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玉霞  符青云 《青年记者》2009,(16):113-113
《新青年》创刊于1915年9月15日,原名《青年杂志》,1916年更名为《新青年》。《新青年》的宣传思想,可按其政治态度分为三个时期:前期(1915年9月~1918年11月)、中期(1918年12月~1920年8月)和后期(1920年9月~1922年7月)。  相似文献   

2.
新青年社于 1920年 9月在上海成立,为党的早期出版发行机构之一。社址在上海法大马路大自鸣钟对面。   新青年社除出版《新青年》、《劳动界》、《伙友》等杂志外,还编译出版了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新青年社与《新青年》杂志的关系及变迁情况是这样的:《新青年》月刊于 1915年 9月 15日在上海创刊, 1922年 7月休刊,共出了九卷。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始改称《新青年》,由群益书店出版。   《新青年》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织的机关刊物。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该刊一度为党中央的机关刊物。)当出版到第八卷第六…  相似文献   

3.
《档案与史学》2008,(7):3-3
1915年9月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新青年》创办初期,以打倒孔家店、批判封建伦理道德为中心,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提倡反封建的启蒙运动。后成为介绍和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党的新闻事业的开创应该说是早于建党的,是在早期进行共产主义宣传之际就开始了,己经有近百年历史.1915年陈独秀创办并主编了<青年杂志>,一年后更名为大家都很熟悉的<新青年>.  相似文献   

5.
1915年9月,<新青年>(1917年初落足北京)问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9年五四狂飙席卷全国.这场极其伟大的,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启蒙运动,对于中国妇女运动,其意义亦十分重大.它为中国女性推开了一扇门,一扇因长久闭锁而凝滞、厚重的大门.仅就北京女性报刊而言,其量、其质均远超于前,在北京女性报刊发展史中堪称发达时期.  相似文献   

6.
商务印书馆发行的通俗文学期刊《小说月报》(1910~1920)到了后期,发行量大为减少,到了1920年第11卷第10号时,发行量只有二千册,而新文学刊物则是彼消此涨,以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为例,从1915年刚创办时一千册左右销量,经过短短三年时间到了1917年则达到一万六千册的发行量。时代发展是如此迅速,  相似文献   

7.
从《新青年》看期刊栏目的设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创刊于1915年的<新青年>是我国现代期刊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发起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成为五四期刊界的楷模,被公认为思想史、文化史上划时代的标志.<新青年>拥有经验丰富的学者型编辑队伍,坚持既定不变的编辑方针,采用积极互动的编辑手段和细致入微的编辑方式,成就了其一代名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王立群 《编辑之友》2010,(4):105-106
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新青年》创刊于1915年的上海,历1917—1920年迁至北京后的辉煌,1922年终刊于上海。在近7年的办刊时间里,它不仅因发表了一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5,(1):44-45
<正>《劳动意志报》(ВоляТруда)是俄国革命共产党机关报,1918年9月14日-12月4日在莫斯科出版,日报。同年12月29日,改为杂志,在保留原名的基础上继续作为革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出版。1920年10月,根据共产国际的决议,革命共产党并入俄共(布),杂志遂停刊。俄国革命共产党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5年由民粹团体组建的社会革命党,该党性质上属于社会主义政党,是恩格斯创建的第二国际的成员党。在  相似文献   

10.
范军 《编辑之友》2004,(4):16-18
张静庐(1898-1969),中国现代著名的出版家.他从1915年任天津<公民日报>副刊编辑开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中一直从事编辑出版及新闻工作.1920年任上海泰东图书局编辑、出版部主任.1924年与人合资创办光华书局,任经理.  相似文献   

11.
梁柏台,又名梁栋,号梯云.1899年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查林村,1915年就读于大市聚知新学校,1918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预科;1920年冬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进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年底转为中共党员.  相似文献   

12.
《出版史料》2010,(2):115-115
新青年 《新青年》月刊,1915年9月创刊,1922年7月休刊,共九卷。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始改称“新青年”。自第八卷起,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亦曾经一度以该刊为机关刊物。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前半叶,中国有两家影响较大的<大公报>,即诞生于1902年6月17日的天津<大公报>和诞生于1915年9月1日的长沙<大公报>.但是,人们一般只知道天津<大公报>,而不知道长沙<大公报>.  相似文献   

14.
新青年社于0920年9月在上海成立,为党的早期出版发行机构之一。社址在上海法大马路大自鸣钟对面(见该社1920年11月出版的《到自由之路》一书版权页)。新青年社除出版《新青年》杂志外,还编译出版了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同时还出版《劳动界》、《伙友》等通俗工人刊物。它宣传了党在革命迅速开展时期中的路线和策略,贯彻了统一战线的方针,并大力  相似文献   

15.
李大钊(1899年~1927年)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哲学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他学识渊博,涉足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为中国经济学、哲学、社会学三方面之实质论理学者".他的社会学思想和观点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再论问题与主义>(1919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19年)、<唯物史观在现代社会学上的价值>(1920年)等文章中.本文旨在对李大钊的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作一探究,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5,(17):71-72
<正>《经济生活报》是苏俄第一家经济类报纸,1918年11月6日创刊的日报。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12天,列宁签署文件决定创办一张专门从事经济报道的中央级报纸。但是不久,发生了白卫军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这份报纸直到十月革命一周年前夕才得以问世。《经济生活报》起初是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的机关报。1920年9月,当白卫军和外国武装干涉的主要势力被击溃后,苏维埃政权开始把精力转到经济建设上,该报遂改为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始,是以《新青年》杂 志的创刊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 播,就是与《新青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本 刊物的创办具有这样的意义,在中国的革命史上 是绝无仅有的。 《新青年》是陈独秀于1915年9月15日在 上海创办的。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 改名为《新青年》。这个刊物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的最主要阵地。十月革命后,在陈独秀、李大钊  相似文献   

18.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月刊,自第二卷起杂志更名为《新青年》。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舆论中心,《新青年》非常关注妇女解放问题,把妇女解放与政治解放、经济解放相提并论,猛烈批判压迫妇女的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先后探讨了女子教育、女子经济独立、婚姻与家庭、女子参政以及  相似文献   

19.
黄有东 《编辑之友》2010,(7):105-107
陈独秀是中国现代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从参与编辑出版<苏报><国民日日报>,创办<安徽俗话报><新青年>杂志,他一直与报刊编创活动联系紧密.报刊的编创活动成就了陈独秀的辉煌人生,尤其是<新青年>的成功创办,真正确立了陈独秀历史地位.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成功表现在十多年时间内,引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运动的新潮,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为什么<新青年>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研究者有的从技术角度,对<新青年>的栏目设置、文字编排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也有对陈独秀的编辑思想进行探讨的.本文主要从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文化定位与人缘因素两个方面,来解析其中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扩大革命书刊的传播,立即着手建立了无产阶级的出版发行机构,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   (1)党组织最早创建的出版机构——新青年社   新青年社成立于 1920年 9月。它是因出版《新青年》杂志而命名的。《新青年》从第八卷第一号起,脱离群益书社而独立出版,成立了新青年社,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出版机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它担负着筹备和组织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任务。这是我国第一个共产主义的早期组织。因此,作为上海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