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每一篇精彩的课文都是触发学生创作灵感的源泉。课堂上,把握时机,变换方式,读中悟写,从读学写,以写促读,把品词品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有序、有点、有法,持之以恒,小练笔终有大收获。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捕捉教材中的训练点。可以从文章空白处、语言经典处、学生动情处、课堂高潮处去发掘写点。要真正利用好范文,写中有仿,仿中有创。一、空白补位,显化情感语文教材往往蕴含非常丰富的内容,常常"言已尽而意  相似文献   

2.
崔娟 《西藏教育》2023,(4):26-29
仿说仿写是习作的初级阶段,但对于语用和思维能力刚起步的低学段学生来说,如何将所思所想转化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仍然是一个难题。同时,学生启而不发、仿说仿写质量不高,如何实现人人能仿说仿写的教学困惑一直困扰着教师。基于这一现状,文章聚焦学生和教师、教材和课堂,以读为径、想为翼。从聚焦“学生”,以读促写,明确教学目标;触发“想象”,搭建支架,培养思维能力;多元“评价”,教评一致,提升语文素养三方面进行仿说仿写教学策略探究。  相似文献   

3.
在阅读课堂中,教师要舍得在重点词句上花时间,让学生"动"起来,在品词析句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学会如何读文章,读懂文章。凭借智慧和经验引导学生读好书,使学生产生对文本的语言美、情感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倾诉欲,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正>基于大语文观的课程理念,"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把课外阅读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围绕单元主题或者课堂教学中具体的听、说、读、写训练点进行了拓展。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本学段目标、教学重难点出发,找准拓展点,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多读""博读",带领孩子们享受语文,享受课堂。这样,提高课堂效益的目标才能够得以实现。一、基于学情,在知识盲区处拓展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意蕴较深的文章,由于受  相似文献   

5.
课堂上设计片段训练 ,从“读”中学“写” ,以“写”促“读”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发现“典型”处 ,设计写的训练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典型性的段落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仿写 ,能有效地形成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结构。《少年闰土》中有这样一段话 :“他正在厨房里 ,紫色的圆脸 ,头戴一顶小毡帽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从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个淳朴可爱的海边农家少年。我教学后特设计仿写一段人物外貌的话。有学生写道 :“我有一个好外公 ,他七十多岁 ,也许是过度操劳的原因 ,外公的脸呈黄色 ,颧骨高高突起 ,乌黑的…  相似文献   

6.
段是小学中年级读写训练的重点,抓住课文中的重点段教学是段训练中的“重中之重”。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读写结合的规律,按照“从读到写,以写促读”的基本思路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去读段品段,仿段写段,随机训练,为学生顺利向“篇”过渡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能力低下,这与阅读教学只重课文内容理解、感悟,不学文章表达,不做表达训练很有关系。因此,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通过词汇积累、仿句仿段,把习作基本功训练有机地融入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最终夯实学生的习作基本功,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育专家崔峦说:“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还应把阅读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否则,是跛脚的阅读教学。”可见阅读和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主要途径,课堂练笔是阅读教学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因此,指导学生写好课堂内的小练笔,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读写目标,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那么,怎样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妙笔生花”呢?长期在一线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我常根据课文后的“思考、练习”的提示,创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小练笔,引导学生从读学写,以写促读。  相似文献   

9.
金飞 《考试周刊》2008,(47):24-25
语文阅读教学是陶冶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情商的重要途径。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如品香茗,饮佳酿,要让学生尝出其中的厚味。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除了课堂上要认真听讲外,还应该重视说、读、写,让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才会有显著的教学效果。怎样做到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发挥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学中,从读入手,以读促写;勤写勤练,以写引读,要通过仿写、补写、描写插图、续写故事、改写、缩写等形式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培养学生敢说爱说的习惯,丰富说话训练素材,引导学生从读中悟出写的门径,实现读中悟写、读中导写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课堂仿写是语用型语文课堂中最重要的习作训练方式.然而,不少语文课堂仍存在重文本、轻生本的误区,导致课堂仿写的实效不高.笔者将从“立足生本,研读课标,把握课堂仿写要求” “研读文本,寻找语用点,明确课堂仿写内容”“学习范例,读写结合,开展课堂仿写训练”和“积极鼓励,巧妙评价,优化课堂仿写效果”四个方面展开阐述,试图使语用课堂的仿写更科学、更合理,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篇章写作与片断写作相结合。教师可布置学生写一些写人、记事、状物等结构完整的记叙文和说明文外,还可布置他们写片断、写细节。如人物表情描写:“喜、怒、哀、乐”;动作细节描写:“跑、跳、走、坐”等。   创作与仿写相结合。写文章如同画画。画家以线条和色彩来表现形象,文章则是以文字和语言再现人或事物。我常常精选一些好文章读给学生听,一边读,一边评,强调好之所在,然后再用记录速度读些佳句要学生摘录下来。文中用得精妙的词还板书出来,要大家举一反三地造句。然后,再要学生仿写一篇。有一次,我读到一篇报上的文章,…  相似文献   

13.
<正>随文练笔是指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发掘文本训练点,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句式、结构、修辞等进行仿写,对文本情节进行补白或者对课文进行续编的一种练笔形式。在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阅读与习作之间的联系,以读促写,以写助读,二者互促互融,促进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的提升。那么,在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训练如何在课堂中实施与落实呢?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须具有浓厚的"语文味"。"语文味",简而言之就是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最基本的是不折不扣地在课堂上体现"三味"。文章从三个方面入手对让课堂在读、品、写中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进行具体分析,包括:分层诵读、对比品析和写作训练。  相似文献   

15.
以读促思,以思促写,教师从文本教学内容和学生接受实际展开考量,对教材教法进行优化处理,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思考机会,让学生在不断鉴赏仿写体验中提升学科能力。教师要创新教法,带领学生展开课本剧创编演绎、互动评读、创意仿写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得成长力量。  相似文献   

16.
童诗词句简洁、想象丰富、意境优美,贴近儿童心灵。仿写童诗,有助于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从引导学生仿照童诗的观察点、想象点、情趣点入手,让学生通过"读"和"仿"童诗的练习,汲取"写"的内容、形式、方法和视角,让学生感受自由表达的快乐。  相似文献   

17.
游美兰 《教师》2021,(8):13-14
文章作者在单元教学中,尝试建构阅读指引写作序列,即学生读"回忆"写怀念之美,读"突然"写动态之美,读"走走"写清新之美;建构写作提升阅读序列,即学生批注"风雨"读懂了依恋之情,批注"绿的"读明了希望之志,批注动词读好了轻快之意;建构"读"与"写"共生共长序列,即学生读前写词画下了印象,边读边写品析了形象,读后仿写优化了习作。三个训练序列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在仿写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 ,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提高写作能力 ,发展创造思维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所谓仿写 ,即以所阅读的文章为例 ,仿照一句、一段、一篇的写作方法来练习写作的一种方法。换句话说 ,就是仿写课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观察方法、表现手法 ,在阅读范文时感知、理解的表达方式及时进行迁移运用 ,达到以读促写 ,以写促读 ,读写结合之目的。仿写可分为仿篇和仿片断。仿篇 ,亦称全仿。这种方法是从整体上模仿…  相似文献   

19.
<正>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不可分,一篇好的课文就是一篇好的范文,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余兴,唤起学生创作的激情,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突破口。从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做起,课堂练句,由练句到仿段、仿篇,由仿篇到创新,这样既符合"读为基础,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原则,又能培养小学生习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加强练句,丰厚累积语文课强调多练,不是把学生引进题海,而是教师围绕学习目  相似文献   

20.
语文学习需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读”,它是知识的储备和内化;二是“写”,是智慧的生成与创造.二者不可脱节,其中“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把阅读教学的重心转移到读写结合上来,让学生学会以读促写、读后仿写.要关注阅读,更要关注在阅读基础上的仿写练笔;在学生读文本时,要引领学生对接生活经历或见闻,创造性地模拟文本场景、情境等写作元素,进而以生活为载体、以课文作为参照,仿行文思路、写作方法、表达技巧等,有针对性地进行仿作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