思想反弹严重一是有的地方和学校对素质教育内涵不理解,认为搞素质教育就是加强体艺课或实践活动,于是引起了不少的质疑,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等等。二是当素质教育在实践中遇到波折时,无端的争论又开始了。有的人甚至用传统教育价值观看待素质教育,将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称之为“轻视知识”的思潮,还说新课程改革是“洋务运动”、是想当然、是乌托邦等等。三是当素质教育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一系列难以处理的问题时,实践者又往往存在种种困惑和畏难情绪。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是怎样放逐理想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创造的“乌托邦”一词本意是指无场所即并不存在的地方,后来人们用这个词泛指任何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不存在而且将来也不可能变成现实的东西。德国思想家卡尔·曼海姆曾经借用“乌托邦”一词指称批判现实、否定现实的思想观念,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的乌托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乌托邦,而是为社会现实辩护的保守型意识形态的对立面。在目前比较常见的主要用法中,“乌托邦”一词仍然是专指不可能存在或不可能实现的东西。理想与乌托邦有着根本的区别。理想蕴含着必然性的成分,在现实中存在一定的根据,具有实现的可…  相似文献   

16.
尹庆华 《广西教育》2004,(7B):93-93
美究竟为何物呢?社会生活告诉我们,美是生活,美是事物给人们带来的一种崇尚的精神感悟:有的人认为:“美是勤学:”因教室里有“业精于勤”的学子;图书馆里有学子“勤能补拙.近乎智”的汗水;实验室里更有“勤学是成功之母”的学子的热血:有的人认为:“美是拼搏。”是的,“人生能有几回搏”,只要敢于拼搏,善于拼搏,任何成功的大门都是为他敞开的,有的人认为:“美是创新”,因创新是对过去的遗忘,是对现在的不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寒窗几载,答卷上留下了他们的誓言——总结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只有创新,才能前进。  相似文献   

17.
扎米亚京的小说《我们》是一部反乌托邦小说,读者初读时,会有一种坠入云里雾里的感觉。但当你再次细细研读之后,便会悟出其中许多滋味,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这篇小说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作者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了隐喻、象征的手法造成了“隔雾看花花更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宝梅 《教育艺术》2005,(8):8-8,13
中共中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从而唱响了回归和谐的主旋律。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家园,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从陶渊明构想的“桃花源”到康有为提出的“大同世界”;从托马斯·莫尔描绘的“乌托邦”到欧文憧憬的“新和谐公社”,都表明了古今中外人们对这一理想的强烈向往。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历史性转型,必须大力开展有效的和谐教育,建立起全民终身的和谐教育体系。一、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教育先行所谓和谐教育,就是由于实现了教育内部和外部…  相似文献   

19.
重新认识乌托邦思想是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史及其各种社会潮流等许多问题的一把钥匙,在当前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只有正确的认识乌托邦思想,才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正确认识和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中国目前社会的走向。乌托邦思想反映了社会弱势群体的一种良好的愿望,它的最大特点是世界性、群众性和历史的悠久性以及不可能实现的虚幻性。这种同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美好的思想,是从道德层面上讲的。从哲学上讲,乌托邦思想是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乌托邦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具有两重性。所谓的"革命的乌托邦"是对"乌托邦"含意的附加和曲解,其本质仍然是乌托邦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一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学术界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流行着一种不确切的评价,认为民生主义是一种“主观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主观上”或“名义上要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发展资本主义”。有的研究者根据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与《两种乌托邦》的有关论述,认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从学理上说是错误和反动的。它模糊和腐蚀群众的社会主义意识”,它“是一种乌托邦”,是“反动分子的理论”,是“极其反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