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幼儿与大自然的接触逐渐减少,“自然缺失症”越来越多地困扰着幼儿。如何通过亲自然课程,引导幼儿在自然中释放压力,解放天性,寻找生命中的快乐,是幼儿生命教育的重要课题。归其主旨,需要通过走近自然、亲近自然、尊重自然、融入自然等方式,回归生命的内在价值,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因其对儿童与自然关系(尤其是对自然缺失症)的独特解读而掀起了美国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和广泛研究。但至今有关该书及自然缺失症的研究在我国还几乎是一片空白。在细读英文原版的基础上,拟评述书中七大部分的主要内容,期望引起国内对该书的关注,为学者深入研究儿童与自然的关系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孩子缺失了自然,不仅仅是缺失了蓝天、白云、芳草、碧水,更重要的是缺失了儿童与自然本能亲近的天性,违背了儿童健康成长的规律。这正是当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亟须改变的弊端。由上海市有关机构发布的《城市中的孩子与自然亲密度调研报告》指出,在受调查的全国20个省市的1300多名中小学生中,12.4%的孩子具有“自然缺失症”的倾...  相似文献   

4.
刘徽 《现代教学》2011,(9):75-77
《林间最后的小孩子——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一书使用了大量翔实的数据和实例揭示了在现代化城市的进程中儿童与自然界疏远和断裂的现象,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指出自然接触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并在最后描绘了未来自然教育和自然城市的蓝图,呼吁家长、学校和社会对自然教育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这本书在美国环境教育界产生了非常广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亲自然课程以亲自然情感为出发点,通过营造开放、真实的幼儿园环境,开展丰富、有趣的亲自然活动,遵循幼儿自身的发展规律,满足幼儿全方位接触自然的需要,使其自然、有序地成长。基于园所自然环境的探究课程,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环境支持与多元评价五个方面,阐述基于儿童天性的亲自然课程观建构策略及路径,以期发挥亲自然课程促进幼儿成长的更大价值,让幼儿与自然建立深度的联结,力求培养“乐探究、会观察、敢冒险、敬自然”的幼儿。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马赛克方法、基于儿童视角对儿童自然缺失症进行探讨。本研究发现,父母教养理念不科学、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电子媒介使用不恰当,导致儿童没有足够的时间、空间与自然接触,且与自然接触的内容单一。据此本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政府要顶层设计,制定总规划;家长需理念转换,有意识引导;幼儿园可以幼儿为本,还原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7.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崇尚自然,主张回归自然,因此他提出自然教育理论,这一理论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本思想。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提倡的是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天性发展,教育不得干预儿童的发展,不要以任何不合要求的社会制度,传统偏见及成年人认为儿童应该受到的“优质教育”来制约儿童的天性发展。基于卢梭的教育理念,教育应该给儿童创设一个自然状态下自由发展的空间,教育者(家长)应该为儿童设立一个无拘无束的,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成长环境,并且让儿童尽可能的接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玩耍,不应该从小就给孩子们带来无形的压力,压力过大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家长应该熟悉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童年。  相似文献   

8.
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其在“快乐学校”中的教育实践出发,探讨了儿童的“自然天性”,让儿童课程和游戏回归自然,用“大自然”这把钥匙打开幼儿语言和思维的源泉之门,让幼儿在自然中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西方自然教育理论的形成和演变,探讨了自然教育理论的历史贡献:重视儿童天性的研究,确立了“教育心理化”的教育思维模式;重视对儿童个性的研究,确立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教育与儿童发展关系的研究,促进了人类对教育的科学研究;建立了系统的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0.
赵娜  张业茂 《培训与研究》2008,25(10):106-108
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普遍存在脱离儿童的现象,其结果严重影响了特殊儿童的康复。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从归于自然、顺应天性的教育理论出发,提出了自然教育的思想,强调教育要关注儿童,只有这样才能完成“自然人”的发展目标。本文试图通过对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分析,从中获得一些启示,使其更好地指导我国特殊教育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普遍存在脱离儿童的现象,其结果严重影响了特殊儿童的康复。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从归于自然、顺应天性的教育理论出发,提出了自然教育的思想,强调教育要关注儿童,只有这样才能完成“自然人”的发展目标。本文试图通过对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分析,从中获得一些启示,使其更好地指导我国特殊教育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玩是幼儿的天性”“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引导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可见,倡导幼儿主动学习,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采取一些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来调动幼儿学唱歌曲的主动性,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天性得到充分发展的“自然人”,强调教育应顺应大自然的法则,发展人的天性,必须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历程,同时唱歌教学还要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3.
通过解蔽"亲自然",明晰"亲自然"不仅要亲近物质的、实体的自然物以全其体即出乎其类,同时还要拔乎其萃即超越自然物以达本性,使得人的"自然性"与物的"自然性"相融共生。由此,儿童"亲自然"教育实践理应让儿童愿意亲近自然,会在自然中玩耍;教育是儿童亲自然环境的可能的提供者;以"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精神契合为旨归。  相似文献   

14.
新闻月评     
玩游戏成瘾被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现代生活使儿童易患“自然缺失综合征”;其一将“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设为必修课。  相似文献   

15.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的核心是“归于自然”,要求教育要遵循自然天性,教师只需创设学习的环境而不能主宰儿童的发展。他的思想对后来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裴斯泰洛齐、杜威等人对其自然教育思想进行了发展和完善。卢梭的自然教育观及其后人对其自然教育理论的发展对我国现行教育观、儿童发展观有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哲学史中,康德的伟大贡献是将自然与自由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领地。自然与自由的区分,固然给自由保留了地盘,但也带来了其与自然的鸿沟。康德认为儿童通过接受教育可以实现自然和自由的沟通,他将教育分为儿童自然教育和儿童实践教育,儿童自然教育最终指向的是自由。在自由的引导下,儿童自然教育以否定的和肯定的方式展开,儿童实践教育则运用惩罚、榜样、问答等方法去培育儿童的自由人格。儿童教育由此在儿童身上实现了自然与自由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幼儿“亲自然”课程体系逐渐受到教育界的重点关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这意味着教师应培养幼儿探究科学的意识和精神。“亲自然”围绕近生态环境,活动场地开阔,适于解放幼儿天性。陈鹤琴先生对幼儿教育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本文将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与亲自然教育结合,以大自然环境为鲜活的教学工具,对幼儿在大自然中的自主游戏策略展开讨论。基于提高幼儿综合能力、养成幼儿在自然环境中的科学精神并且实现教育范围广泛化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亲自然”户外活动的意义,运用在教学中的经验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提倡幼儿在自然中自主活动,展开一系列适宜幼儿进行的户外游戏。  相似文献   

18.
自然教育与自由教育在历史上存在着交叉式的契合关系。亚里士多德最早认识到效法自然的教育与自由教育之间的逻辑联系,在教育思想的源头上奠定了西方自然主义教育传统和为知识而知识、为学问而学问的自由教育精神。卢梭培养“自然人”的教育就是培养“自由人”的教育,其自然教育理论与“自由教育”的契合凸显了社会批判性和世俗性。反映杜威儿童中心主义的进步教育原则—“—学生有自然发展的自由”,堪称自然与自由教育相契合的现代命题,凸显了处理现实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合理性,具有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形态。自然与自由教育相契合的哲理,在西方是“自然即自由”的哲学命题,在中国则是“天人合一”思想。总结社会发展和人类教育史的正反经验,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应是,积极倡导“学生有自然发展的自由”,反对实质是强制教育、“实用教育”的“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19.
卢梭的《爱弥儿》是一部经典的教育哲理小说,其精髓在于尊重儿童的天性,回归自然。本文论述了卢梭对2岁至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自然教育观,希望能对当今中国儿童的教育有所启示,以及纠正一些家长、学校教师和社会教育工作者在儿童教育观、教育方法上的缺失和错位,摒弃毫无活力、教条式的教育形式,共同支撑起儿童幸福的童年。  相似文献   

20.
夸美纽斯“自然感觉论”思想汲取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情怀,而其泛智论思潮的流布、自然适应性原则以及唯物主义感觉论又为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夸美纽斯提出的“天性和感觉出于自然”“感官是知识起源”“自然是知识领导”“敬畏儿童自然知觉”“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自然感知”等思想,对于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思想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基于夸美纽斯“自然感觉论”思想的学前教育策略为:从儿童天性出发开展“游戏教育”;把儿童的心理健康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支点;把道德教育作为儿童成长的必修课程;充分发挥母性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培养孩子谦逊和蔼的性格;要通过图画书开展儿童启蒙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