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有岛武郎(下称有岛)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觉醒了的著名的资产阶级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对中国的现代文学产生过强烈而广泛的积极影响。基于有岛深邃的文学思想和恒久的艺术特色,目前日本学者对其文学之研究正步步为营,朝纵深发展,最近,日本的“有岛武郎研究会”又出版了十卷本“有岛文学研究丛书”。  相似文献   

2.
日本"白桦派"作家有岛武郎在美国留学时通过勃兰兑斯的作品初识易卜生,留学日本的鲁迅几乎在同一时期通过日本文坛的介绍了解了易卜生。留学时期有岛共鸣于《布朗德》中的"all or nothing"思想,鲁迅则更偏爱《人民公敌》中的个人主义精神。回国后,二人均将对易卜生的关注转向《玩偶之家》为代表的女性解放题材创作。文章以留学和归国两个时期为节点,对两位作家的易卜生接受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多次提到“寂寞”。如何理解鲁迅在“五四”前后的寂寞乃至先生一生中的寂寞,这是涉及到如何评价鲁迅的思想和艺术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笔者略陈陋见。 鲁迅的寂寞植根于忧国忧民之心,根本不是纯粹属于思想和生活上的孤单冷清,而是作为奋斗者因苦于找不到改造社会的出路,找不到民族解放之路而产生的苦闷。 鲁迅先生跟着南京政府搬到北京,他的苦闷也许比一般青年更甚。蛰居绍兴会馆,“外表虽然现着异常孤冷,鲁迅先生的内心生活是始终热烈的,仿佛地球一般,外面是地壳,内里是熔岩。这熔岩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源泉,有自发的力,有自发的光,有自发的热。”(孙伏园《忆鲁迅先生迅》)“他的良心好像一股烈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寂寞与彷徨,是他在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之前,一面战斗,一面探索中产生的失望、苦闷和孤独及怀疑的心境,是愤世嫉俗、忧国忧民的思想深沉而又曲折的反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认识鲁迅的寂寞与彷徨呢?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了解鲁迅思想发展过程的。 首先,鲁迅的寂寞与彷徨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 通过学习《<呐喊>自序》一文,学生可以了解到鲁迅早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在东京筹办《新生》的流产,使鲁迅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和悲哀、寂寞。辛亥革命的爆发,唤醒了鲁迅,他以极大的热  相似文献   

5.
有岛武郎是20世纪日本白桦派代表作家。自1919年首次被介绍到中国,有岛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本文以有岛在中国的译介过程为经,以译介成果为纬,梳理了有岛在中国的译介过程,阐述了中国有岛译介的主要成果,展现了译介现状及特征。  相似文献   

6.
鲁迅说过:我是为三种人写作,一是那些为中国改革而“奔驰”的猛士,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给予哪怕是微弱的慰藉。第二是青年,是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正是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内心深处所感到的悲凉感有所扼制。第三是他的敌人。鲁迅说:我的敌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干嘛让他们那么愉快呢?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小说中《鸭的喜剧》历来不为研究者重视,本文试图以王一川的“双重本文性”作为切入点,解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精深的寂寞意识,以及这种寂寞意识对鲁迅思想的深刻影响,从而解开《鸭的喜剧》在鲁迅思想转型过程中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呐喊〉自序》是鲁迅为自己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所写的序文,蕴含丰富的信息,对于我们解读鲁迅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采用细读文本的方式,注重探讨了“寂寞”与“听将令”这一鲁迅呐喊的缘由,父亲的病、国人的病、国家的病这一鲁迅呐喊的客体以及对回忆的抒写这一独特的鲁迅文学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在鲁迅的小说中《鸭的喜剧》历来不为研究者重视 ,本文试图以王一川的“双重本文性”作为切入点 ,解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精深的寂寞意识 ,以及这种寂寞意识对鲁迅思想的深刻影响 ,从而解开《鸭的喜剧》在鲁迅思想转型过程中的关键意义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本着他的“拿来主义”,有重点地介绍到我国来的日本近代作家,为数不足十人。他介绍这些作家和翻译他们的作品,都是经过严格选择的,目的是为了“借鉴”,为了“取法”,或者用以“比照中国”,借以唤醒我们的头脑,振作精神,奋起斗争。在这些作家中,对他早期思想触动最深的,是白桦派的有岛武郞。  相似文献   

11.
美国诗人惠特曼诗集《草叶集》对20世纪初的中国和日本文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中国作家和以有岛武郎、民众派为代表的日本作家对其思想内蕴、艺术形式、意识形态方面等有不同程度的接受,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接受必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玩偶之家》和《伤逝》中的女主角娜拉和子君都被各自的环境所物化,但她们分别采用了言说和沉默两种不同的话语方式来表达自己。通过言说,娜拉否定了男权至上的观念,维护了自己做人的权利;子君则在沉默中失却了自我,乃至于生命。在两种不同选择的背后存在着深层次的文化根源。总体而言,生活在男权社会的女性大致扮演着相似的角色,但与西方同时代的妇女相比,囿于封建教条的中国妇女的命运更为悲惨。  相似文献   

13.
英国有说不完的莎士比亚,而中国有道不尽的鲁迅。鲁迅与莎士比亚因为社会与文学的机缘相遇在中国。然而从鲁迅的著作中所提及或评论的莎士比亚,一直以来被解读为鲁迅对莎士比亚的批评,是对莎士比亚在文学方面的贡献认识不足或是一种偏见,但认真审视鲁迅著作中所提及的莎士比亚,却看到鲁迅眼中的"的确是伟大的"莎士比亚形象。  相似文献   

14.
在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 ,“我”的大量出现是其形式的重要表征 ,换句话说 ,“我”作为叙述者成为鲁迅小说中一种非常重要而常见的叙事视角。“我”不仅具有形式的功能 ,即往往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叙述故事 ;而且“我”把小说作者鲁迅的价值观念、情感世界以读者更能够接受的形式带到小说的叙述中去。因此叙述者“我”的创造性的运用 ,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带有鲁迅鲜明的主体特征的高度理性化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摩罗诗人”人格特质的揭示,阐明了鲁迅早期的理想人格形象,意在找出鲁迅日后著名的“国民性批判”的价值基准星。  相似文献   

16.
钱钟书的《围城》塑造了以方鸿渐为代表的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典型。在他们身上,笔者发现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再次复活,所不同的是,他们对于自身的劣根性有着清醒的认知,但却依然安于此道,是一种"明知故犯"的阿Q精神。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围城》中的人物,对阿Q基因的继承和变异,进而开掘其与阿Q存在的相同与不同的文化根源,进行文化反思。其次,从艺术手法角度来看,笔者发现鲁迅、钱钟书都是运用了模糊小说情节、抽象凸现人物精神气质的手法,为我们奉献了阿Q、方鸿渐两个精神典型。再有,作为讽刺幽默的两位大师,鲁迅更侧重于社会批判的姿态,对与实际的现世生活格格不入的荒诞的人和事进行尖锐的讽刺,钱钟书则是以学者的睿智"过滤"出平凡生活中的喜剧和哲理。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学生中存在不愿读鲁迅作品的现象。如何激发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教师应通过再读鲁迅作品提高自我修养,制定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抓住鲁迅作品的诗意童趣,把握鲁迅作品的亲情温度,师生合作探讨抓住矛盾的焦点,交流阅读的心得等教学方法,来引领学生亲近鲁迅,真正领会鲁迅作品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8.
在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影响下,《玩偶之家》和《伤逝》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娜拉和子君都发出了代表女性最为强烈的振耳发馈的声音。她们都被各自的生存环境所异化,但在处理的过程中,两位主人公却采取了各自不同的方式:娜拉通过话语否定了不合理的社会,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人的权利;子君则在默默中前行,没有选择,只有接受,惨遭抛弃,以至最后丢掉性命。这两种不同的抉择背后蕴含了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根源。并且较之于浸润在更多的民主思想中的西方女性。中国妇女有着更为悲惨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郭楚伟 《培训与研究》2008,25(12):14-15
鲁迅作品中的神怪形象,寄寓着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特异思考,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作为一种独具匠心的创作手法,借助神怪题材讽古喻今,体现了鲁迅先生非凡的艺术才能,也使作品闪烁着恒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果戈理《狂人日记》的主人公波普里希钦是俄国文学中一个著名的"小人物"形象。鲁迅笔下的狂人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揭露了沙俄等级制度的不公,表明了作家鲜明的人道主义。鲁迅的《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关系,表达了作家的立人思想。从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小说主题的深度以及小说情感的表达力度上来看,鲁迅的《狂人日记》比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有更深广忧愤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