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三到万》是篇课内自读课文。阅读帮助积累,点点滴滴,由少到多。不但课本中的讲读课文有利于积累,课内自读课文、课外自读材料等都无不从语言材料、写作方法、思想认识等方面提供养料,帮助提高语文水平。《从三到万》可以给我们增加一些什么积累呢? 就说它的题目吧,它很有点特别。究竟是什么意思?以它命名的文章又是写什么的?这在刚翻开课本时,是难以理解的。等到读完课文,才知道作者只是借用明清笔记中的一个故事,论说了有关学习的、普普通通的内容。作者的巧妙在于没有沿袭“谈循序渐进”、“重视积  相似文献   

2.
检查预习情况 ,理清文章结构师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第18课《一夜的工作》。通过预习 ,你了解了哪些内容 ?生 :作者先写送稿子给总理审阅 ,再写自己亲眼看见的总理一夜的工作情况 ,最后写回来的感想。生 :课文共8个自然段 ,可分为三大段 :送稿、审稿、感想。师 :同学们预习得很好 ,既熟悉了文章内容 ,又理清了文章结构。谁能说说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什么 ?生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师 :学习这篇课文 ,大家要认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真情实感的。下面有感情地分组朗读课文 ,思考两个问题 :(灯片显示 )1 课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2 课文从哪…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二册《小麻雀》的课文与“思考和练习”两者是有矛盾的.请看课文的结尾:“可是现在它的身子长出来一些,头挂得更低,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了.”而“思考和练习”的第三题却说:“根据课文最后几句话,你认为小麻雀后来是死了还是活下去了?作者说它‘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你认为它明白了什么呢?试把小麻雀想说的话写出来.”课文上明白地写着:“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了.”这里是不肯定的语气,有猜测的口吻,而“思考和练习”里却说:“你认为它明白了什么呢?”这句话与原文的意思是不相一致的.根据“思考和练习”第三题的意思,认为小麻雀后来肯定是活下来了:因为它活着,所以明白了什么,还要求把小麻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实录一、抓关键问题,概括“写了什么”师:今天我们要讲一篇与青山有关的课文,课文题目是——青山不老。我想知道怎样的山才是“青山”?生:就是长满绿树的山。师:“不老”,是什么意思?生:“不老”就是不会老的意思。师:那我就奇怪了,青山本来就不会老,它原本就是四季常青、千年不变的呀!这不是废话吗?作者又何必用一篇文章来强调“青山不老”呢!  相似文献   

5.
所谓思路,就是作者一层一层地表现出文章中心思想的路子,亦即“文脉”。如果说思路是文章的纲绳,那么,词、句、段就是缀在上面的珠子。纲举而目张,脉络清而义理显。下面试以自己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为例,谈谈讲读课抓文章思路的体会。 1、粗读课文,探思路。布置预习时,我除让学生运用工具书自学字词外,还进一步要求学生思考:这课是写哪些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意在让学生探索作者的思路。课堂教学时,检查预习情况后,我再解题。紧接着,我让学生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课文哪一部分是写人们和总理的灵车告别的?还写了哪些场面?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就能迅速把握住:课文最后一部分是写人们和总理的灵车告别场面的;第一、二段分别描写了人们等灵车、望灵车想总理的动人情景。这样,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教师结合板书;“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全文思路就出来了,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学生也就能自然地将课文按三个场面分为三段。  相似文献   

6.
一、预习课文——粗读粗读是人们常用的一种阅读方法,它只须略观大意,知其梗概就可以了。在预习课文时,我常常采用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前借助工具书,理解有关字、词,并按照预习提纲,初步懂得课文的大意。如指导学生预习《田寡妇看瓜》时,我要学生找出文章写田寡妇在土改前后的哪几次“看瓜”。学生按课文的内容理出了田寡妇“看瓜”的顺序:(土改前)每年“总要看爪”——(土改后)开始“仍然看瓜”——后来“不再看瓜”——结果“无心去看”。这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材第123页)第1课时,新授课。 预习设计 师:同学们,明天我们要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内容在教材第123页。现在请你们预习课文。预习时请注意3点: 1.弄懂课文说了些什么?它要求我们做些什么,想些什么? 2.按照课文求长方形纸板面积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长5厘米、宽3厘米的纸板由老师发给每人  相似文献   

8.
《荔枝蜜》一文运用一条情线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们在阅读这篇课文时要设法抓住文章的线索,并沿着它步步分析,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步骤可概括为一“定”、二“找”、三“析”。一“定”,就是确定文章的线索。我们可以借助“预习提示”来确定《荔枝蜜》的线索。“预习提示”中有这样一句话:“熟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以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根据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确定本文是以作者对蜜蜂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的。二“找”,就是找出显示文章…  相似文献   

9.
[预习课文] 一、读一读、想一想: 1、低声朗读课文,课文的基本意思是什么? 2、植物妈妈指什么样的植物?做什么事有办法? 3、课文里写了哪些植物妈妈? 二、查一查、想一想: 下列词语是什么意思? 铠甲 山洼 三、比一比、做一做: 1、下面这些字的字形、字音、字义有什么不同?分别用来组词。 蛙 哇 娃 洼 2、“就得告别妈妈”的“得”跟“得不到它”的“得”读音有什么不同? [初学课文] 一、读一读、说一说: 1、“孩子”指什么?“长大”指什么?“四海为家”是什么意思? 2、同学们还记得第一册讲的蒲公英的降落伞吗?“降落伞”是指什么? 3、蒲公英的种子有了“降落伞”就能传播  相似文献   

10.
《春蚕》(五年制六册14课)的作者,以严谨的构思,朴实的语言,歌颂母亲春蚕般无私地奉献了自己一生的高贵品质。教学重点是理解养蚕过程,掌握有条理叙述的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难点是如何让学生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这一课要从教材的整体性出发,抓住“想”、“变”、“看”三个思维点,克服教学的程式化。一、扣住一个“想”字,阅读全文,弄清教学思路。这篇课文以《春蚕》为题,借物寄意,同时,通过回想,具体生动地表达了对母亲无限敬爱和思念之情。讲读开始,老师先提出一个问题:“《春蚕》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写的是过去的事还是现在的事?为什么?”学生经过预习,很快就能联系课文回答:写的是过去母亲养蚕的事,因为每到春天,作者常常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呢?几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整体—部分—整体”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讲读教学法。它能较快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下面就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飞夺泸定桥》一文来谈谈我是怎样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首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课前布置预习,提出具体要求:上课时,检查预习情况,提出一些简单而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这一步就是从整体出发,关键就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大意。教学时,我提出:本文是写人还是写事的?是写什么人做什么事?这事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干的?题目中的重点词是什么?“飞”和“夺”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学生回  相似文献   

12.
新编“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一个新内容——预习。这样以来,把预习放到课堂上,既能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又能使教师直接掌握预习的效果。一般说来,预习可分为五步进行:第一步,粗读课文。必须要求学生动脑思考,看完一遍课文,就得能说出课文大意。开始,学生往往说不明白,这时,教师就得指导。如果是记事文章,一定要说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概况。如《金色的鱼钩》一课,要引导学生说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193年秋天,在茫茫草地中)、“什么原因”(为照顾三个小病号,保住小战士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然后,再让…  相似文献   

13.
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是《月光曲》一文的教学难点。为此,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检查预习(从课文结尾入手)。 1.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他当时的心情怎样? 2.你们想知道《月光曲》的内容吗? 二、直奔重点,体会乐曲的意境。 1.指名读课文第九自然段,思  相似文献   

14.
《圆明园的毁灭》是“九义”教材第九册(五年制第七册)的一篇课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借助“预习”和“思考练习”学习课文,培养自学能力.一、借助“预习”,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预习”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当年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再把圆明园被毁灭的部分找出来,作上记号.”  相似文献   

15.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积极开展“质疑问难”教学模式的探索。则预习质疑——细读质疑——精读质疑——学后质疑,从始至终引导着学生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始终围绕着学生的“问”和“学”来展开教学。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全面地、主动活泼地发展,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一、让学生在预习中质疑预习是学生自学、自己获取知识的第一步。学生预习首先接触文章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理解内容的钥匙,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能够统领全文,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教师启发学生质疑:看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  相似文献   

16.
《驿路梨花》是一篇好文章。情节并不复杂,但寓意深邃,清新质朴,字里行间充满了生活气息。我喜欢它。最近我在低年级试教了一回,课堂气氛很活跃。上课犹如下棋:开局,中局,残局全得讲究;该稳则稳,该凶则凶,必要时该弃子不能手软,目的都是为了取胜。我考虑再三,决定打破教学常规。本着“浅文深讲”的精神,上课一开始,我即提了个问题。“驿路”、“梨花”、“处处开”意味了什么?——课文倒着写,我倒着讲——尽管同学都作了预习,可除了个别的略能理解外,大都说不清楚。小同学好奇,好想,好动。我把上述  相似文献   

17.
【总体阅读叫考】一、课文分四个部分,每个部分所写的内容各有什么侧重点?作者是怎样将这四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二、第一部分开头第一句话“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这一部分的表述很生动,这是因为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 三、从整篇看,如果把第二部分删去,是否可以?删与不删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四、写天都峰,选用了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在表现文章的思想意义,沟通文章的脉络方面有什么意义? 【阅读入门指津】一、初读课文,先要看清各部分描述的侧重点概括出段意:然后,摸清作者谋篇布局的用意,理出一条贯通全文的脉络,领会文章构思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文突出思路教学,既能服务于该组课文“理清文章的条理”的重点训练项目,又可为下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做好知识铺垫。为此,笔者试采用“举纲、抓目、练读三步走”的方法,弹好这首“前奏曲”。一、举“纲”——引向思路初读课文时,提出问题,引向思路:1.找出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句话。2.哪些自然段具体记叙了双龙洞的景物?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游览双龙洞的经过的?你能画出作者游览的路线图吗? 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感知入手,知道作者是围绕“游北山的双龙洞”一句,把一路上的山水胜景铺陈在读者眼前的。这就在初步感知课文大体内容的基础上,开辟了通向理清文章条理,明确作者  相似文献   

19.
[教学安排建议] 可安排在第一单元议论文中进行教学。现行课本高中第六册讲读课文“二、杂文二篇”改为课外自读课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讲读课文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按照“预习提示”预习。“预习提示”共四节,提示了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题解,预习时要了解课文的背景;二是概括了议论的中心。预习时要领会邓小平同志“批判了”什么,“深刻地指出”了什么,“科学地论证”了什么;三是要联系“北京发生的动乱和反革命暴乱”,领会学习本文的“重大指导意义”;四是注意本文的论证的  相似文献   

20.
一、析题导入1.同学们 ,说起“全神贯注”这个词 ,大家都不陌生 ,请你们一起告诉老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2 .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 ,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请一位同学说说作者围绕“全神贯注”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二、质疑问难1.自读课文 ,边读边想 ,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 ?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2 .汇报读懂的和不明白的问题。三、转化目标1.课文写的是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他家参观他的工作室 ,茨威格参观了吗 ?(没有 )2 .茨威格没有参观罗丹的工作室 ,失望吗 ?(没有 )3.茨威格的感触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