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挖荠菜     
今天,天气格外晴朗,老师带我们去民俗园挖荠菜。我们来到了民俗园的院子里,把早已准备好的铲子、塑料袋都拿了出来。“同学们,开始挖荠菜喽!”随着李老师的一声令下,同学们便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看!有的同学一手拿着“荠菜样品”一边比照一边找,嘴里不停地嘟囔着:“荠菜,荠菜,  相似文献   

2.
教《挖荠菜》时我干脆把学生带到郊外结合课挖了一回荠菜,吃了一回荠菜。那景那情、那滋那味,至今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3.
《挖荠菜》结尾有这样一句话:“只要他们不觉得厌烦,我甚至愿意跟他们谈谈我们在探索人生方面曾经走过的弯路,以便他们少付出一些不必要的代价。”有的老师,同学认为这句话是节外生枝的败笔,跟全文的主题不一致,既影响了文章思想内容的正确性,又损害了文章结构的完整。我认为这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其一,从内容上看,写“妈妈”,即“我”小时候的苦难生活,这只是《挖荠菜》前半部分的内容而不是全文的内容,后半部分还写了孩子们对荠菜的思想感情,这样前后形成对比,从而表达了希望青少年牢记过去苦,珍惜今日甜的主题。仅根据课文前一部分(尽管是  相似文献   

4.
对《用书》的“课文评点”质疑两则四川\黄智生“提”是“轻捷”,“迈”是“豪迈”吗?初二册《挖荠菜》一课有这样一个句子:“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短横线乃《教师教学用书》...  相似文献   

5.
单元课题:《荔枝蜜》、《小麻雀》、《猫》、《挖荠菜》、《榆钱饭》(初二册第七单元)授课者:北海市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林受桂。班级:北海五中初一(1)班授课时效:共10课时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师:从今天开始,我们用整体学习一单元的教学方法学习第七单元,希望同学们很好地配合老师  相似文献   

6.
著名女作家张沽的《挖荠菜》,是一篇感情真挚、寄意深刻的散文。文章通过对“我”童年时苦难生活的回忆以及新老两代人对挖荠菜、吃荠菜的不同感受和理解,表现了作者憎恨旧社会、热爱新生活、关心下一代的思想感情。文章之所以写得情文并茂、深刻感人,主要在于下面的几个“巧”字。一、老题材巧出新主题。老一辈对新一代进行忆苦思甜教育,本来是一个老题材,但《挖荠菜》不流于一般的忆苦思甜,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巧妙构思,已脱出老题材的老写法,  相似文献   

7.
《挖荠菜》的抒情技巧江西广昌驿前中学邱志民《挖荠菜》是一篇感情深沉的优美散文。假如把这篇散文比作一支乐曲,那么,“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则是这支乐曲的主旋律,统摄全篇,贯穿始终。其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荠菜的深厚感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直接...  相似文献   

8.
《挖荠菜》的随想山东省泰安师范附中李卫东选入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初中第二册的《挖荠菜》,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女作家张洁作为旧社会的过来人,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文章开篇即点题:“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接着便宕开一笔,先从“馋...  相似文献   

9.
《挖荠菜》导语:同学们,你们吃过荠菜吗?也许在座的同学对荠菜不以为然,然而,在那万恶的旧社会,荠菜曾救过多少人的命啊!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挖荠菜》,看看我国女作家张洁为什么对荠菜会有着那么深厚的感情?我们应该怎样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一件珍贵的衬衫》导语:衬衫,我们几乎每人都有,可以说很普通,但课文为什么说它珍贵呢?它珍贵在何处呢?课文又是怎样通过一件衬衫来反映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件珍贵的衬衫》。《驿路梨花》导语:《驿路梨花》从标题来看就是指驿路上的梨花,实际上…  相似文献   

10.
张洁的《挖荠菜》是一篇闪烁着理性色彩的散文佳作。它立意新颖独特,寓意深远;行文叙议结合,有张有弛;语言简洁明快,洒脱灵动。细细品味,恰如春天野生的荠菜,爽口爽心,回味悠长。先说立意。立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文章品位的高低。《挖荠菜》一文借“挖荠菜”写今昔对比,如果仅仅以昔日的“救命粮”而今成了餐桌上的“点缀品”来歌颂新生活,也就跳不出一般回忆性文章的习惯写法,立意便很难有新意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大量实践表明:“活”教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笔者探索“活”教法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添加佐料法。第一次教学《挖荠菜》(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学生如同文中“孩子迁就妈妈吃荠菜”一样迁就着我的教学,是“代沟”所为?还是教法乏味所致?我带着这些困惑在第二次教学《挖荠菜》时,便试图添加佐料:孔子的学生问孔子什么东西最好吃?请大家代孔子答问。同学们七嘴八舌,  相似文献   

12.
课题手拉手     
我是大诗人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平时不爱《饮酒》,喜欢听《大豆摇铃曲》。由于家境贫寒,晚上点的是《小橘灯》。春天里靠《挖荠菜》充饥,《荔枝蜜》从未尝过。当年我们兄弟俩  相似文献   

13.
挖荠菜     
作家张洁曾经写过一篇《挖荠莱》,在她眼中,挖荠菜是童年的一件乐事,但长大后回想起来,却渗透着一番辛酸。我出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大好时光,故而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挖荠菜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消遣,抑或大言不惭地说是一种雅兴,再狂妄一点说,就是和陶渊明南山采菊差不多了。“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现在虽是早春二月,但天气实在晴朗得可爱,已和三月差不多。我和小姨挎个篮子,拿着小铲一起挖荠菜。尽管荠菜这个名字早已被我熟识,但要真正识别还是有些陌生。小姨可是挖荠菜的一流好手,眼明手快。她一边挖一…  相似文献   

14.
李镇西老师十一年前(1989年)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的文章《沉重的思考——中学德育的危机及其原因初探》,我作为一名中学生时就拜读了,当时极为李老师透彻的分析折服,并以它为武器对当时的教育进行批判,以此作为自己争取个性自由的理论依据。十一年过去了,我做教师也七八年了,才发觉事情并完全不像我那时想的那样。教育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应当承认,十一年前,李老师对德育的批判有相当一部分是切中时弊的,除了他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批判我现在不同意(十一年前我是同意的)外,多数看法至今我是赞同的。但最近,李老师将这篇文章重新贴到了网上,并指出“本文所提到的一些德育问题并未有大的改观,  相似文献   

15.
“铺垫”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段,运用这一手法的文章,往往写得峰回路转,主题鲜明而又委婉含蓄,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有“盘马弯弓”、“千呼万唤”之感。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用了“铺垫”的课文,比如刘绍棠的《榆钱饭》,以“我自幼常吃榆钱饭”开头,接下去却写起了怎么吃杨芽儿、柳叶儿,借以突出榆钱饭“救命粮”的作用;而张洁的《挖荠菜》一直到第10自然段才真正开始写挖荠菜,却从第2自然段起用大量笔墨写“馋”,用痛苦的回忆烘托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对这类文章,以题目作为教学过程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著名女作家张洁的《挖荠菜》是一篇感情真挚、寄意深刻的散文。文章通过对“我”童年时苦难生活的回忆以及新老两代人对挖  相似文献   

17.
学会点题     
巧妙地点题,着墨不多,常会收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点题,可以“点”出感情,如《最后一课》(都德)结尾部分有这么一句:“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可以点出标题的出处,如《驿路梨花》(彭荆风)结句是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这既交待出处,又赋予新意。可以“点”出标题的意义,如《一件小事》(鲁迅)结尾写道:“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可以点出写作目的,如《挖荠菜》(张洁):“想想你们妈妈当年挖荠菜的情景,你们就会珍爱荠菜…  相似文献   

18.
现行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选有当代著名女作家张洁的散文《挖荠菜》。无论从社会价值上看,还是就艺术性而言,《挖荠菜》在散文领域中无疑都是一块不可多得的白璧。 然而,仔细推敲起来,却发现文中关于荠菜的生长期,关于在季节上某些事物的关系以及有些感受上的表述等,似乎还有值得商榷之处。虽然这些细枝末节对全文所要表现的主旨来讲无伤大体,瑕不掩瑜,但指出来供作者参考,还是有好处的。我们不揣浅陋,把这些问题申述如下,以就教于作者。  相似文献   

19.
依纲据本搞好教学设计──听李元功老师讲《狼》惠农县教研室梅全才今年4月12日,我们请石嘴山市教研室特级教师李元功老师到我县讲课。李老师科学地运用大纲,巧妙地设计教学,上了一堂目标教学的示范课。他教授的《狼》这堂课主要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依纲据本确定教...  相似文献   

20.
读了《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8期上的杨先武老师《可敬而可悲的父亲——〈台阶〉意蕴新探》一文,非常受启发,深为杨老师的分析折服。但关于小说的结尾,我不同意杨老师的"败笔"一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