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玺璋先生的《梁启超传》,采用了一种很特别的写法,“此书除了前三章讲述梁启超的出身、婚姻、家庭生活之外,其他皆以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性人物的关系为章节”(《序》),例如“书生报国:梁启超与康有为(上)”“谊兼师友:梁启超与黄遵宪”“肝胆相照:梁启超与谭嗣同”等等。这种写法有其新颖特别之处,但是,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作者生硬地把梁启超的一生分割开来,放到与各个人物的关系之中,使得整本书碎片化的问题严重。全书读下来,一个整体的梁启超的形象是极为模糊的。  相似文献   

2.
荐书     
梁启超的一生与佛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戊戌变法前后,他就呼吁人们学佛、信佛。晚年,他对佛学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1922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讲课时,对佛学理论作了总体概述,提出佛家所讲的法“就是心理学”,这是对佛典现代理解的高度升华。对于佛教中最玄妙的“业与轮回”、“无常与无我”、“解脱与涅槃”,梁启超都从哲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生物、物理及化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作了解释。梁启超的解释浅显易懂,触及到佛典的本意。  相似文献   

3.
梁波 《天津档案》2006,(7):54-55
早就听说梁启超故居及“饮冰室”书斋就位于天津。一个春日的下午,我和友人来到了坐落于天津河北区民族路的梁启超纪念馆。放眼望去。纪念馆掩映在葱茏的绿色中。其展览设在“故居”楼内,以“梁启超与近代中国”为主题,分12个展室。有公车上书、戊戌变法、护国战争、巴黎和会等,最后一间展室展现的是梁启超的家庭及其九个子女成材的故事。图、、物并貌。内容丰富。复原书斋“饮冰室”为两层半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风格建筑。  相似文献   

4.
<正>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翻译家、史学家,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作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开启新风气的一代大师,面对中华民族未有之变局,梁启超提倡西学,极力推动外国著作的翻译,以期“兴民权”“开民智”。值此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特根据晚清档案记载,追记梁启超致力西学翻译的历史片段。  相似文献   

5.
姚珺  金霞 《新闻窗》2013,(2):74-75
一、“新史学”的发展 自梁启超于1902年发表了《新史学》一文之后,新史学便以其强烈的危机意识、务实的治史态度,服务现实、服务民众。针对传统史学的“四毛病”、“两弊端”、“三恶果”,梁启超明确提出了“史学革命”口号,他说:“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与李普曼: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新闻传播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志希  汪露 《现代传播》2002,18(4):27-31
梁启超与李普曼是中美新闻传播领域各具代表性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在新闻与政治的关联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梁启超以报刊服务于“新民”、救国的政治目标 ,是一个热情执着的“殉道者” ;李普曼致力于以新闻为公众预卜吉凶 ,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他们都聚焦舆论 ,对言论、出版自由的崇尚是梁启超舆论观的基础和重心 ,而李普曼则对报刊的客观公正、公众舆论是否纯洁、可靠表示忧虑和怀疑。他们以不同的视角对舆论公众作出不同意义的理解。梁启超李普曼的新闻传播观的差异性源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前者体现了一种实用理性精神 ,后者则渗透着实用主义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梁启超的图书馆实践活动和他对图书馆学理论的研究成果,阐明了梁启超“中国图书馆学”思想的形成的他所提出的建设“中国图书馆学”的思想基础,指出梁启超的“中国图书馆学”思想来源于图书馆的实践活动和对国情的了解。认为梁启超的理论贡献就是打破封建社会奠定的图书四部分类法,建立起以科学分类为基础的图书分类体系,对近现代的图书分类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是清末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占有其独特的地位。他在清末民初不但拥有大量的读者,而且他所创造的一种报章文体——“新文体”,在五四运动之前风靡一时,影响很大。康有为、梁启超是变法运动的启蒙者与领导者。梁启超的“新文体”是适应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献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几位重要人物,如梁启超、郑鹤声和郑鹤春兄弟、张舜徽。梁启超可以说是文献学学科发展中第一人,他最早提出了“文献学”的概念,并对文献学进行了初步探索,对文献学的学科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但是学界对此还缺乏充分的认识,因此我们有必要剔微发幽。从而客观评价梁启超在文献学学科发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和胡适之间有着深厚的学术缘分。本世纪初,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先后发表过《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和关于论“墨学”的论著,胡适后来在《四十自述》中说,他的书,“给我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使我知道《四书》、《五经》之外中国还有学术思想。”正如《胡适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的作者罗志所指出的:“胡适治学极受此文的影响是无疑的。” 1918年11月,经友人介绍,梁启超和胡适在天津首次相会,相会的机缘不  相似文献   

11.
李秀云 《新闻知识》2003,(12):24-26
“舆论界之骄子”梁启超,以“挥汗执笔,日不遑食,夜不遑息”式的办报实践,以论述宏富的新闻思想,在中国舆论界“执牛耳”长达二十余载,成为清末民初影响最大的报刊政论家、宣传鼓动家、新闻理论家。二十世纪初,梁启超在中国新闻史上首次提出并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正确舆论导向问题,今天,我们仍不难发现这一思想中所蕴含的超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价值所在。本文拟对梁启超的舆论导向观加以剖析,并揭示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趣味”是中国文人乃至文化的一个关键词,诠解进而阐释“趣味”者,大多要引用饮冰室主人的两篇文章:一是《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二是《学问之趣味》。这实际上是梁启超1922年的两次演讲:前者是4月10日在直隶教育联合研究会,向教育界的从业人员演讲教育的趣味;后者是8月6日在南京中南大学,向暑期学校的学员演讲如何从学问中尝到人生的趣味。这两篇文章再加上《教育家的自家园地》,梁启超专论“趣味”的三次演讲均从“教育”层面切入,或者说梁启超的三篇文章均将“趣味”视为教育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3.
忆幼年时期读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很受他的文章的启迪。梁启超于清朝末年在日本主编“新民丛报”,介绍世界新知,评论国家时事,国内传诵,影响甚大。我读“新民丛报”,已在十年以后,也在这份报的合订本中得到不少的知识。盖棺论定,梁启超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在当时,他向往西方文明,把十九世纪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潮介绍了一些到中国来,起了启蒙的作用。他是个政治活动家,他痛心国家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衰颓,深恨清廷和官僚的媚外  相似文献   

14.
有一个问题我思考了很多年,梁启超1902年提出的“新史学”理路为什么没有延续下去,而胡适、傅斯年等人提出的汉学却得到了迅猛发展,很快把梁启超的“新史学”排除在外?其实梁启超当年提出的“新史学”,很多理念在现在看来都是非常先进的,研究方法也采用了现在我们学科内采用的方法,如历史统计是早于国际历史学界率先提出的方法,这些为我们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但  相似文献   

15.
【摘要】作为清末民初的著名报人、新闻理论家,梁启超亲力创办和积极参与的报纸多达17家。其在大量的办报实践中总结出的舆论监督思想在今天仍然发挥着借鉴作用,并在后人的不断继承修正中熠熠生辉。梁启超被誉为“舆论界之骄子”,他并不抱残守缺,舆论监督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虽然部分理论现在看来有其局限性,但究其原因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从“喉舌论”到“监督政府”的舆论监督思想的提出与嬗变具有时代性。  相似文献   

16.
占康 《新闻窗》2007,(3):86-87
梁启超是清末民初的著名报人、新闻理论家。从1895年到1922年,梁启超在近30年的办报实践活动中写下了许多新闻理论专著,他用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和言论对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称之为“近代舆论骄子”。  相似文献   

17.
孙燕宁 《兰台世界》2014,(10):126-127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出现了一位仅以举人身份便可领军思想界、学术界的学者,梁启超将他冠之以“前清学者第一人”,他就是“西学中源”学说的倡导者戴震。  相似文献   

18.
段愿 《档案学研究》2024,(1):134-141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开创者,也是中国近代方志学理论的开拓者,并且在档案学方面也颇有独到的见地。但与梁氏史学思想的研究相比较,人们对其方志学和档案学思想的研究却显单薄。档案、志书同源别流,有很深的渊源。作为“方志学”概念的提出者,梁启超对方志尤其是县志之研究颇深,受他关注或得其好评的县志有100多种。分析这些志书,可发现它们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价值,而这些特色和价值与梁启超的方志学思想颇为契合。梁启超所誉“斐然可列著作之林者”的那一大批县志,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这些价值和特征,也折射出梁启超独到的史志观和档案学思想。而正因为志书和档案具有同源共生关系,因而分析梁启超的方志观对档案学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闻天地》2010,(12):43-45
梁启超有9个子女,若按年龄划分,梁思顺年纪最大,出生于1893年;思成、思永、思忠、思庄出生于20世纪初,彼时梁启超正流亡日本,“双涛园群童”日后集体留学北美,成绩斐然;思达、思懿、思宁、思礼均出生于1910年以后,梁启超在世时,他们年龄尚小,没有机会出国。  相似文献   

20.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公众,在非强制的情况下对公共事务自由、公开地发表意见.①而在这个领域内开展的“普遍主义的、无私人差别性”的交往关系,②即为公共交往.本文主要从梁启超逃亡日本后在《清议报》、《新民丛报》发表的言论,来看梁启超与康有为、严复、黄遵宪、孙中山的公共交往对其言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