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加强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国情教育,对增强内地(大陆)港澳台青年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培养坚定爱国者具有重要意义。问卷结果显示,当前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国情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部分学生轻视国情教育的价值,对国情教育有一定抵触心理;部分高校对国情教育重视不够,教学主体的结构相对单一;国情教育内容与学生期待有所偏差,供给与需求对应不足;国情教育教学理论性与封闭性较重,实践性教学有待加强;国情教育考核方式开放性不足,难度存在一定的过于宽松问题。为此,应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高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国情教育自觉性;提升高校对国情教育的重视程度,改善国情教育师资队伍结构;紧密围绕教育系统性与对象特殊性,完善国情教育的内容体系;硬教育与软教育充分结合,创新国情教育的方式、方法与手段;优化国情教育的考核方式,强化考核的开放性、学术性与难度。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化包括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随着文化多元化趋势的逐渐显现,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也越来越重要。中华文化认同是对传统文化、当前主流文化及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本文就新形势下新疆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作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3.
高校大学生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生力军.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当前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并着重从四个方面探讨培养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路径:构建文化课程体系、开展多渠道国际交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利用网络技术与资源.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藏、精神支撑和立足根基,强化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文化认知和认同,既能提高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责任感,又能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促进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创新发展。本文阐述了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分析了大学生文化认同缺失的原因,并从社会、政府、高校、家庭四个层面提出了中华文化认同的建构路径,强化了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罗晓娟 《文教资料》2020,(9):74-75,78
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凝聚大学生精神力量的重要举措,是传承、弘扬、发展中华文化的前提条件。大学生文化自信,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性认知、情感体验、深度认同、创新发展的行为上。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是文化认知、实践、体验、认同等一系列个体自主的心理过程,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实践观、发展观指引下完成塑形。  相似文献   

6.
政治认同是政治主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政治客体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仅表现为具有积极政治心理倾向,同时还表现为具有积极的政治行为。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意识、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度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滋润涵养。中华文化的力量体现在引领力、约束力、驱动力和滋养力等方面,在大学生政治认同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价值指引、行为规约、精神赋能、情感厚植等重要支撑作用。发挥文化力量,激发文化共鸣,唤醒文化记忆,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对于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内地高校积极招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一项基础工程和民生工程.由于新疆地处边远地区且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与内地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内地高校后的文化中断,使得文化适应成为他们学习与生活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因此,积极探索文化适应策略并加以实施,将会有益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  相似文献   

8.
历史教学对港澳台大学生的文化认同起着重要作用.丰富的历史教育内容,灵活的历史教学方法是对港澳台大学生进行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化符号是中华文化的直观表现形式,是形成中华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纵向看,从“符号表象”、“符号意象”和“符号意指”三个层次剖析中华文化符号体系的内部构成,全面完整理解中华文化符号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横向看,在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符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组成的关系结构中提炼中华文化符号的直观性与标识性合一,共创性、共通性与共享性契合,传承性与生长性统一特征,凸显中华文化符号的独特价值和地位。梳理新时代中华文化的传播路向,基于历史传统、立足时代发展、面向世界场域进行传播,把握传播规律、创新传播形式,提升中华文化符号的视觉表现力和传播感染力,一方面,对内增强我国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对外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多元文化背景对内地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藏族大学生在内地多元文化环境下仍然很好地保持了母语文化身份。(21西方文化的学习对内地藏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有一些影响,但不显著。藏族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认同特点.反映了当今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环境下藏族大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同差异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多元文化背景对内地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藏族大学生在内地多元文化环境下仍然很好地保持了母语文化身份。(2)西方文化的学习对内地藏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有一些影响,但不显著。藏族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认同特点,反映了当今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环境下藏族大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同差异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2.
以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本科生为研究群体,运用《大学生学校认同问卷》了解、探讨本科生中的来华留学生、港澳台生、普通本科生对学校的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来华留学生、港澳台生的学校认同总体状况较好;来华留学生、港澳台生与普通本科生在学校认同总分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具体维度上仍有显著的差异。在群体认知维度上,来华留学生与港澳台生显著低于普通本科生;在情感依恋维度和自主行为维度上,来华留学生与港澳台生则显著高于普通本科生;来华留学生与港澳台生的学校认同在性别和所就读年级这两个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学习时长不满1 a的来华留学生与港澳台生的学校认同显著低于其他分组;来自港澳台地区的学生在学校认同的群体认知上显著低于东南亚国家留学生。  相似文献   

13.
民族认同包括本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两个层次,它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对于地区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本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叠合身份认同,并担负着传承本民族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双重任务,因此,对他们民族认同现状的研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如何促进大学生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和谐发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途径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高校学生中一个独具特色的群体,也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多的群体。根据国家民委的统计,截至2005年,高校在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已超过5万。随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到高校读书,特别是到内地高校读书,在远离家乡、远离本民族文化的情况下,他们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他们与家庭是一种怎样的联系?与生俱来、朝夕相处的家庭对于他们的思想和文化认同的演化有怎样的影响?截至目前,学术界和思想教育界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及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做过多方面的探讨,但从家庭影响的角度进行探讨的尚不多见。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认同既包含某个群体所体现的文化认同感,也包含某个个体所展现的个人文化意识.对文化认同是否达成共识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政治基础及民族凝聚力.继承并弘扬中华文化是外语教学的重要使命,外语教学应遵守中西双向原则,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内地求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要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还要在以汉文化为主要背景的内地进行跨文化的适应。在这一角色和文化适应过程中,不少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不能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认同,以致产生被疏远、被孤立、不和谐等消极情感,从而影响心理健康。从个体行动者的角度入手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张力及困惑,试图探索一种比较理想的"叠合认同"方式,以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对母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积极认同,从而实现内心和谐。  相似文献   

17.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的社会思潮,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主要体现在文化虚无、价值虚无、民族虚无以及政治虚无之中,其特点主要表现在调侃英雄、丑化伟人,割裂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不仅弱化了高校大学生的历史认知、解构了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认同,而且淡化了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消解了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对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此,高校要通过不断增进大学生历史认知,加强历史教育;提高大学生价值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高校网络传播中的人文精神缺失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网络传播是以数字化的信息发送和接受为特征的,以高校大学生为传播对象的新型文化载体。网络本身的虚拟性、自由性、交互性、开放性不仅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也造成了人文精神缺失等诸多问题。遏制高校网络传播产生的负面效应,在校园网络中率先弘扬人文精神,实现个体的生命对于理想生存方式的探索,不仅是大学生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思想文化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19.
高校作为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和优秀人才培养之地,是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阵地。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结合当今大学生思想认知的特点,根据他们思想认知及存在问题,引导大学生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祝婧媛  杜超 《高教论坛》2022,(12):110-114
了解在内地高校就读的港澳台学生的社会适应和国家认同现状、机制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推进“一国两制”背景下的人心回归。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从文献量、关键词聚类等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结合上述分析结果和文献内容,归纳总结了当前内地高校港澳台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国家认同状况以及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最后提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