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属性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数与量是数量的两大构成要素,是数量关系的基础,而数感与量感的培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文章分析数感与量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指出小学生数感与量感培养的问题,探讨立足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数感与量感的有效途径,提出重视数学运算,奠定数感基础;开展算理渗透,提升数感素养;开展数学操作,增进量感体验;积累生活经验,强化量感素养四方面策略,以良好的数感与量感支撑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正>《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既要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进行合理估算,体会并表达事物蕴含的数量关系,发展他们的数感;也要通过在实际的度量活动中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逐步学会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能合理估计度量的结果,建立良好的量感。只不过,由于测量的相关内容是被分散到不同数学学习领域之中的,大部分教师缺乏培养和发展学生量感的完整计划,  相似文献   

3.
“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从未出现过这一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在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包括“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是《课程标准》赋予我们的任务。什么是数…  相似文献   

4.
“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从未出现过这一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在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包括“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  相似文献   

5.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基于抽象结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建构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  相似文献   

6.
<正>数学抽象是三大数学基本思想之一。抽象能力主要是指通过对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形成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和方法的能力。包括“感悟数学抽象对于数学产生与发展的作用,感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意义,形成数学想象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阶段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和符号意识。“抽象能力”是初中阶段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然而,抽象在数学知识和数学教学中无处不在,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经历概念、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要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什么是符号感?符号感与数学思维品质有什么关系?如何发展学生的符号感?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所谓符号,是从具体事物和情境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简明的记号。数学符号包括:数、图形、运算符号、字母以及其他。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符号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结合“比大小”(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相似文献   

9.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人们常把代数称为“数”,把几何称为“形”,“数”与“形”表面看相互独立,其实它们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数量问题可以转化为图形问题,图形问题也可以转化为数量问题。数形结合是指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从而使“数”与“形”各展其长。优势互补,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0.
《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数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处理与解释。可见,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11.
在新《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其中明确地把“数感”作为了数学教学内容的一部分。那么,什么是“数感”呢?其实“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它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如果我们具备了数感,当我们遇  相似文献   

12.
杨小彬 《新教师》2022,(3):51-52
量感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学科素养之一.数感和量感有什么区别呢?史宁中教授指出: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量是度量的结果,数学的本质在于度量.简单来说数感是可以去掉后缀名词,然后抽象出数.例如,一匹马、两头牛、三件衣服,去掉后缀名词,可以抽象出1、2、3,这就形成了数感.而量感是不可以去掉计量单位,例如,2 厘米、3 千克、...  相似文献   

13.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再次明确了数学的学科属性。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基于抽象结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量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标准》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提了出来。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在“数学思考”方面既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应“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又提出“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可见,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思维方面应该是两者并重,不能因为新课程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直观操作强调较多,...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经历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数感是一个人数学素养高低的标志之一,它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数感与自身拥有的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的程度有关,但并不成正比例关系,它是与有没有得到培养息息相关的。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已成为当前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7.
林俊 《云南教育》2001,(17):20-21
“数”和“形”是数学中最基本的两大概念,也是整个数学发展进程中的两块基石。   所谓“数”,就是指数或式;所谓“形”,就是指图形或图像。“数”与“形”之间互相依存、对应:“数”是“形”的抽象和概括,“形”是“数”的几何表现。同时,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又可以互相转化:“数”借助于图形的性质,可以使许多抽象的概念和数量关系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而“形”的问题经过数量化处理,并借助于计算,可以使较深的问题归结为比较容易处理的数量关系的研究。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形结合千般好,数形分离万事…  相似文献   

18.
《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数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处理与解释。可见,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一、结合实际,建立数感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中要充分利用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  相似文献   

19.
黄振华 《天津教育》2023,(29):110-112
<正>数与代数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包括“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其中“数与运算”包括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相关知识,“数量关系”主要用符号(包括数)或含有符号的识字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或规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对小学阶段的数与代数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作出明确规定。一、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提出的要求一方面,  相似文献   

20.
张玉煅 《福建教育》2007,(7):108-109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让他们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从而理解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