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家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通常说,编辑是“杂家”。相对于专家而言,在这里,“杂家”实属贬意之词,杂家不如专家。在一般情况下,“杂家”和专家在学识水平上确有区别,但对“杂家”应做具体的分析,不加分析地断  相似文献   

2.
曾经听见几位同行自称为“杂家”,颇有自嘲的意思。其实,当个“杂家”,“兼儒、墨,合名、法”,成一家之言,并不太容易,也不算坏事。对于一个编辑来说,杂七杂八的东西应该多知道一些,而且多多益善,若能成为一个“杂家”,还是很不错的。上小学和初中时,这样那样的“家”我都想当过,包括像梁山泊好汉那样劫富济贫的“造反家”,霍元甲那样把世界第一力士打下擂台的“拳击家”,可是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自己要加入编辑这一“家”。当上编辑以后,就感觉到自己做编辑的准备工作很不够。  相似文献   

3.
翟燕 《出版参考》2013,(22):33-34
经过十多年的摸爬滚打,跌跌撞撞一路前行的我,也只敢说对策划有了一点点感觉,离心意相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我切身的体会来说,策划可以简单归纳成"三心二意"。所谓"三心"即专心、恒心、精心,"二意"即新意、满意,做到了这"三心二意",就迈出了打造畅销书的坚实一步。专心印象中一位新闻学的老前辈曾说过,做编辑记者要先做"专家",再做"杂家",对自己关注的领域要精通、专注,尽量让自己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此外还要让自己尽可能多地了解学习更  相似文献   

4.
关于主编学者化的几点思考湖南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海方华关于编辑应该是杂家还是专家,应该全心全意为人作嫁还是兼顾自己的创作,已有过许多讨论。本文从社会的期望和职业的需要两方面论述主编必须是专家,我国期刊主编亟待学者化。一、社会的期望1988年5月,我参加...  相似文献   

5.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我特别喜欢于谦的《观书》,做编辑喜欢博览群书,如饥不择食,偶有所得便似春风满怀,知识也就很驳杂。16年前我在一篇短文中说:“人们常说‘四不像’,我是八不像都有了。”这是报纸编辑工作特点造就的特色。后来我读到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为《新闻边缘学科概论》作的序言谈到:“有人说记者是杂家,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应该说记者既是杂家又是专家,一杂一专,意味着全才。新闻工作者要成为专家,必须是个合格的杂家…  相似文献   

6.
经过十多年的摸爬滚打,跌跌撞撞一路前行的我,也只敢说对策划有了一点点感觉,离心意相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我切身的体会来说,策划可以简单归纳成"三心二意".所谓"三心"即专心、恒心、精心,"二意"即新意、满意,做到了这"三心二意",就迈出了打造畅销书的坚实一步. 专心 印象中一位新闻学的老前辈曾说过,做编辑记者要先做"专家",再做"杂家",对自己关注的领域要精通、专注,尽量让自己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此外还要让自己尽可能多地了解学习更多、更丰富的知识.我觉得这个前辈说得很有道理,每一个领域,不管大小,都需要编辑静下心来慢慢领悟和体会.  相似文献   

7.
编辑个性化     
编辑个性化□湖北人民出版社王建辉编辑个性化的内涵,在我看来也就是编辑的定位定向发展。一个人在社会上要有自己的定位,一个编辑在编辑工作中同样要有自己的定位,这样做人和做编辑才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前进方向,才能定向发展。个性化也就是特色化。编辑是杂家,是...  相似文献   

8.
编辑出版界经常流行一些新观念、新理论,其中不少渐成大家的共识。当我读完王建辉的《新编辑观的追求>,方知不少新论之发嚆矢者即是建辉兄。以下撮其要者略加评述。 一、关于编辑的角色定位 在《地方出版社的高级人才战略》一文中,作者提出:“我们首先得树立一个概念,地方出版社应当培养自己的专家学者。”(第126页)并进而认为衡量一个出版社社会声誉的标准是“有没有堪称学者的名编辑”(第127页)。可见,作者是主张编辑应该是“专家”的。也许这还算不上最新之论,但作者可贵之处在于随着实践中认识的发展、深化而不断修正、充实自己的观点。在《编辑与学术》一文中,他认为:“以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及规范的编辑概念而论”,“或者说编辑还应当是杂家。不过这种编辑这种杂家是与学术具有千丝万缕联系与学术保持同步甚或某种超前性的编辑、杂家”(第1页)。作者的认识并未到此止步,认为“上上之境,编辑应该是通家”。它  相似文献   

9.
(一) 编辑书稿的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积累、增长、开发知识的过程。久而久之,日积月累,编辑工作人员在某些方面, 必然会成为一个见识较多、较广的人,这样的人大概可称为“杂家”。编辑工作这个知识密集型行业本身,为杂家创造了积累知识的条件,杂家又为增长知识、提高书稿质量提供了可能。因此说杂家与编辑是息息相关的。战国末年和汉朝初年,折衷糅合各学派思想的一些杂家——吕  相似文献   

10.
王尔蜜 《记者摇篮》2010,(3):37-37,61
编辑工作是一项神圣而伟大的工作,它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编辑人员不仅要有职业操守、职业道德,而且还要求编辑具有专业性与职业性。一位编辑不仅是专家,还要是杂家。要想做一位合格的编辑,要想做一位能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编辑,我想,有四件法宝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11.
名家与编辑     
名家总是一个楷模,总是一种风范。对于编辑行业来说,名家的言行是我们工作的动力不消说,更是一种历史与现实的思想资源。 名家如此说编辑 邹韬奋称“熟练于编辑技术的”为“编辑专家”。有人说“编辑专家”一词,这是第一次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出现。 那么编辑专家是不是仅仅“熟练于编辑技术”就可以了呢? 鲁迅曾鼓励刚做了编辑的赵家璧:“这是一种非常需要而且很有意义的工作,我自己也是搞这一行的,其中也大有学问啊!”孙犁说:“编辑必须有学问,有阅历,有见解,有独到之处,应该成为学者或作家。”看来,编辑应该有学同是一个基本的要素。  相似文献   

12.
编辑要多方位考虑选题河南教育出版社谢美光人们常说,编辑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为人作嫁”,一是“杂家”。既然如此,那么在考虑选题时,编辑也应该显示出这两个特点来,这就是当个“为人着想”的“杂家”:又要为读者着想,又要为作者着想,又要为经营者着想,当然也...  相似文献   

13.
1993年,笔者曾参加过一个新闻研讨会,在会上,一个议题引起热烈讨论——记者应该是“杂家”还是“专家”。虽然讨论结果以“杂家说”占主流结论而结束,但笔者认为,记者在自己的报道主方向上应该力争成为“专家”,只有成为专家,才能确保所报道的内容真实准确,才能够更好地为广大受众服务。  相似文献   

14.
历来的观点认为,编辑没有专业,而是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的杂家。近些年来,也有人提出,编辑应当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成为某一领域或学科的专家,朝学者化的方向迈进。持编辑是杂家观点的人认为,编辑在工作中,要接触各个学科,涉及各种门类,如果知识面十分狭窄,就会出现寸步难行或动辄得咎的局面,造成重大失误,甚至闹出笑话。持“编辑应是专家”观点的人认为,编辑只有杂博知识,专业不精通,无法揣摩自己手头上的书稿的科学价值,无法审读书稿,充其量只是一个熟练的文字匠,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编辑。两种意见各有道  相似文献   

15.
杂家型编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中央提倡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上述那种实用主义地歪曲杂家的做法受到应有的抵制。我国出版界有识之士,根据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代中国编辑工作的特点、编辑队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理直气壮地公然宣称某些知识博洽、造诣较深的编辑家为杂家,并提倡编辑要加强杂家修养,做杂家。曾因写《杂家》一文而被姚文元等人无理  相似文献   

16.
张成 《记者摇篮》2010,(7):24-25
记者应当是“杂家”还是做“专家”,这种争论~直没有停息。而笔者认为,记者既要当“杂家”,更应努力做“专家”。怎样做一个专家型记者呢?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农业电视节目采制工作,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听了吕叔湘先生和曾彦修同志关于编辑工作的讲座(两次讲话记录分别发表在本刊今年第三、四期),很受教益,想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如何提高编辑业务水平的问题。吕先生指出编辑既应是个通才,又应是个专家;彦修同志提倡编辑应成为杂家。有些同志也确实称编辑是“从事精神劳动的  相似文献   

18.
因为我只承认自己是一名报纸编辑,所以听到别人称我为“专家”时,总是感到有点不自然,甚至觉得有点赧颜或滑稽的味道(当然本单位同事绰号般地称呼除外)。尽管我有时候也很自负,但一般不愿承认自己是某个方面的专家。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杂家,说到底自己搞过的一些学术研究都是业余的,主业还是新闻工作。专家也好,杂家也好,最主要的是新闻媒体工作要有公信力,难在慧眼识真上,难在敢于较真上……记得2004年9月22日晚上,在客厅看电视的妻子看到《新闻联播》报道我获得第六届韬奋新闻奖的消息,兴奋地来呼唤我,当时我正坐在电脑前上网,看到一位著名…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当代出版界,有人极力提倡编辑做杂家。但也有人认为,编辑就是要做编辑家,何必借用“杂家”这个历史上属于“三教九流”的陈词来取代“编辑家”这个堂堂正正的称谓,何况“杂家”的含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解!又有人认为,在现代科学互相渗透、交叉,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态势下,编辑  相似文献   

20.
全媒体时代,要求编辑工作工匠精神的回归.工匠精神的核心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成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学术期刊编辑首先要有编辑职业的信仰和执着,用进取心代替功利心和浮躁心,并且用严谨精细、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对待工作.为此,在全媒体时代,应该在编辑出版行业内营造“工匠文化”,通过打造精品学术期刊培养工匠精神.编辑要有继承、创新精神和“百万无一失、万万无一失”的把关责任意识,要有甘为他人作嫁衣的奉献精神和科学严谨的学术精神,还要有“五师”本领,成为“杂家”和“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