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业援助:英、美、日三国的实践模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援助在不同的发达国家中具有不同的实践模式.英国的就业援助模式主要包括职业指导体系和再就业培训保障机制;美国的就业援助模式主要包括充分就业政策、失业保险制度和公共救助系统:日本的就业援助模式主要包括"终身雇佣"制,终身技能开发机制和劳动力供需调节机制.英、美、日三国实施就业援助的经验,给我国推进就业援助制度改革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一是要发挥政府在就业援助服务宏观管理方面的作用;二是要加强失业保险的法制建设;三是要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四是要完善再就业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如此形容职业教育的本质,"以就业为核心","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就业辅导家于新春最早提出:就业教育是以就业能力为核心,知识的填充和熏陶、职业证书的获得固然重要,但取代不了能力和实践,其核心是让学生获得就业技能.学生的就业技能分为硬技能和软技能两个方面:"硬技能"是指从事某一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有效执行工作所必需的."软技能"是指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的其他技能,是那些.不易看见的技能"."硬技能"和"软技能"构成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每一个毕业生最终能否发挥其潜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软技能"与实际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是否相符与协调.因此,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硬技能的同时,一定要重视软技能的培养.本文认为学生软技能培养的重点应放在其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并从以下两大方面强化培养.  相似文献   

3.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是社会一直以来的热点问题,如今"辽宁省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程"为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很好的政府支持。其具体的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一)辽宁省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资金的使用方案;(二)高校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援助和服务工作;(三)政府相关部门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援助工作。而在政府相关部门对大学生就业援助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加强  相似文献   

4.
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健康发展、校园的安全稳定。高职院校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就业援助体系非常必要。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援助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构建全程化、全员化、全方位的就业援助体系,分阶段多环节地从经济、心理、精神、提高就业能力方面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就业,最终摆脱家庭困境。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女大学生、残疾人等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问题日益得到人们关注,国家也发布了关于当前做好高校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进一步做好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和开展"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阳光就业行动"等项政策规定,从社会就业帮扶、就业援助和就业保障方面采取措施,努力帮助他们顺利就业,摆脱就业困境。  相似文献   

6.
职业指导教育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职业学校和学生的愿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提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职业指导"的新模式,开展以"学校、家庭、社会"为核心内容的职业指导教育,提出了"永远的就业援助"口号,使学校在职业指导下的就业之路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并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娄玉珍 《文教资料》2011,(35):173-174
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市场上的弱势群体,需要政府建立就业援助制度,构建就业援助的良性运作机制,给予他们全方位、切实有效的援助和扶持,这是政府的职责,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发展,使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供大于求,那些自身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或就业机遇欠佳的毕业生在追求效率的市场竞争中成为了就业困难的群体。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根据成因大体可以分为由家庭困难因素主导、学业困难因素主导、能力/素质因素主导、身体/心理素质因素主导、专业/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主导这几类。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助应从开发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调整专业和课程结构、对不同类型就业困难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完善就业困难大学生援助保障体系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高校"双困生"是目前高校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在经济状况、就业技能、就业观念、性格、就业政策上都处于弱势。属于家庭经济、就业都困难的学生。针对"双困生"面临的问题,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人才,政府和学校应建立健全相关政策、设计相关课程有针对性的关怀就业弱势群体,增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下,滇西幼儿教育发展依然面临许多瓶颈,其援助工作难能真正发挥其功能和效益。采用自编《滇西经济困难家庭幼儿的教育援助现状问卷》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幼儿教育援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取得全民共识;促进就业和家庭援助呈显著的正相关,幼儿保育与教育和促进就业、教育援助二者均呈负相关;家庭经济困难幼儿的教育援助体系不完整、内容单一。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促进幼儿家庭就业、提供家庭教育援助和开展幼儿园的保育与教育等构建滇西家庭经济困难幼儿教育援助长效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职学生培养应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就业的好坏与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息息相关.在教学实践中,畜牧兽医专业技能课教学要处理好以下几点. 1 制定专业技能训练纲要,以"纲"施训,是上好技能课的基础 中职教育畜牧兽医专业规划教材没有专门的技能教材,教与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强,影响学生技能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日本大学的学生就业援助——以国立大学的个案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出了基本应对策略,结合日本名古屋大学对学生实施系统的就业援助的详细个案,提出了大学的就业援助更应纳入到大学教育的整个系统,并要着重思考学生的职业学习和生涯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3.
就业导向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指针,然而,对于硬技能的单方面重视,使得高职人才培养普遍存在重"制器",却不重"育人"的现象。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积极探索和实践以"全人教育"为基本理念、以"三业联动"为基本思路、以"三导并进"为方法策略的高职就业教育体系,将提高就业质量、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落实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构建学业、就业、创业三者的联动关系,前置就业教育,构建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创业引导3个就业教育特色子体系,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变单纯重技能培养转为软硬兼顾的全人教育,培育"硬技能过硬、软素质不软"的合格毕业生。  相似文献   

14.
王风录 《中国教师》2009,(24):58-60
<正>现代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要求学生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是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基本前提。为此,中职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加强对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师资的培养。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存在职校生技能训练效率低下、训练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训练效率,我们针对学生在技能训练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受到普教"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选用不当、教学方法单一、管理方式呆板、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实践技能等非智力因素较差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即就业能力不能满足就业需要,也不能适应企业要求。基于这些问题,我们在全校开展了"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16.
<正>职业教育是"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促进就业有着丰富的内涵,其核心要义是为了学生的职业生涯能有更好的就业品质。如此,职业教育应该有"多元立交"式的"出口",包括对口升学、国际交流、自主创业、社会就业等,社会就业始终是最为重要的一元。社会就业不是简单的就业安置,不是粗放的劳务派遣,不是随意的企业用工,而是一种专业就业,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学生的专业为依归,就业应能保证学生以专业立身、以技能立命,将专业作为学生就业的基本方向。如果职业学校的就业脱离了专业和技能,  相似文献   

17.
文章探讨了以"从观念到行动"为主线的大学生发展性就业教育模式的必要性、理论框架及设想、内容要素及实施,认为就业教育要着眼长远,有发展性,将就业指导课、生涯咨询贯穿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转变就业观念;通过培养就业技巧、工作技能、行业知识、创业教育来增强就业技能;借助就业实习进行就业实战演练,巩固就业技能,强化就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中等职业教育的出路在就业,就业的关键在技能。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应突出技能实训和做人教育,主要表现在"精讲,多练,常训",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全人。  相似文献   

19.
技能教育培育"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中职学校要为社会和企业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就应把技能培养放在首位,而在技能培养时应把培养的目标与社会发展、社会所需、企业所需紧密地联系起来,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艺型人才,帮助学生能就业、好就业,顺利推荐上岗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被社会及企业接纳,也只有这样,中职学校才能发展与壮大。  相似文献   

20.
传统就业能力理论的核心要素是技能,"技能议程"过分强调知识技能和求职技能培训,视就业为大学生所拥有的技能与雇佣要求技能的简单匹配。但大学毕业生认同理论认为,就业是毕业生自我认同与雇佣方认同交互作用的结果,只有雇佣方认同毕业生确实具有胜任工作的实践"表现"或"潜能",毕业生才能真正被聘用,价值观、智能、表现和参与共同组成了大学毕业生认同的综合判断维度。这一理论强调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拥有胜任工作的实际能力而非传授具体的技能,是对传统就业能力理论的修正和提升,但尚需进一步丰富完善,其具体施行也存在些许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