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宋元以来,婺州的学术传承主要有以下几支:一为吕祖谦传下的一支,二为朱熹的高弟黄干传至“金华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的一支,三为陈亮事功学派传下的一支,四为兼吕学和朱学的徐侨传下的一支。此外,被称为“婺学三巨头”之一的唐仲友因得罪朱熹,《宋史》不为其立传,其学逐告失传。上述几支,《宋元学案》分别立有《东莱学案》、《北山四先生学案》、《龙川学案》,《丽泽诸儒学案》又唐仲友的《说斋学案》。其中,“金华四先生”这支因推广朱学有功,受到后世的褒扬,被列为理学的正宗。现将各支的学术传承图示如下:  相似文献   

2.
明朝末叶,陆王学术盛极而衰,入清之后,王学“空谈误国”成为一时学者舆论的主流。尽管如此,陆王学术并没有成为绝学,依然按照其内在逻辑向前发展。康熙年间,王学大儒孙奇逢著《理学宗传》,黄宗羲著《明儒学案》,为王学争正统的目的显然已获实现。而由于黄宗羲《宋元学案》的未及完成,于是为陆学争正统的任务便历史地留给了陆王后学——李绂。  相似文献   

3.
钱宾四(穆)先生早年著《清儒学案》,因稿沉长江而失传,所幸有《清儒学案序目》将其大要先期刊出,因此,原稿虽失,精义尚存。研读《清儒学案序目》可知,钱先生以为,以学案体记清儒学术,有唐镜海(鉴)、徐菊人(世昌)二家在先,但一嫌陋狭,一嫌泛滥,均无法与《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相提并论。清代学术有两个特点最宜注意。第一,“理学本包孕经学为再生”,清代并非“理学之衰世”。第二,清代理学“无主峰可指,难寻其脉络筋节”。故仍主张用学案体。他的《清儒学案》即围绕64位案主,分四阶段述一代理学之演进。第一阶段晚明诸遗老之精深笃实,远迈宋明;第二阶段顺康雍时理学成为压束社会之利器;第三阶段乾嘉诸儒沉浸经籍,“理学本包孕经学为再生”,与晚明诸遗老异曲同工;第四阶段为晚清70年,道成同光四朝,理学俨若复兴,然而,倏尔之间便成陈迹,其成就尚不及顺康雍时期,问题之症结乃在不能因应世变,转而益进。  相似文献   

4.
苏氏蜀学是北宋中期与理学、荆公新学鼎足而三的儒学学派。苏氏蜀学学者公开会通三教 ,援佛道入儒 ,在其思想学术体系的建构中 ,对佛道之学的思想资料与理论思维成果多有汲取利用。其本体论、人性论与修养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等都表现出佛道思想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苏氏蜀学为宋学的重要学派、也是巴蜀化中极具特色的一支。蜀学之成,始于三苏父子。就苏氏蜀学中的艺思想与巴蜀化的密切关系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苏氏艺思想的形成与巴蜀化中的两汉先贤意识、杂学色彩、切人事重抒情、尚操守重节气、富异端色彩和反叛精神等关系至密,苏氏蜀学既孕育于巴蜀化之中,又为巴蜀化增添了无数光彩。  相似文献   

6.
杨友志 《中学理科》2005,(10):20-20
“学案”一词最早出自历史上中国特有的“学案”体裁,该体裁常用于研究和总结中国两千五百年的儒学史,如明末清初一代大儒黄宗羲所编的《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就是遵照传统“学案”体洌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近日偶读《鲁迅学案》(《民国学案》第四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版),觉得缺了许多东西,很是遗憾。例如在“学术旨要”部分只讲《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汉文学史纲要》以及《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拿来主义》、《门外文谈》等几篇文章;而鲁迅另外一些重要学术文章,则完全略而不提,例如《破〈唐人说荟〉》、《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六朝小说与唐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何典〉题记》、《〈游仙窟〉序言》、《选本》等等。如果“旨要”部分因为受体例限制不能涉及得太多,那么在“案主行状”部分似乎可以提到一下。  相似文献   

8.
《宋明理学史》下卷称《宋元学案》—书,“初无定名,称法不一:或称《宋儒学案》,或称《宋元儒学案》,或以《宋儒学案》、《元儒学案》分称。”这是不正确的。黄宗羲作此书,有明确的题目,即《宋儒学案》、《元儒学案》是两部书。黄百家在《万季野先生斯同墓志铭》(《碑传集》卷131)一文中讲到,万氏邀他进京修史,他“以先遗献遗命宋、元儒学案,宋、元文案四书未成,辞之”。这里讲得很清楚,是四部书,即《宋儒学案》、《元儒学案》、  相似文献   

9.
陈抟是宋代蜀学美学草创阶段的重要人物,对蜀学以及蜀学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拉开了蜀学美学的理论架构。首先,他的美学本体论虽带有浓厚的道教色彩,但与后来的苏氏蜀学美学一样以"道"为本。其次,在道器、道技关系上,陈抟调和了它们间的对立关系,为器、技留下了生存空间,彰显出蜀学美学的包容精神。这正是蜀学美学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再次,陈抟既以"醉"为消除欲望、进入自由的工夫,又以"醉"为消除欲望、进入自由后的境界,为"醉"在苏氏蜀学美学中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封建社会进入宋代以后,社会上州县学校纷纷兴起,私人讲学的风气也大为盛行,书院林立.加之宋代思想言论相对自由,学术民主风气比较浓厚,各家学术思想均可共存发展,因此通过讲学形成了许多学派.据《宋元学案》记载,宋代不同学派就有近百个.更重要的是这些不同学派在思想深度上,无论是对宇宙起源的探讨,对人类生活实践问题的探讨,以及对古代经典研究方面,都互相批判,互相吸收,互相影响,从而出现了学术文化的繁荣景象.宋代理学(又称道学或新儒学)是其内部诸学派共同创造的,而湖湘学就以其独特性的学术主张加进理学的总体.  相似文献   

11.
蜀学概念内涵的丰富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西汉时期,引进并接受中原儒学以发展文教事业;两宋时期逐渐形成以苏学为代表的地域学术特色而在学术史上产生重大影响;迄于近代它又吸收新学而获得新的活力。在此过程中,蜀学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传统。它以四川自西汉迄今的学、术为研究对象,重点是经学、哲学、史学和文学,而以它们体现的学术思想的研究为核心,包括蜀学理论、蜀学史、蜀中学者、蜀学文献等方面的研究,是四川文化中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从文化渊源看.蜀学是中国学术的一部分.它与“巴蜀文化”是毫无关系的。  相似文献   

12.
萧萐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史大家、川籍学术大家、著名的蜀学学者,对中华学术文化基本元素之一的蜀学,研究精深,有重要的学术贡献。蜀中学人要绍继前贤,在已有良好基础之上,深掘资料,集成创新,加强协作,培育人才,合力推进蜀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学术本是个有一定中国特色的名词,讨论中国古代学术问题,加上“传统”二字,是为了与中国近现代和西方加以区别,中国传统学术的综合性,是一个主要的特点,首先,它统一于道,其次,它有一系列与西方分科不同的范畴和术语,中国古代绝大部分学术著作都是百科全书式的,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其原则。方法,中国传统学术的综合性利弊兼存。  相似文献   

14.
蔡元培的学术关系论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即"学理","术"即"应用","学为基本,术为支干"的主张是蔡元培学术关系论的核心观点。追溯蔡元培学术关系论渊源并重新解读其内涵,对于更好地实现当代大学职能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5.
清道光年阃,唐鉴编撰<清学案小识>,总结了自清初至道光中期200余年的学术盛衰.是书旨在排斥非理学学派,巩固程朱理学正学地位,因而它自刊行以至于今,饱受世人的争议.<学案>一书固有诸多"不可",深陷门户,但是它也自有价值所在.它不仅为后人研究清代理学留下了大量的资料,同时,它确立起清代理学的道统,直接推动了晚清理学的"复兴".  相似文献   

16.
来敏《本蜀论》,成书于三国蜀汉,是巴蜀地区最早的地方志书之一,由于年代久远,此书早已亡佚.但此书对于研究古蜀历史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本文即对《本蜀论》的作者情况和亡佚时代等进行探究,并通过比较《蜀王本纪》等书,说明古蜀传说在记述上的变化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7.
《春秋》是儒家的经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史学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春秋》也在不断的演变发展,文章将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春秋》在目录中的变化看目录学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8.
《读书堂集》梁应扬笺注呈现注重文章作法的笺注特色,它对简朝亮《读书堂集》的地理沿革、历史背景、作品对象、文章文意等方亩均有涉及,且注重搜集简氏作品的各家评点,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但是梁氏笺注的过于简略以至遗漏现象,以及述多评少的不足,又严重削弱了其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This review examines Psychology and the Study of Educ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Developing Theories, a collection of academic articles edited by Cathal Ó Siochrú. The collection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s wide-ranging topics pertinent to the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with a target audience of educators and students wishing to learn more about psychology. The review evaluates the collection as an integrated work of entries and analyses each component chapter; recognising the success of the collection with respect to its aim of challenging readers to critically reflect upon and consider the value of psychology in both understanding and influencing education. The book transcends the common formula of academic article collections in this area by being presented in a somewhat conversational manner, making it both interesting and accessible. The book is recommended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the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and for anyone who values 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相似文献   

20.
《台州丛书》汇集宋至清代台州人之遗著,为清代全国最早的地方性丛书,丛书只刊刻甲、乙两集,共10种,编辑者是清代礼学家、藏书家宋世荦。《台州丛书》的编辑保存了富有学术价值的台州乡邦文献,弥补了有些地方史料的不足,对后来者编辑一郡之丛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