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正>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双线组织教学单元,语文教学从“教知识”转向“教素养”。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为此,统编版教材单列习作单元,单元中每一项内容均指向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习作单元皆编排了“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五个部分。基于教材编排特点,可将单元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  相似文献   

2.
李海霞 《学苑教育》2023,(36):34-36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行,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变得更加重要。而小学语文“习作单元”作为统编版语文教材的重要模块,其承担着帮助学生建立写作框架、拓展思维空间、丰富写作内容的重要作用。因此,语文习作单元是学生进行语文写作实践的基础。而单元整体教学则注重教学内容的统一性与整体性,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灵活构建以习作单元主题为核心的课堂教学体系,进而引导学生统整“读”与“写”,找到阅读输入与写作输出的平衡点。基于此,教师应明确习作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落实单元教学要点,实效习作单元高效、精准教学。  相似文献   

3.
周新霞 《江苏教育》2023,(22):35-38
习作单元编排的内容全面、知识系统、目标明确,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全息特征。在习作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重组普通单元教学内容,完善习作要素的训练体系;延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追求应用文习作的实用有效;创设实践性习作情境,触发表达交流的真实需要等途径,迭代习作单元编排形式,触发语文教学的“学”“用”合一,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息培养。  相似文献   

4.
为了准确把握习作单元的教学,准确定位教学目标,落实语文要素,以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搭船的鸟》一课为例,从"抓住特点,了解编排意图;紧扣导语,明确语文要素;单元统整,制定教学目标;解读文本,落实语文要素;回归主题,为单元习作铺路"几方面着手,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习作单元教学范例。  相似文献   

5.
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目标来看,小学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从小学三年级起,学生就开始学习习作。由于现行语文教材没有以往教材那种循序渐进的习作教学目标,很多教师在习作教学中,不知从何人手。其实,人教版现行语文教材的编排具有“单元整体”的特色,从单元导语到课文,再到口语交际与习作,每一个语文活动都紧紧围绕单元主题展开,尤其是综合性学习,更是单元习作的铺垫,与单元习作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焦勇 《小学语文》2024,(1):61-66
习作单元体现了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编排的创新性,整个单元的内容指向习作的知识习得、方法掌握、能力训练等。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教师应基于其中提出的新理念,重新梳理习作单元的编排体系,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注重关联整合,促进读写转化,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相似文献   

7.
杨艳 《湖北教育》2023,(11):48-49
<正>习作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习作与阅读之间的壁垒,让阅读课堂有“练武之地”,让习作过程有“他山之石”支撑。如何放大精读课文的示范性,引导学生在读写融合中发现课文表达的方法与艺术,将文本蕴含的习作知识转化为自身的习作能力呢?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精读课文《人物描写一组》和《刷子李》的教学为例,做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8.
<正>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习作单元中的“习作例文”是习作单元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板块,它联结课文与习作,是习作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习作指导的抓手和支点。教学中,教师如何精准把握习作例文在单元教学中的目标指向及其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时机,充分发挥习作例文的教学价值,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呢?  相似文献   

9.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专门编排了习作单元,通过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等五个板块,以一个单元的体量,集中进行习作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0.
黄国才 《新教师》2019,(6):18-20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大大加强了习作教学,强化了习作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独立设置了习作单元,这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创新与突破。与普通单元相比,习作单元自成体系,有其独特的编排意图和教学价值,需要教师好好领会。本期话题围绕“习作单元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郑锦灼 《亚太教育》2023,(9):123-125
统编版语文教材习作单元教学目标明确,直指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教学时教师应立足教材,科学解读文本,建立单元整体观,精准施教,达成习作教学目标。教学中紧扣单元要素,活用文本,引导学生练写,促其形成习作经验;同时,以精读课文为范例,品析关键词句,学习准确表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作时通过写前、写中、写后的有效评价,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及个性表达,实现“教、学、评”一致,促进习作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一、单元教学整体思考1.单元阅读教学,已经在建构单元习作表达的知识体系。现行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非常重视单元阅读与习作之间的联系,三至六年级每册都设置了一个“习作单元”,其余单元的阅读和习作也都有着高度的联系。建立阅读与习作的紧密联系,读写不分家,体现了语文教学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学科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3.
胡群一 《湖北教育》2022,(12):66-67
<正>如何在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抓牢语文要素,落实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呢?本文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盼》为例,浅谈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策略。一、读悟结合,为探寻写作技巧铺路习作单元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多层面、多方式地阅读课文,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思想,实现读悟结合,为学生继续探寻文章的写作技巧铺路。在《盼》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读,且每一次读都目标明确地指向写作。  相似文献   

14.
<正>统编版语文教材有两个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亮点:一是每个单元的导语中都直观、系统地列出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二是从三年级开始,习作开始作为一个单独的学习单元,展现了习作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应该怎样教学习作单元、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呢?笔者以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把握习作单元特点,有效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15.
陈静雅 《天津教育》2023,(4):135-136
<正>在单元整体教学背景下,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凸显出“整合-分散-联动”的过程。教师需要对习作单元的教材内容进行汇总分析,制定教学计划与目标,并在实际教学中切实落实习作单元的训练要求,在寻求多样化的习作训练方式、实现单元整体融合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16.
读写不分家,语文教学中,将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连接起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分解训练,分解单元习作内容,这样就降低了习作的难度,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加强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本文重点研究了单元习作教学,并将其整合到单元阅读教学中去,这样以习作来统领阅读,使阅读服务于写作,有助于将语文推向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17.
<正>统编教科书习作单元精读课文重在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要从精准定位目标、精巧实施策略、精当多元评价入手,开掘和把握好习作单元的写作资源,才能更好地助力语文要素在精读课文教学中软着陆。统编教科书改变了以往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创新单元结构,安排了以习作语文要素为主线、独立组织单元内容的“习作单元”。教师要用好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让其语文要素软着陆。笔者从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精巧实施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六大学习任务群,如何基于学习任务群开展习作单元教学?本文以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为例,立足单元整体,创设主题情境,分层设计“明确观察对象—学会观察方法—提炼习作方法—描写观察所得”四个关联任务,落实单元习作目标。  相似文献   

19.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那么,如何以学习任务群重构习作单元学习内容?笔者以三下第五单元为例,阐述习作单元整组教学路径,展现习作系统化的教学过程。一、重构单元学习内容,在情境中“相遇”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习作单元教学,通过重构学习内容,创设任务情境,设计驱动性学习任务,从而打通习作单元各板块间的壁垒,让学生在情境中“相遇”。  相似文献   

20.
<正>目前,学生使用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新增了习作单元,那么教师如何充分把握教材、针对教材的编排特点实施大单元教学就成为教研的一大重点。与传统单篇授课的方式有所不同,大单元教学更强调课文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倡导教师进行完整、系统的教学设计,并依据小学《语文》的单元结构组织教学。可以说,指向学科素养的大单元教学是促进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因此,笔者在搜集、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以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为例,从“设计大单元习作教学的思路”“围绕关键点设计探究性任务”“明确习作大单元的教学策略”三个方面论述了小学中年级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