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魏文斌  吴荭 《家教指南》2001,(1):128-133
炳灵寺石窟位于古代丝绸之路南线的交通要隘上,唐时随着唐蕃古道的繁荣和唐蕃关系的日益密切、交往的频繁,炳灵寺留存了唐蕃关系的史料。仪凤三年(678年)李敬玄率大军代蕃,开元十九年(731年)以崔琳为首的和蕃使团途经炳灵寺礼佛、出使及使团成员、唐代召募防御吐蕃抢麦的防秋健儿等,皆见于题记。  相似文献   

2.
炳灵寺唐“永隆二年”列龛共10龛,编号41-58,系唐高宗永隆二年(684年)开凿的一组造像龛,造像具有典型的盛唐风格。这组龛像的功德主为唐室中央派往陇右的巡察使及地方陪同官吏。他们在炳灵寺开龛造像,充分说明唐代炳灵寺所处的位置十分重要,尤其是当时与吐蕃的关系十分复杂。炳灵寺处于“唐蕃古道”的交通要冲,许多有关唐蕃关系的重大事件在炳灵寺均有实物资料的记载,因而这批巡察使的使命可能与吐蕃有着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西藏高原上吐蕃王朝的逐渐崛起与强大,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成为其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关系。同时,唐蕃之间的战争也日渐突出,大非川之战是唐蕃间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也是唐蕃关系的重要转折点。以大非川之战为起点,唐蕃之间展开了近两个世纪的对峙和争战。由此可见,大非川之战对唐蕃关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巴塘藏族民间“谐”舞发祥于青藏高原金沙江畔的河谷区,自古以来巴塘也是各种政治、经济、文化频繁交汇的地区,唐蕃古道、茶马古道、南丝绸之路等文化商贸古道的影响,使巴塘藏族民间“谐”舞在突出自己鲜明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吸纳和融汇了其它民弦族和周边地域文化的精髓,从而使巴塘藏族民间“谐”舞也带上了或多或少的融汇特征。  相似文献   

5.
刘森 《新高考》2008,(7):59-62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  相似文献   

6.
平安县的建置沿革多变复杂,历史悠久,是青海省最早建县的地区之一。原名安夷县,后为平戎驿,今为平安县。至今约有二千多年的文字记载的历史。 据郦道元《水经注》云:“水出县东南勒姐溪,北流,经安夷城东,而北入湟水”。勒姐溪原为勒姐羌居地,因得名。 平安县是古代内地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南线重镇之一,亦为赴西藏“唐蕃古道”的  相似文献   

7.
唐蕃古道     
唐蕃古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8.
《青海教育》2021,(1):14-15
在苍茫广袤的青藏高原,有一片72万平方公里的壮美土地,山岗绵延、江河奔腾、生态高地、资源富集。这里有穿越时空的唐蕃古道、举世闻名的可可西里,这是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的大美青海,是608万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美丽家园。2016年,“十三五”画卷全面展开,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提出“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为青海发展把脉定向、擘画蓝图。  相似文献   

9.
论西夏交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处于宋、辽、金、回鹘、吐蕃交往的必经之地,且控制着当时最重要的中西陆路交通线。西夏交通特点有三:承前启后,新开辟的道路较多;重要交通干线都在监军司保护和控制之下;以兴庆府为中心,形成新的区域性交通网。由于西夏政权的存在,中原朝廷与西域各国的交通经历了三个时期。西夏立国后,形成了通往四邻的干线和驿道。其交通工具主要是驮畜、人畜力车及船筏。  相似文献   

10.
文成公主入藏使唐蕃之间在政治上保持了长久友好关系,更重要的是将唐廷的音乐文化、生产技术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尤其是文成公主带去的诸多经典和佛教法器以及对佛教的大力倡导,更是加速了佛教在吐蕃的传播。与此同时,吐蕃文化中的马球体育、梳妆方式等也通过来往使者和商人传到唐朝,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文章试图通过现存若干文物的考究,探讨文成公主的入蕃及对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为推动唐蕃关系的发展、促进吐蕃经济的繁荣、加强汉藏文化的交流、吐蕃佛教的倡兴及高原丝绸之路的拓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为西藏地区成为我国疆域的一部分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今天西藏的主权归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四川经松潘草地至西藏出雅鲁藏布大峡谷到印度,有一条中国历史上最早唯一对外的文化、经贸窗口,这条神秘的中线商道两千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隐藏进了岁月的迷雾中而鲜为人知,它为中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唐时这条至关重要的商道被吐蕃占领,宋朝重新开通茶马古道而兴盛一时,新中国建立后修通了公路,汽车代替了当年的骡马,这条繁荣的商道才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3.
大非川战役是唐蕃关系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本文在肯定大非川战役的历史地位的同时,从双方的力量对比及力量变化的角度,论证大非川战役发生的必然性;以对外关系为切入点,论述这一历史事件在唐朝对吐蕃政策和吐蕃对唐策略上的双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金融当局的一些决策行动体现了中央政府对人民币区域化的支持态度。显然,相对于本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境外市场对人民币的强大需求而言,当前在国际贸易中人民币的使用仍然非常有限。我国政府与周边各国官方之间缺乏相应的政策互动关系,这已成为了人民币合法跨境流通及区域化的重要障碍。笔者为此提出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关于人民币区域化的政策互动之必要性,并试述其客观基础、目的和研究方法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吐蕃时期(公元6世纪至9世纪)是藏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当时,族群的认同感得到加强,藏族得到了壮大.对吐蕃时期的研究在整个藏学研究领域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加强对吐蕃时期的全面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解读西藏的过去.文章就近二十年来有关吐蕃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在对整体状况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其特点,探讨其研究的不足及改进办法.  相似文献   

16.
自唐贞观十四年起,吐蕃首次进攻唐朝藩属吐谷浑和唐西南重镇松州,到唐广德元年的百二十余年间的军事扩张,吐蕃已经占有河西、陇右及安西四镇,“诸胡之盛,莫与为比”。吐谷浑、突厥、回鹘、沙陀、党项、南诏、汉人和包括吐蕃在内的西部各族,他们在吐蕃贵族的武力威迫下颠沛流离,造成罕见的民族大迁徙。伴随着民族大迁徙出现的汉化与胡化现象,对北宋已降我国西部民族的种类及其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论述敦煌卷子P.2555中所录数十首诗为敦煌使吐蕃使所作,并非一般所认为的是被吐蕃所俘的敦煌人所作。诗中描述了吐蕃占领区的山川风物和风土人情,填补了献的空白。诗还写及作的思乡怀友之情。本对敦煌使出使及被拘禁情况,以及诗作内容,都作了详细论述。由于诗产生于吐蕃占领区,又为唐人佚诗,所以极为珍贵。总之,使蕃诗不仅有很高的学价值,也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了解唐代青海境内情况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8.
七世纪初,松赞干布建立了吐蕃奴隶制政权,随后便向周围地区扩张势力。吐蕃势力进入云南洱海地区,威胁着唐朝的西南边疆。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洱河地区,成为唐朝遏制吐蕃势力的西南屏障。南诏的扩张与唐朝的利益发生冲突,导致战争爆发,南诏遂弃唐而投蕃。吐蕃对南诏实行的民族剥削和压迫政策,使南诏再次归附唐朝。唐朝与南诏结盟,共同抗击吐蕃。这一时期,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唐朝、吐蕃及南诏之间错综复杂的三角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松赞干布于公元633年统一青藏高原后便开始了其四方征伐的历史,从公元7世纪中叶到9世纪末,吐蕃的铁蹄曾震撼了中亚、西亚、南亚和大唐的西部领土,征服领土超过了本土面积,这其中强大的军事实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本文就近十年来有关吐蕃军事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在对整体状况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其研究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Road safety education is a complex phenomenon which should be viewed holistically if taken into account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educ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enforcement. Effective road safety education is specifically important for learners in the Furt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ET) band, as they are active contributors to a community. The greatest criticism against road safety education is that it is aimed at changing learners’ knowledge about the subject, but not necessarily influencing their attitudes as road users. The aim of this discussion article is to explore a strategy to integrate road safety education into the formal curriculum of specifically schools responsible for the FET band. By applying the desktop research method, the article conceptualises what the specific purpose of the FET band is and what the possible focus of road safet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hould be. The article then explores international common practices in road safet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considers the necessary synergy between education, engineering and enforcement. The article uses secondary data collected from documents which are then thematically analysed. A coordinated and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trategy is needed, facilitating partnerships in various sectors to implement such education in the FET band, in multidisciplinary ways, in a contextualised curricul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