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是中国文化理想追求的最高境界,而翻译中体现了各国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因此研究翻译的文化和谐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拟从翻译标准的视角探讨翻译的文化和谐理论,尝试建立命题框架并为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视野与路径。  相似文献   

2.
教师作为落实"双减"的直接责任人,决然不能将"双减"简单等同于"减少考试,减少作业"等,而应积极谋求教学的改进。教学因其双主体参与的特性,本质地蕴含着对教学和谐的追求。然而,教师对教学和谐的追求往往会导致教学伪和谐。因此,要真正落实"双减",必须对教学伪和谐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教学伪和谐或者是平庸、肤浅的"和谐",或者是强制、硬造的"和谐",给教与学双方带来长期、隐秘的伤害。大部分教学伪和谐是由于教师对教学和谐理解的偏差而无意导致的,所采用的手段包括刚性的和柔性的两种。教学伪和谐的存在,与我国尚和求同的文化传统、注重面子的社会心理密切相关,同时也是控制取向的课堂管理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论述了课堂教学生态和谐的迫切性;从课堂教学主体间的生态和谐和课堂教学主体与课堂教学客体间的生态和谐两个方面构建了课堂教学的生态和谐的具体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从历史"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是对历史"人类中心主义"的丰富和完善的基础上的又一次历史超越。本文通过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概念内涵的诠释和解构,从而阐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体现和践行了马克思的实践的世界观。就人(主体)与自然(客体)而言,应坚持主体与客体、主体的主观需要(合目的性)与客体的外部现实(合规律性)的统一,而在人与人的关系的基础上,更多的体现了马克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5.
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必修课程中"阅读鉴赏"系列的课程目标,领悟其定位:阅读主体与阅读客体的和谐统一。借鉴于语言学习理论中重要概念"真实的交际"的提出,在本文提出"真实的阅读"概念。反思日常课堂阅读教学之"虚假",重温孟子"以意逆志"说,发掘此说与课程标准的有机关联,由此倡导"以意逆志"说,在新课标背景下实践"真实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6.
当前,政治主体诉求民主、自由、平等、正义、秩序、权利等政治价值,由此体现出民主的增量发展。影响民主增量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缺失的现代政治文明。反之,促进民主增量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为现代权利观念的深入人心。消极和谐与积极和谐的辩证逻辑转换研究和审视现代民主,对于推进现实政治生活的规范性和价值性,必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编辑主体的人格维度及理想人格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编辑主体是编辑活动中能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编辑符号以及其他物质和精神手段对各类精神文化产品(编辑客体)进行选择、组构使之符合流通传播要求的个人或群体.编辑主体的人格是编辑主体在从事编辑活动的具体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编辑主体的人格维度主要包括德行人格、文化人格和审美人格3个方面.编辑主体的理想人格应是赋予时代内涵的德行人格、文化人格、审美人格的和谐统一与完美结合,"和谐人格"是编辑主体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论述了课堂教学生态和谐的迫切性;从课堂教学主体闻的生态和谐和课堂教学主体与课堂教学客体间的生态和谐两个方面构建了课堂教学的生态和谐的具体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现代交往实践观认为,交往实践结构是由“主体-客体”与“主体-主体”统一构成的整体,即“主体-客体-主体”结构。在道德教育领域中.交往的主要形态表现为德育对话。其结构也相应地表现为“主体(教师)-文本(德育素材)-主体(学生)”三者之间的交流关系。在德育实践中,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方面,但为了保证对话的质量与顺利进行,教师和学生都要对德育文本(德育课程、教材或相应素材)进行深入的理解,我们把教师和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也看成是一个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0.
西方基督教以神的主体性隐喻了人的主体性,预示了主体性哲学中主体与外在客体的对立。主体性哲学导向了工具意义上的理性化,造成了价值理性的"失语"以及人的异化处境。中国传统圆融不二的文化理念更具包容性与和谐性,但无法与西方的科技理性进行较量。在中西方文化对话中应抛弃抽象意义上的"精华—糟粕"论,而采用一种文化创新意义上的更高形态的"新中体西用"论,在"觉自"和"觉他"的基础上,达致一种既"利己"又"利他"的更具普遍性的视域,以及能够满足多数人价值诉求和理想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1.
杜林一中以"家"的理念为模式进行学校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焕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师生关系和谐,让学生享受到了被人关注的幸福,品尝到了爱的温暖,学生之间相处亲如兄弟姐妹,营造了和谐的学校氛围,实现了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跨越式前进。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哲学“主体—客体”关系强调自我主体化与对象客体化,但容易陷入自我中心主义的窠臼,主体间性哲学“主体—主体”关系克服了主客二元对立的问题,但是主体间性也面临着无客体底板的困境。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视域下教育的“主体—客体—主体”关系,克服了主体性哲学“主体—客体”关系的单一主体性、“主—客”二分的局限,同时也克服了主体间性哲学“主体—主体”关系交往无客体底板的局限,实现了对“主体—客体”关系和“主体—主体”关系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审美理想是特定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审美追求的集中表现,是一定社会的物质文明生活及意识形态在审美领域中的最高结晶.中国传统绘画,强调"写意",不拘泥于"形似"、不"摹拟"自然,着力于事物内在神韵的把握和主观情怀的传达,构成了中国古典绘画"心理和谐"审美理想的整体结构.在西方看来,只有通过艺术的创作、加工完成这一精神飞跃,才能真正表达美的"形式和谐"的最高境界.但不论东方和西方,欧洲与中国,都把"和谐"作为其绘画艺术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探讨了"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主体、客体、方式,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以期为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作为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由"主体-客体"的实践关系探讨,分析这种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存在的弊端和问题,提出以及其对于解决"主体-客体"模式问题的方法进行分析探讨,这对解决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起到了启迪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不仅把历史的趋势和过程看成一个整体,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体现了整体主体与整体客体的相互作用与统一,在社会实践中体现为具体的总体。"总体性"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革命性特点,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作了方法论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论实践的基本要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哲学理论界的传统观点认为,实践由实践的主体、客体、手段三要素构成。实际上,实践应当包括五个基本要素:实践的目的、主体、手段、客体和结果。它是一个以目的的提出为发起点,以主体、手段、客体三大核心要素的交互作用为中心环节,以结果的出现为结局的完整过程。五大基本要素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8.
教学交往实践:现代教学的本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交往实践是时代哲学的主题,教学交往实践具有教学主体多极性、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对立统一性、师生主体与自身客体对立统一性、社体性与教学主体间性对立统一性等特征。现代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学交往实践,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交往和教学本质观,对现代教学理论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发展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谐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和谐的过程性体现为从观念和谐到实践和谐、从局部和谐到整体和谐、从初步和谐到比较和谐再到高度和谐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和"是先秦儒家重要的哲学范畴,它决定性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伦理、社会、文化诸观念。从"和"的哲理蕴涵到先秦儒家以"和"为贵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展开,乃是思维自身逻辑发展的结果。先秦儒家尚"和"的乐教观,除强调音乐艺术形式本身之和外,更重视审美主体心理结构的和谐,以及审美主体与外在世界的和谐:包括与外界自然的和谐,与他人的和谐,最终达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