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范克平先生的《旧时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写真》一文在本刊刊载以来,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一些读者对某些说法提出质疑。本期范克平先生就“李松如是否担任‘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检查委员会’委员长”和“王子庆是否央馆一等教习”做了调查说明  相似文献   

2.
2004年.《中华武术》第七期起连续刊载了范克平先生撰写的《旧时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写真》一文,文中首次披露了国术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和事件,范先生的功劳应该说是很大的.他在多期的文中都提到了韩会清(化臣)教官,可以看出,韩会清在中央国术馆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为了让海内外广大的武林朋友了解和记住这位昔日的武术前辈。我们作为韩先生的再传弟子亲自到他的祖籍故乡——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罗疃村采访他的后人,并撰写了这篇文章(题目中“春秋”指春秋大刀.“八极”指八极拳,是韩会清先生在中央国术馆所传授的主要技艺),将其作为范克平先生《旧时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写真》的续篇和补充,敬请各位读者斧正。  相似文献   

3.
范克平 《中华武术》2004,(10):10-13
南京中央国术馆在报批前,即原名为“南京中央国术研究(研修)馆”之时的筹备时期(1926年4月至1927年3月15日),就已先行设立了馆属的编审机构——“编纂审定委员会”。这就是此后引起国民政府教育部一些要员们不满的“三大委员会”(即央馆[筹]所辖“编纂审定委员会”“教育事务委员会”“联勤事务委员会”)。与此同时,张之江(央馆  相似文献   

4.
范克平 《精武》2010,(11):46-51
二、中央国术馆顾问与编审处揭秘 民国十七年(1928年)3月15日——国民政府颁布《国府第174号令》,其大意为其一:兹遵循总理“强国强种”、“我武唯扬”之遗训,倡导全体军、国民以国术强身、国术救国为宗旨,特准予“南京国术研究馆筹备委员会”拟设立之“国立南京中央国术研究馆”由国府备案并正式命名为“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由国府直接管辖且令国民政府财政部下拨专款(按每月5000元法币拨发)用于馆内使用。  相似文献   

5.
李振江  袁中亮 《武当》2004,(12):12-12
由当代知名武术家、武术史研究学者范克平先生整理的旧时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教科书一套4册,现已由山西科技出版社以“武功秘笈丛书”为名,于2004年12月1日正式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6.
吴志泉 《武当》2005,(6):59-61
远离国术馆未曾受"三请"李景林是远离中国国术馆的。这在李景林推荐张之江的前文中已详述。李景林的历史事实证明,他对中央国术馆除促进作用外,毫无关系。"中央国术馆"的组织结构文件中,根本没有李景林。张之江的女儿先后两次在《武魂》发表建馆情况,第一次是正确的,第二次却毫无根据地加上李景林,这是错误的。吴玉昆、张文广、蒋浩泉、袁贤群等教授及何福生,还有李和生先生,他们都是中央国术馆毕业的,笔者曾先后请教,他们先后都是同样回答:李景林根本不是中央国术馆的副馆长。"浙江国术游艺大会"开幕前夕,张  相似文献   

7.
张之江,河北省南皮县人,自幼爱好武术,辛亥革命以后,积极倡导恢复和发展我国武术。他曾于1928年创办中央国术馆,任中央国术馆馆长,并兼任中央国术馆体育研究会董事长、重庆青年会露天国术学校名誉校长,教育部体育运动委员会委员及中央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校长等职。著有《恢复民族体育与抗战最后胜利》、《国术教学宣传提纲》等文章及大量有关提倡发展武术的言论。在张之江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先后有24个省、市,300多个县(市)  相似文献   

8.
<正>1929年8月,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1874~1961年)为雪洗“东亚病夫”之耻,扬我民族之威,特意邀请20多名永春白鹤拳拳师组成“中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南游团”出访星马,举行历时一年的巡回表演,宣扬“扬武强国”理念。期间,陈嘉庚先生多次接见国术团全体团员,勉励团员弘扬国粹,荡涤积弱,为国雪耻,扬我国光。对中华武术情有独钟且满怀爱国激情的陈嘉庚先生赋对题赠闽南国术团:“谁号东亚病夫此耻宜雪,且看中华国术我武维扬;勿忘黄帝儿孙任人鱼肉,相率中原豪杰为国干城。”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以《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为史料基础,对中央国术馆时期张之江武术思想的国民意识进行考察。面对国民的身份屈辱、国民的文化自卑、国民的三病困扰,张之江积极筹建中央国术馆,希望以国术振奋民族精神,以国术实现强种救国。总结张之江国术救国实践得出:国民意识重塑需要由“重文轻武”向“文武兼济”转变,以根植勇武意识;需要由“术德失衡”向“德艺双馨”转变,以培养尚德意识;需要由“西学东渐”向“中西交融”转变,以提升主体意识;需要由“门户之见”向“破除畛域”转变,以塑造家国意识。张之江武术思想的国民意识关注国术对国民身体的锻造、思想的启迪,可以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强化国民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夯实文化自信的自觉意识,重塑德才兼备的价值意识,凝聚休戚与共的爱国意识提供历史镜鉴与价值参照。  相似文献   

10.
唐豪先生是我五十年前的老师。那时,我在南京中央国术馆学习武术,唐先生任国术馆编审处长。 唐先生原名唐范生,江苏武进县人。从小就喜爱武术,曾在上海从师习武,后来到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帝园大学法律系。中央国术馆成立不久,他即受聘来到这里。编审处的工作主要是负责编审教材、整理资料、教授学生文化课程,同时还负责主办《国术周刊》等。  相似文献   

11.
曹恭  品帅 《武当》2013,(5):37-38
一、不战而胜1928年9月,姜容樵老师在南京中央国术馆进行全国国术(武术)考试的前夕,在《中央国术馆周刊》发表了《写给参加国考(武术考试)的同志们》一文,后来又发表了《考试写真》,文中详细记载其中"国考"最优胜者是朱国福,但姗姗来迟的陈子正服装背后书写了"河北陈子正"五个字样,上台的人见了皆不战而退,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先生为之惊叹,就亲笔为陈子正题写了"鹰爪王"白题匣。(见张之江先生真迹——题图和下图)  相似文献   

12.
孙刚 《中华武术》2005,(10):24-26
2005年8月8日,来自包括台湾省在内的全国各地的武术界知名人士以及在抗日战争中以身殉国的山东国术馆的英烈们的后代和新闻媒体近百人齐聚山东师范大学,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国术救国”座谈会,共同缅怀抗战武林英烈,畅谈“国术救国”,展望传统武术的未来发展。这次会议的宗旨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武术发展,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涵”。  相似文献   

13.
1929年10月21日(《国术画刊》试刊号记载为10月20日下午)上午9时30分,坐落在南京鼓楼地段的“中央国术馆竞武场”(该竞武场于1929年9月7日上午正式落成并启用)迎来了第一场竞武擂台决斗——南京中央国术馆的7名“一等教习”(即高级教官)童仁富、陆林、罗玉、马承智、王子庆、杨法武、朱国福与来自四川、  相似文献   

14.
四、央馆核心部门——编审处揭秘 南京中央国术馆在报批前,即原名为“南京中央国术研究(研修)馆”之时的筹备时期(1926年4月至1927年3月15日),就已先行设立了馆属的编审机  相似文献   

15.
三、央馆活字典陆林与死五毒童仁富。在南京中央国术馆首期教授班里,有两人被众位同仁戏称为一“死”一“活”——所谓“死”者乃“死五毒”童仁富,而“活”者则为“活字典”陆林。  相似文献   

16.
张永瑞 《精武》2010,(3):35-35
沧州盘枪是合一通背拳大师郭建伟先生多年潜心研究的独门绝技之一。 郭建伟,字景春,河北沧州人。自幼随杨昆山习武,1929年考入南京中央国术馆散手系,得李景林、马英图等名师指导,技艺大增,很快成为该系的佼佼者,后经国术馆教务处处长郭锡山介绍,随郭长生先生习练合一通背拳,并得到时任该馆副教授的独流合一通背拳大师刘玉春之嫡孙刘景云先生亲传,加上他天资聪慧,通背拳法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得到了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将军的赏识和器重,  相似文献   

17.
“浙江国术游艺大会”结束后,张静江于次日晚间在杭州西湖饭庄举行盛大酒会,隆重庆贺这次全国性的擂台大赛取得圆满成功。来自中央及省、特别市的代表与大赛主办单位浙江省府与中央国术馆的负责人共180余人出席酒会。  相似文献   

18.
三侠清风剑     
“木兰从军”系旧时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首期教授班教科书之一,其名称又谓之“巾帼英雄花木兰三侠清风剑”。  相似文献   

19.
民国查拳名家、旧时国立南京中央大学专职武术教授、南京中央国术馆顾问于振声(1871-1958年)先生。 民国查拳名家、旧时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少林门门长、建国后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王子平(1881-1973年)先生 查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宝库里的一件珍品。相传起源于距今816年前的南宋建  相似文献   

20.
童旭东 《武当》2010,(2):29-31
中央、江苏两大国术馆成立后,来江南的武术家就更多了。知名太极拳家杨澄甫、田兆麟、郝月如等都曾在江苏国术馆任过教习。朱国福、朱国禄、朱国祯在参加首届国术国考前都曾到江苏国术馆学习,国考后朱氏三兄弟皆被中央国术馆录用。当时,国术馆是群雄荟萃之地,经常进行实战切磋,这使许多有名的武术家很不适应。孙存周虽不在国术馆任职,但是经常来馆中代父传艺,因此有机会经常与各派名家交流。无论是馆内的教习或学员,还是馆外的名家高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