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农”问题是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难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而科学培育的首要前提是对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模型构建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依据整体研究范式,采取“目标式/判断式+滚雪球”抽样方法对长三角地区35位“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行为事件访谈”,并通过9位岗位专家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收集要素,实现真实性与完整性的验证及融合。基于此,采用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编码方式概括提炼素质要素构成与概念框架,并对初始框架进行验证修订。研究结果表明,“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模型框架包括“元素质、过程性素质以及整体化设计素质”等3大模块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创业动机、职业承诺、农场生产与情境领导、市场商机识别、风险承受力等12个素质概念。该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模型可用作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方案、资格评价标准等的制定依据。  相似文献   

2.
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中的核心主体,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动力,但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还存在覆盖范围较窄、培训内容同质化程度较高且更新不及时等问题。结合“互联网+”时代特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从培训目标、培训主体、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管理服务、培训方法、培训效果评估等七个方面,对“互联网+”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进行实然分析与应然建构。  相似文献   

3.
“三农”问题是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难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基于行为事件访谈法对样本区域的35名“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建构其胜任素质的要素构成。结果表明,“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的胜任素质包括“从农动机、职业承诺、团队建设与领导力、市场信息搜集与获取、成本收益评估能力、模式创新力、关系资本积累能力、农人新思维”等17项要素。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特征编码具有较高信度,胜任特征能对绩优组和绩平组进行有效鉴别与区分,具有较高效度。因此,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要素构成进行研究也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因子分析法,建立管理能力、个人素质、沟通能力、职业道德和领导能力5个一级评价指标,控制变革、决策判断、机会识别、包容变化、创新发明等20个二级评价指标,计算出两级评价指标权重构建职业经理人能力评价模型。该模型可以在大中型企业应用,促进职业经理人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于2018年7月联合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该意见充分显示了国家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视,为学校建立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提出了意见与要求.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介绍该校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核心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归纳总结该校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以期使"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新型职业农民是具有"新"观念、"新"素质、"新"能力的职业农民,通过深入解析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特征,指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新要求和新内涵.基于新型职业农民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出现的培育目标不够健全、培育内容不够具体、培育方式不够多样、培育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提出准确定位,科学制定培育目标;因地制宜,科学设置培育内容;精准施策,健全完善培育机制;多措并举,积极创新培育方式等措施,不断强化新型职业农民核心素养的培育,构建长效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7.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评价既是政府有效配置资源的参考,也是培训机构优化培训方案的依据,还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途径。而科学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则是有效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评价工作的前提和关键。通过访谈法、问卷法、层次分析法等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发现:培训效果的滞后性特点及政府主导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公益性特征要求,理想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评价标准应是既包含即时效果指标,又包含延时效益指标的多层级指标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培训满意度、职业素养养成度和培训成效外溢度三个一级指标和十二个二级指标;培训成效外溢度权重值最大,培训满意度权重值最小,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评价应更加注重培训的延时效益。  相似文献   

8.
在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的近十年中,规模式的发展趋势异常凸显.规模导向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存在失范现象,主要表现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选拔的随意性、刻板化以及存在替代行为;模式运行存在以一次性短期培训、非学历教育、线下培育为主的偏失;评价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为了制约以上失范现象,应在需求导向下从选拔标准、年龄界限、女性群体等方面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的选拔,从调整短期培训与系统培育的地位、探索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融合、实现线下培育与线上培育的互补等方面规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运行,并且从完善绩效考评体系、加大资金评价举措、重视评价结果信息反馈等方面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评价机制,以此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由规模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首先是乡村人才的振兴。从乡村振兴的主体入手,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困境进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从政策回顾、效果评价和完善路径等方面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保障体系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体系的建立或完善,进而促进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事业不断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型职业农民在农村发展中具有破解"谁来种地"的难题、"农村病"的难题、"农村社会治理"的难题、"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难题、"城乡发展二元化"的难题等作用。新形势下新型职业农民被赋予新的角色,但是新型职业农民存在文化教育总体水平不高、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政治觉悟不高、绿色生态观念不强、经营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不高等不足。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培塑新型职业农民的思想政治观念、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基础素质、提升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发展技能的职能。应通过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培育的课程布局优化、推动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的创新、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师资队伍、实施精准高效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政策等推动职业技术教育高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