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小玲 《辅导员》2014,(4):62-62
“读写联动”是一种新兴的课型,“读写联动”即读中悟写,写中促读。由此可见,“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促进和终极目标。“读写联动”是生成学生习作智慧的源泉,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关键。那么,如何处理“读”和“写”的问题,让“读写联动”切实地成为学生习作智慧的源泉呢?在进行了一学期的主题阅读实验教学后,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关键在于找准以下几个抓点。  相似文献   

2.
正"读写联动"是一种新兴的课型,"读写联动"即读中悟写,写中促读。由此可见,"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促进和终极目标"读写联动"是生成学生习作智慧的源泉,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关键。那么,如何处理"读"和"写"的问题,让"读写联动"切实地成为学生习作智慧的源泉呢?在进行了一学期的主题阅读实验教学后,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关键在于找准以下几个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在"读写联动"的课堂上,我们有这样的见解:"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学生写得好,读得就更好。"在"读写联动"的课堂上,"写"主要是指阅读进行中(而非通常的阅读结束迁移时)的随文练笔,而"读",主要指文本阅读。因本文所述的"随文练笔"与对文本的"读"是互相穿插的,"读"注入"写","写"也同时注入"读",二者存在着互为促进的关系,它们的碰撞往往产生联动效应,所以称为"读写联动"。  相似文献   

4.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但要授业、解惑,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传道,教给学生书后面的"书",知识后面的"知识",悟本求真,领略文章蕴藏的"真善美",引导学生学文悟道,做个德智双收的人。  相似文献   

5.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读写内容编排是对以往教材编写体例的"反思性调整",更加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能清晰、准确地把握其编排特点,由"面"及"点",精准实施读写结合策略:整体架构,"面"上把握;单元推进,"面""点"结合;单篇落实,"点""点"对接,全面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  相似文献   

6.
一、吃透文本,夯实基础课文是最佳的范文。教师要做到"精讲",首先需把握作者的思想脉搏,走进作者的心灵。读书就是读自己,用心与作者进行对话,以产生共鸣。身为教师,我们只有悟透教材,方能得心应手地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目的准确地传达给学生,进而使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激活思维,进而达到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而合一,共为文本喜而乐,忱而愁,悲而哀,憎而恨,  相似文献   

7.
"沉潜学习",就是在课堂上,在教师科学引导下,在时间的充分保证下,学生发自内心地、自由而自觉地自读自解文本、互读互解文本、用读用解文本。这种"沉潜学习"克服了语文课改中出现的诸多弊端,有利于学生快乐学习、深度学习、高效学习,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与阅读文本高效对话,是通向高效英语阅读教学的桥梁。尝试以"3+1"重身份,即"读者/学生/编者+教师"身份对话小学英语阅读文本:学着"忘却",以"读者+教师"身份触摸文本;转换"立场",以"学生+教师"身份体悟文本;跳出"桎梏",以"编者+教师"身份洞见文本,从而使文本解读更灵活、更精准、更深入,有效落实学科育人。  相似文献   

9.
正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过程中发掘潜质,启发思维,呈现"师生平等、人人参与"的活泼局面。为此,笔者认为应紧密围绕"趣"、"敢"、"活"、"新"四字,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真正"动"起来。一、引导学生要突出"趣"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无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的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课时,应有意地创设各种有趣的情景及问题,将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兴趣转移到课本内容的学习上,使之在寻求答案的同时极大限度地进入到思考、探索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不光要引导学生"悟"思想、"悟"意境、"悟"写法,还要关注文本的表达方式,从而对学生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构建以生为本的阅读课堂,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需要教师细腻的引导。  相似文献   

11.
<正>读写联动,即教师通过文章之载体,出发于文章内容,将教学设计与之相关的"读"与"写"的训练相结合,引导学生从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维一体角度,通过对文本的研习,实施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课堂读写联动,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因此读写联动是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以法布尔的《蝉》课例研究为例,谈谈如何通过构建读写联动课堂来培养高职学生的语文核心  相似文献   

12.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让他们在美读、裸读、深度对话中,仔细地咀嚼、推敲文本,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理解,从而提升文本解读的能力,还可以适时地增加语文课堂的"温度",通过这些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堂上的“张力”存在于文本内部,体现为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距,表现在由教师的高超教学艺术引导下课堂所呈现的状态上。因此,教师可从教材文本中发现和彰显“张力”,从教师、文本、学生三者的互动关系上认识“张力”,从课堂教学呈现出来的状态上把握“张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正这里的"任务",某种意义上讲是需要阅读与写作来共同合作,从而完成特定目标的一种课型。这里强调的是阅读与写作的协同发展、交互作用、共同参与。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读写结合"的局限性,能推促其结构向纵深发展。一、挖掘素材,寻找读写"生成点"根据一定的语境以及要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综合运用阅读文本中的素材,实现阅读文本功能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这里的"任务",某种意义上讲是需要寻找阅读与写作的"生成点"来共同合作,从而完成特定目标的一种课型。这里以《少年闰土》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根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发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有效的提问可以激活课堂,解决学生"沉默"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当"慧"提问,引导孩子"慧"学习,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真正的"慧"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做思共生"的学习活动。借助信息技术,能萌生学生"做思欲动",能激活学生"做思情绪",能催化学生"做思想象"。在教学中,通过"暗箱式活动""微观性活动"和"精细化活动",能将学生的做思共生学习活动引向深入。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做思共生"活动,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精读呢?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点:一、"删减",与原文本相比;二、"替换",与原文本相比;三、"改动",与原文本相比。  相似文献   

18.
品读深悟是解读文本的重要途径,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文本解读,关注深度阅读,抓实品读深悟,引导学生潜心探究文本,深刻体会文本的内涵意蕴,把握文本的思想情感,品味文本独特的艺术美感,进而增强学生文本解读和品鉴能力,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善于转变教学理念,为学生构建出更加高效、趣味的课堂环境。语文阅读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对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语文素养均有巨大帮助。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钻研文本,才能更好地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咬文嚼字"式的课堂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品读文本,进而起到内化学习内容的作用。简要分析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咬文嚼字"。  相似文献   

20.
主题阅读教学"三步曲",它指"课题导读""单元串读"和"以写悟读"这三个阅读教学环节。"课题导读",指引导学生阅读每一篇课文;"单元串读",指教师把本单元课文中的重点文句串联起来并引导学生再次阅读;"以写悟读",指通过引导学生写话或习作的方式来促进学生领悟单元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