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动态     
正我国首批海洋观测卫星投入业务化运行6月28日,"海洋一号"C卫星及"海洋二号"B卫星在轨交付。这标志着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立项批准的首批海洋观测业务卫星实现业务化运行。"海洋一号"C卫星于2018年9月7日成功发射,是接替"海洋一号"B卫星的业务卫星,设计寿命5年。该卫星可获取全球24小时水色水温信息、全球海岸带和内陆水体50米分辨率高精度多  相似文献   

2.
中日合作西北太平洋云辐射实验是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的组成部分,该计划是一个国际性合作研究项目,它对世界性气候变化、气候灾害的预报及减灾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赵柏林教授等在多年研究与观测的基础上研制了以5mm微波辐射计、8mm—1.35cm双通道双参考微波辐射计为主的大气遥感站和气象卫星TIROS-N TDVS资料处理系统,该遥感设备及其应用研究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相似文献   

3.
海洋卫星就是专门用于观测海洋,为海洋研究、海洋环境调查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信息而设计发射的一种人造地球卫星。它是在气象卫星和陆地资源卫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高档次的地球观测卫星,是地球观  相似文献   

4.
利用航空、航天平台热红外模拟遥感器——红外辐射计观测的资料对非均匀下垫面地表温度空间变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下垫面不均匀性越强,地表温度的空间变化曲线波动就越大,说明目前用一个点的地表温度观测值来表示一个遥感空间分辨率像元的地表温度值是不合理的。红外辐射计是对遥感反演地表温度的精度进行验证的手段之一,其特点是视场角小(6°)。通过对小视场红外辐射计获取的地表温度采用简单的算术平均来代表整个像元的总体温度,与Landsat/TM数据源反演的像元地表温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遥感数据源获取的红外辐射强度是一个像元中所有地物辐射的综合结果,不是像元内所有地物各自辐射能量的简单算术平均。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是野外观测和试验数据入手,深入分析数据,所得到的结论可以为其他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很好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4年北京小汤山精准农业示范基地星地同步试验中获取的自动气象站和红外辐射计观测资料,建立Landsat卫星过境时刻地表辐射温度T和空气温度T0的关系式,利用北京21个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以及2004年5景TM图像,建立热惯量与大气水汽压的经验关系式,将获取的两个关系式代入得到广泛引用的Izionmon(2003)晴天大气下行辐射估算模型中,率先提出了根据像元的热惯量、地表辐射温度等遥感参数反演像元大气下行辐射的空间估算模型。通过利用实际测量值,对一个点的大气下行辐射估算值反演的地表净辐射通量和利用逐个像元估算的大气下行辐射估算值反演结果精度验证表明:利用逐个像元的大气下行辐射值估算地表净辐射通量,比利用单一大气下行辐射值来估算,精度提高了9.5%。这表明利用热惯量和地表辐射温度等遥感参数来估算非遥感参数大气下行辐射的思路是可行的,而且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科技短波     
正"珠海一号"0 3组卫星发射成功9月19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五星的方式成功将"珠海一号"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珠海一号"卫星工程是商业遥感卫星项目,规划研制发射34颗卫星组成星座,具备视频、高光谱、合成孔径雷达、红外成像等观测能力,获取卫星遥感数据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行业应用提  相似文献   

7.
天兵 《科学中国人》1997,(10):27-28
我国今年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发射了中国第1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的主要特点是可以多时次地监测可观测区域内地气系统的动态变化,从而大大提高对灾害天气系统的监视能力。 “风云二号”卫星的功能 “风云二号”卫星定点在东经105φ的地球静止轨道上。它是一个直径2.1米,高1.6米的圆柱体,重600公斤(发射质量1.3吨),采用自旋稳定,设计寿命3年。其有效载荷由观测分析系统,数传与云图  相似文献   

8.
《发明与创新》2011,(5):22-22
2011年至2020年,中国拟发射13颗气象卫星,并将全面提升气象卫星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以及对大气的三维探测等能力.加大对大气温室气体等的观测能力。  相似文献   

9.
打开智能手机里的应用程序,像使用共享单车一样驾驭飞行在太空里的卫星——这样的场景即将成为现实。据中新社消息,我国首颗软件定义卫星“天智一号”研制进展顺利,将于今年下半年发射升空。这枚主要载荷为小型云计算平台、超分相机和智能手机的开放型卫星,能提供集成各类卫星应用的方案解决平台。不久的将来,人们不仅可为卫星开发软件,“航天应用商店”更将促使卫星应用“飞入寻常百姓家”。用卫星的人比造卫星的人少自从1957年发射第一颗卫星开始,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就从未停止过。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遥感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的一次次发射成功,还是登月计划、国际空间站和太空行走的一次次创举,太空活动至今依旧是“少数人”的“高端游戏”,大众只是航天领域的“围观者”。  相似文献   

10.
文章回顾了中国航天技术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发展概况,包括运载火箭的系列发展、科学卫星的研制与运行、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发射、通信卫星系列化发展、气象卫星系列化发展、遥感与资源卫星的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进展、"嫦娥工程"进展,以及载人航天工程进展。简要总结了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1.
高义  王辉  王培涛  孙晓宇  吕婷婷 《资源科学》2013,35(12):2517-2523
我国海岸带区域是台风、风暴潮、地震海啸和海岸侵蚀等海洋灾害的重灾区,精细空间分辨率的人口数据,能够有效服务海岸带灾害风险管理。本文基于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OLS/DMSP 和NPP/VIIRS DNB 两种夜间灯光数据及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综合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进行了我国海岸带人口空间化方法与应用研究。利用建筑物与裸地增强指数法(EBBI)基于Landsat 卫星遥感影像提取了我国沿海区县建成区数据,作为人口分布的空间控制因素,以普查人口数与夜间灯光数据回归函数关系为依据,对人口进行空间化处理。反演得到了我国海岸带区县1km×1km和0.5km×0.5km两个空间尺度的人口格网数据。并利用福建省沿海乡镇人口数据对人口空间化结果进行了精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NPP/VIIRS DNB夜间灯光数据适用于人口空间化研究,且其反演精度整体优于基于DMSP/OLS传统夜间灯光数据反演的人口格网模型。通过本文实践,可以发现NPP/VIIRS DNB夜间灯光数据具有实现人口和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化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60年代,遥感技术在国际上兴起,自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以来,中国开始进入空间时代。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遥感在我国也受到高度重视,得到快速发展。我国已形成了自己的遥感卫星系列,如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资源卫星、环境与减灾卫星等。灵活、机动性强的航空遥感也在应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遥感应用是我国发展遥感科学技术的重点,30多年来遥感在我国成功地应用于国家土地资源调查、农作物和森林监测、地质矿产调查、城市发展监测以及海洋和海岸带资源调查等。在洪水、旱涝、林火、地震以及相关的气象和地质灾害发生期间,遥感总是起到关键作用。遥感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信息支撑。文章将在上述方面进行简要论述,以窥我国遥感发展之一斑。  相似文献   

13.
H5N1 is a subtype of the Influenza A virus that has caused widespreadinfections in poultry and wildbirds, and has posed a threat to human health. However, current vaccines are still of limited effect. Recently, a research group headed by HE Hongxuan with the CAS Institute of Zoology revealed that short interfering RNA (siRNA) specific for conserved regions of the H5N1 AIV genome could effectively inhibit its replication in both cell lines and embryonated chicken eggs.  相似文献   

14.
全球陆表特征参量产品生成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要充分发挥卫星观测数据潜力,特别是针对缺乏长时间序列、高时空分辨率和高质量的全球陆表特征参量产品。尽管我国已经发射了多个对地观测的卫星系列,但还没有生产出自己独特的全球陆表卫星产品。为了支持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国内20多家大学和研究所于2009年承担了“863”重点项目——“全球陆表特征参量产品集生成系统研发与产品生成”,综合利用国内外卫星遥感数据源,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本文从数据收集管理、算法发展、产品生产与验证、产品发布以及产品应用示范等方面对GLASS产品生成与应用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在内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海岸带科学研究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技术支撑和发展机遇,也在海岸带生产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简要例举了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海岸带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灾害管理和综合评估方面的应用,探讨了其应用现状与前景。基于目前我国雄厚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储备,建议开展地理空间大数据的基础研究,支撑海岸带科学研究的信息化、定量化和系统化,开展业务化和智能化应用,进一步直接体现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Chinese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s interested in earthobservation have been ableto get free access to the data from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spectroradiometers (MODIS)onboard Earth-monitoring satellitessince August 27, when a website forthe MODIS-EOS platform at the Na-tional Facilities and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s established (http://www.nfiieos.cn) at the CAS Institute of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Resources Research.MODIS is a key instr…  相似文献   

17.
On 17 June 2021, China''s spacecraft Shenzhou 12 took three Chinese astronauts into the Earth''s orbit and docked with the assembly of Tianhe and Tianzhou, the core module and cargo ship of the Chinese Space Station (CSS), which had been launched and assembled in orbit earlier this year. The three astronauts became the first visitors of the CSS and would stay in orbit for about three months. In 2022, two laboratory cabin modules, Wentian and Mengtian, will be launched and assembled into Tianhe, completing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CSS. The CSS is designed to be used for at least 10 years, and will provide an outer space experimental platform for researchers from multiple disciplines.On 23 July 2021,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 interviewed Professor Ming Gao (高铭), the Commander-in-Chief of the Space Utilizaiton System of the China Manned Space Program, Director General of th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Center for Space Utilization (CSU)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n Academician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Astronautics. The Space Utilizaiton System is the scientific part of the CSS project, responsible for the design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onboard research programs. Gao has been involved in China''s Manned Space Program since 1994, and has experienced the whole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the Shenzhou spacecraft to the CSS. In this interview, she introduces the scientific goals, plans and aspirations of the CSS.  相似文献   

18.
文章回顾了中国气象卫星的发展历史、所提供的服务和应用。中国气象卫星是在全球气象卫星发展的浪潮中发展起来的。经过40多年的发展,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的气象卫星已经业务运行。中国的气象卫星工程由卫星、运载火箭、发射、测控和地面应用5大系统组成。地面系统作为气象卫星工程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卫星应用效益起重要的作用,在卫星发射后对卫星有效荷载进行运行管理,实施从卫星下传数据的接收、处理、分发、应用和服务。中国气象卫星投入业务运行以后,为改善天气预报、环境监测和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在天气预报领域,为台风、暴雨、冰雹 、暴雪、沙尘暴、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提供了更有力的手段;在短期气候预测领域,提供了更多有用的参数,如海表水温、雪盖、植被指数等;在环境监测领域,在洪涝、森林草原火情、沙尘暴、雪灾和海冰等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阶段,中国气象卫星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挑战在于提高产品的精度,为定量应用服务。其内容涵盖气象卫星的空间段和地面段,并且与数值天气预报本身也有密切的关系。气象卫星为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全球资料,数值预报模式为气象卫星提供定量产品推导的背景场。气象卫星与数值天气预报协同工作,才能促进气象卫星应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针对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球低轨(LEO)飞行器组成星载双基地雷达进行海洋遥感探测问题,分析了不同轨道高度下镜面反射点的分布情况和不同GPS仰角下反射耀斑区的特征;据此进一步研究了LEO星载接收机的单根高增益左旋圆极化(LHCP)天线的摆放策略,并对中国未来进行双基地海洋遥感探测实验的可能卫星平台做了具体分析,给出了一种天线波束和指向的最佳组合. 对于中国双基地雷达LHCP天线实验设计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胡宏强  黄元勋 《科技通报》1993,9(6):370-373
讨论了卫星红外云图的立体网格显示和三维真实感显示的设计和实现,为显示云顶的温度变化情况和云系的构造提供了比较直观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