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孟子在先秦诸子中以喜欢辩论著称。他的学生都子就曾问他:“人家都说先生喜欢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孟子回答说:“我哪里是喜欢辩论呢?我是不得已啊!”这倒是句实话。孟子生当战国中期,诸侯兼并日烈,生灵涂炭,各家学派竞相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作为儒家的继承者,为了和各派辩难,以说服各国君主实行“王道”和“仁政”,当然不得不四处奔波,与人辩论。  相似文献   

2.
孟子在先秦诸子中以喜欢辩论著称。他的学生么都子就曾问他:“人家都说先生喜欢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孟子回答说:“我哪里是喜欢辩论呢?我是不得已啊!”这倒是句实话。孟子生当战国中期,诸侯兼并日烈,生灵涂炭,各家学派竟相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作为儒家的继承者,为了和各派辩难,以说服各国君主实行“王道”“仁政”,当然不得不四处奔波,与人辩论。  相似文献   

3.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劝说齐宣王施行仁政的谈话记录。宣王是一个有图霸野心而无“发政施仁”意愿的君主,要想使他弃霸道、行王道,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孟子却以他善辩的才能说服了对方。其论辩艺术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一、欲擒故纵,因势利导。孟子十分善于掌握对方的心理,争取主动,运用欲擒故纵、因势利导的方法来折服对方。齐宣王一心想称霸诸侯,因而见了孟子就问霸道——“齐桓晋文之事”。对此,孟子不说不肯讲,而托辞不知道来撤开,紧接着把对方引到自己要讲的论题范围“王天下”(以仁爱之道治天下)上来,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不过,孟子感到要使对方乐于参加这一论题的探讨,并接受这一主张,如果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或单刀直入地进行论证来压住对方  相似文献   

4.
缘木求鱼     
战国时,齐宣王想称霸天下。孟子劝他放弃武力,用仁政征服天下。孟子说:“大王动员全国军队攻打别国, 这是为什么?”齐宣王回答说:“为了满足我最大的欲望。”孟子问:“您最大的欲望是什  相似文献   

5.
《齐桓晋文之事》以对话的形式记述了孟子说服齐宣王放弃霸图而施行仁政的过程,但实则是作为臣子的孟子和作为国君的齐宣王进行的一场辩论。我们知道,古代的君臣关系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没有是非可辩,没有道理可讲,君王的话是金V口玉言,就是真理.所以孟子想在论辩中取胜绝非易事。但他终以如簧巧舌使齐宣王打消了称霸的念头,接受了孟子的主张,这足以证明孟子的论辩艺术多么高超。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孟子的论辩艺术。  相似文献   

6.
孟子的论辩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桓晋文之事》以对话的形式记述了孟子说服齐宣王放弃霸图而施行仁政的过程,但实则是作为臣子的孟子和作为国君的齐宣王进行的一场辩论。我们知道,古代的君臣关系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没有是非可辩,没有道理可讲,君王的话是金口玉言,就是真理,所以孟子想在论辩中取胜绝非易事。但他终以如簧巧舌使齐宣王打消了称霸的念头,接受了孟子的主张,这足以证明孟子的论辩艺术多么高超。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孟子的论辩艺术。一、巧转话题,以抒己见文章一开头,齐宣王就提出想听听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事,孟子敏锐地意识到宣王想效法齐桓公而…  相似文献   

7.
孟子同时代的人说他“好辩”,后人称他“善辩”,他自己说这是“不得已”,不管怎样,孟子经常与人辩论的事实却是客观存在的。他不断和人辩论,从《孟子》一书的记载中,我们俨然看到,这位老夫子有时侃侃而谈,说得别人连连点头;有时慷慨激昂,步步逼进,使人无法抵挡;有时曲折迂回,旁敲侧击,让人猝不及防。正因为他好辩,也善辩,在当时的诸侯各国中他才享有很多的声誉,除了鲁平公听信谗言没有与他见面之外,他每到一地,诸侯君主都要向他请教,有的还反复请教。齐宣王没有按孟子的意见办,到后来还深感内疚(“吾甚惭于孟子”《孟子·公孙丑下》)。试想,在“以攻伐为贤”的诸侯争霸的时代,这样一个只有满腹仁义礼智的儒家老夫子,能享有如此大的盛名,也足见他的雄辩才能。  相似文献   

8.
这篇课文记述了孟子晚年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阐述了他的“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和实现这一主张的具体措施。按下例提纲自学:一、孟子诱导齐宣王认识自己具有保民而王的条件,为提出“保民而王”实施仁政的主张打下基础。提示:孟子用齐宣王以牛易羊的  相似文献   

9.
孟子的《庄暴见孟子》章,论述了孟子与齐宣王论乐的一次谈话。孟子抓住齐宣王爱好音乐的话题,借题发挥,趁机劝说齐宣王“与民同乐”,以实现他“施行仁政”的主张。该章谈话颇  相似文献   

10.
小手词典【缘木求鱼】yu1nm·-qi%y%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方法有错误,因而不能达到目的。缘,攀援。★“缘”不能写作“沿”或“椽”。比较容易写错,考试中常考。成语故事成语“缘木求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故事为:战国时,齐宣王想通过发动战争来扩张领土,树立威信,使自己称霸于天下。孟子就去见齐宣王,对齐宣王说:“听说你想用战争征服天下,这是绝对办不到的。你想使天下都归顺自己,就必须先好好地治理自己的国家,施行仁政,使天下的官员、农人、商人,甚至旅行者都愿意到你这儿来。如果用武力去征服,就好比是‘缘木而求鱼’,是…  相似文献   

11.
孟子是个理想主义者,但他的理想主义却不同于老庄。老庄超然物外,清静无为,自由逍遥。可孟子放不下俗事,希望能把他的思想用于政治,被大国的国君所接受,于是,他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仁政”,但是,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战国年代,国君们关心的都是如何富国强兵,孟子却总唱着“仁政”的高调,喋喋不休,宣传“仁者无敌”。可国君们面对频繁的战事,如何能静下心来施行“仁政”?急风暴雨式的兼并战争如何能允许“仁政”的长久施行?孟子的学说与现实相差太远,水是好的,  相似文献   

12.
说话要讲究艺术 ,根据不同的需要 ,或锋芒毕露 ,直指对方 ,造成咄咄逼人之势 ,达到震慑对方的目的 ;或委婉曲折 ,循序渐进 ,达到使对方心悦诚服的目的。众所周知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雄辩家 ,他曾多次向国君进言 ,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孟子说服别人为什么能如同顺水推舟呢 ?就是凭说话的艺术。《孟子·梁惠王下》记载了孟子与齐宣王关于与民同乐的一次谈话。孟子的目的是为了说服齐宣王要以民为贵 ,与民同乐 ,使齐宣王明白施仁政方能得天下的道理。孟子借“乐”(齐宣王好乐 [yu埁])发挥 ,因势利导 ,水到渠成。他首先只…  相似文献   

13.
《庄暴见孟子》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被选入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五册,记述了孟子一次见齐宣王并游说齐宣王实行仁政的过程。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孟子为宣扬自己的主张,捍卫儒家学说,纵横捭阖,游说诸侯。孟子不仅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是战国时代的散文大家,也是一位雄辩家,其机智的应变能力,清晰的论辩逻辑,生动形象的语言,磅礴的气势,娴熟的技巧,在当时即享有雄辩家的盛誉,本文紧就《庄暴见孟子》一文窥蠡孟子的游说技巧。移花接木巧妙转题在辩论或游说中,如果话题或观点对己方不利,或比较难辩,就不妨采用移花接木也叫李代桃僵的方法,在…  相似文献   

14.
莫雪花 《学语文》2005,(5):12-12
《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艺术特点在于孟子巧妙设局。掌握齐宣王的心理活动,并逐步启发、引导对方的认识,使齐宣王不知不觉地钻进孟子精心为他设下的“瓮”。最终使他接受了孟子保民行仁政的主张。孟子是怎样抓住齐宣王的心理.与他展开一场心理较量?下面就此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一、课文悟读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这是一次非常成功和精彩的游说。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恐怕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大趋势。在以兼并战争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可文章却写得…  相似文献   

16.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事,你可以讲给我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谈到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事的,因此后代没有传闻,我没有听说过。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就谈谈王道吧!”齐宣王问:“要有怎样的道德才可以实行王道呢?”  相似文献   

17.
初学写论文的人,总感到有理,不能很好说出来,写成文章,枯燥无味,使人厌读,更不能令人信服。这该怎么办呢?笔者从我国一些雄辩家的论著或传说中受到了启示:除了提高理论水平之外。就是善于运用巧喻论理法。先看几个雄辩家巧喻论理的例子:(一)战国时代的孟子,说服齐宣王行仁政而王天下,齐宣王以为自己没有条件,孟子则以“(有人)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为喻,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不行仁  相似文献   

18.
一《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梁惠王上》当中的一章。这篇文章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辩才,是《孟子》中很有代表性的、脍炙人口的篇章。孟子要说服齐宣王放弃霸业,以王道统一天下,难度是很大的。因为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本来就是诸侯之间争战不息、兼并不已的时期,而齐宣王即位的第二年,就大败魏军,杀庞涓,俘魏太子申,韩、赵、魏的国君都朝齐于博望。此时的齐国,已是东方的强国。齐宣王一心想要效法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称霸于诸侯。而孟子是这一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主张的是行仁政,以“德”服人,反对兼并战争,用王道…  相似文献   

19.
《齐桓晋文之事章》是《孟子》很有代表性的一段文字。但就中学语文课本及目前所能见到的几种高校教材来看,它们对其内容的概括或某些词语的注释都似有商榷之处。孟子并未说服齐宣王弃霸图行仁政这篇文字是孟子用他关于施行仁政,“保民而王”的理论游说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  相似文献   

20.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人物 ,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成“仁政”学说 ,提倡“王道” ,反对“霸道”。他对统治者之间的争战尤其深恶痛绝 :“争地以战 ,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 ,罪不容于死。”(《离娄上》)。然而在《庄暴见孟子》一文中 ,他却给我们演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战例。《庄暴见孟子》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主要记叙了孟子和齐宣王关于“乐”的一次谈话。孟子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 ,施行仁政 ,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王天下”。在谈话过程当中 ,孟子细致入微地把握了齐王的心理 ,借题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