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盛世剧变的晚唐,诗人的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杜牧的心态堪称晚唐诗人的典型。纵观杜牧的咏史题材诗歌。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浓郁的怀旧伤时心态。这种浓重的感伤心态对晚唐文学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杜牧与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光芒闪烁的双子星座。二人的交谊对他们的文学思想与创作过程以及对当时和后世的诗坛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在笺释李商隐赠杜牧两首诗的基础上,探讨二人深厚的交谊,进而挖掘他们诗歌精神的相似之处。并进一步论述晚唐这一大的诗歌环境的总貌。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一,通过两首诗的写作年代的考察,论述与这一年代密切相关的政治形势、诗人本身的处境以及对他们的心理产生的影响,从而窥视其更为深沉的内涵。二,笺释李商隐《杜司勋》诗,侧重于二人交谊的阐发,以及杜牧、李商隐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共同的“伤春伤别”的情思。三,笺释李商隐《赠司勋杜十三员外》诗,侧重于李商隐对杜牧诗的推崇与评价,进而论述杜牧诗歌的地位。全文试图从两首诗生发开去,初步探讨诗人的交谊对其诗风以及诗坛走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晚唐诗风大多色泽艳丽,格调低沉。杜牧诗歌却以“雄姿英发”(《蕊概》)称于绮靡颓废的晚唐诗坛,但晚唐诗坛的颓废感伤情调在其诗中也隐约流露,主要表现在伤今怀古的悲悼情绪和明哲保身的处世思想上。其主要原因在于晚唐时代颓败的黑暗现实给诗人投下的心灵阴影及希望与失望、热情与冷遇而导致的个人心理平衡的失调。  相似文献   

4.
《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文人词集,体现着编选者的审美评价标准,欧阳炯为其所作的叙则从理论上给予了认同和张扬。因此,欧阳炯的叙不仅是中国最早的词论专文,而且他所阐述的词学审美标准,也就成为中国最早的词学批评标准。《花间集叙》所张扬的词为艳科的理论,是在六朝以来诗人们对“情”的特殊理解的影响下,对晚唐以来诗歌审美倾向和词体创作实践的总结。同时,欧阳炯对词的侧艳品格的确定,还与他对词和音乐之密切关系的深刻认识有关。  相似文献   

5.
丁昊 《文教资料》2008,(34):7-8
初盛唐是词史的初始阶段.初盛唐文人词的发展为中晚唐文人词乃至宋词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晚唐词体的完备.离不开早期文人词词体的积淀与贡献.本文试图从标题形式、词的形体、句武句法等三个方面阐述初盛唐文人词的体制特征.并对刘扬忠先生关于早期文人词体制的观点及论述进行了评说.  相似文献   

6.
文人词,萌生于初唐晚期,及至晚唐,日臻成熟。文人词的成熟,使晚唐(包括五代)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结束了唐诗鼎盛的局面,开创了宋词辉煌的时代。文人词的成熟,是以晚唐词人创作的  相似文献   

7.
盛世剧变下的晚唐,士人的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爱国、忠君、怜民”的晚唐诗人的杜牧,其诗歌中流露出的心态在晚唐颇具典型意义。文章选取杜牧的政治爱国诗,着重分析其诗歌中所流露的济世补天心态。并试图通过横向考察,探讨出晚唐士人群体所共有的这种心态。从而探究这种心态对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清照《词论》中“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以协音律为标准,完全超出了以女音等感性认识为标准的“本色论”,对南宋的词学观念产生了影响;李清照对词的生存发展环境的独特意识又形成了她对晚唐五代词、柳永词与时人有所不同的看法;李清照对词的创作态度是苦心钻研的,因而晏、欧的嬉弄文墨和苏轼的无心插柳恐怕都是她不以为然的。  相似文献   

9.
晚唐诗风对词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宫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诗歌形式,对词的风格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婉曲而绮丽、深情而绵邈的总体风格以及与音乐的关系,都可以看作是词的先声。宫词对词风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题材、表现手法、情感基调、结构方式以及与音乐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10.
宋人将词称为“小词”并不意味着对词体文学的鄙视,真实情况是,宋人以小,柔,瘦为闰,地绝句计也以小称,完全是短幅短小而致,相反,宋人以“小词”称,是对词体的爱称,刘熙载称晚唐五代词为“虽小却好,虽好却小”是知宋人心迹者。  相似文献   

11.
今日的杏花村文化现象都与托名杜牧的《清明》诗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其实,杏花村意象是杏花意象在唐宋文学中的诗意延伸。据考察,"杏花村"词组在今存唐诗中出现过3次,在宋诗中出现过17次,在宋词中出现过4次;"杏村"在宋诗中出现过3次。这27个杏花村除了南宋方回诗中一个"杏村"是实指外,其余全是虚称,则《清明》之中的"杏花村"也当是虚指。学者从目录学、诗韵学、诗歌风格学等角度曾经怀疑过杜牧对《清明》诗的著作权,此外,若从诗意传承的角度去看,《清明》诗也不可能为杜牧所作,它只能产生于两宋之间。南宋以来的个别词选中录有一首署名北宋宋祁的已经化用了《清明》诗意的词《锦缠道·春游》,但至少有四点理由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以讹传讹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宋代诗人重视学习杜诗,使杜诗风格在宋代诗歌中得以重现。陈师道、陈与义、陆游等诗人学习了杜甫五言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苏轼、苏辙的诗歌学习了杜甫七言律诗老健疏放的风格。杜甫浑涵汪茫、雄浑悲壮的七言律诗代表了杜诗七律的最高成就,陈与义学习杜诗的此类风格最为成功。此外,苏舜钦、王安石等诗人学习了杜诗萧淡婉丽的风格。宋代出现了在风格上接近杜甫的诗人,这是这个时期学杜的最大创获。  相似文献   

13.
清代词选多为专业词家编纂,手眼甚高,在选本的功用上,往往侧重于推尊词体、开宗立派,而于示人词法方面则略有忽视.许昂霄坐馆于涉园张氏,因指导张氏子弟填词之需,编选《晴雪雅词》,评点《词综》,偏重于词法的讨论与示范.另外,《词综偶评》、《晴雪雅词》的选词理念和批评主张,对浙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所批判,提出尚自然,贵性情等创作思想,来纠正浙西词派的偏至,一定意义上弥补了浙派的若干不足.  相似文献   

14.
杜牧的文学思想重视文章的社会功用,并求立言之不朽;对文章的“意”、“理”以及作品风格、文学修养等表现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其文学思想对诗文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清代词论中存在大量"以骚评词"的现象,文章试图从明代学者李陈玉提到的"诠释"二字展开,从读者之悟与作者之意两个方面入手分析这一现象。其中涉及清代词人对温庭筠、姜白石等唐宋词人的批评以及清代张惠言、陈廷焯、冯煦等人以骚评词的实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主客的“融合”与“分离”原是用于评说汉赋的创作特点,本文借此术语概括杜甫与茶山叙事诗的不同特点。诗圣杜甫亲历了给唐代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安史之乱,创作了以“三吏”为代表的大量叙事诗,其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艺术手法为无数后人推崇和仿效。相距千年,18世纪末在朝鲜半岛诞生了有“杜甫还生”之称的实学思想家和诗人丁茶山。丁茶山面对朝鲜王朝末期传统社会体系崩溃前危机四伏的封建统治、混乱不堪的政治经济、水深火热中挣扎的劳苦百姓,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叙事诗,最高成就之一是对杜甫二吏的效仿之作。本文以杜甫与丁茶山的“三吏”为例,探讨两位伟大的诗人在诗歌叙事中,表现出的“主客融合”与“丰客分离”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7.
杜牧是晚唐时期一位十分重要的诗人,大和二年十月(公元828)至开成三年(公元838)冬是他十年幕府吏的时期,这十年的幕僚生活中,他在宣州生活的时间最长,曾经两次到达宣州。大和四年,杜牧在宣州所作的诗歌中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在描写宣州的美景中,时而表达出舒适、安逸的生活态度;开成二年,杜牧再次来到宣州,此时所作的诗歌则与前期迥然不同:其中流露出作者惧祸;苦闷抑郁之情;物是人非、时光易逝之感;远离尘世向往寺院的宁静;闲适、隐逸生活的思想情怀。  相似文献   

18.
杜牧是晚唐时期一位十分重要的诗人,大和二年十月(公元828)至开成三年(公元838)冬是他十年幕府吏的时期,这十年的幕僚生活中,他在宣州生活的时间最长,曾经两次到达宣州。大和四年,杜牧在宣州所作的诗歌中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在描写宣州的美景中,时而表达出舒适、安逸的生活态度;开成二年,杜牧再次来到宣州,此时所作的诗歌则与前期迥然不同:其中流露出作者惧祸;苦闷抑郁之情;物是人非、时光易逝之感;远离尘世向往寺院的宁静;闲适、隐逸生活的思想情怀。  相似文献   

19.
西晋女文学家左蕖,诗歌、词赋、散文,三者各具特色。诗歌高简质朴,感情真挚,其《啄木鸟》与陶渊明《时运》等作,被后人视为四言诗的代表;词赋则深婉迢递,个性独具,且数量之多,居先唐文学史诸女性作家之冠,并开启了辞赋史上“官怨赋”之先声;散文以宫廷应用体为主,词旨清丽,名播八蕃,影响深远。左棻的文学成就,在先唐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应引起当代文学史家们的足够注意。  相似文献   

20.
邓肃是宋南渡时期著名的谏官和爱国诗人,其《诗评》一文集中阐述了他的诗学观。他师法多家,尤其受李白、杜甫沾溉最多。其诗克服了白体的率易平熟、西昆体的藻饰雕琢及江西诗派的奇谲瘦硬之弊,既有白居易的平易、杜甫的骨力、李白的豪放,又有宋人的健朗,表现出雄浑俊逸、自然天真的主体风格。而由于题材、思想情感、历史背景等的不同,风格又呈现出多样性。南渡之前的诗作更多地追踪李白,充溢着难以抑制的狂情豪气;南渡之后的作品则侧重学习杜甫,显得沉郁顿挫,而对陶、谢的推崇又使其诗时时呈现清远平淡、天真自然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