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由于每个民族所处的国度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而呈现着千差万别的民俗事象。即使是同一个民族,由于所处的各种生活环境的不同,也表现出民俗事象的一定差别。所以,根据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加以研究民俗博物馆的工作规律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好各类民俗博物馆。本文主要用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来论述民俗博物馆工作规律,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2.
佤族歌谣折射出绚丽多彩的民俗事象,它从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等方面立体地展现出佤族人民独特的生活世界。这里我们探讨了佤族歌谣蕴含的精神民俗与社会民俗事象,包括木鼓崇拜、猎头祭谷、剽牛献祭等佤族宗教信仰及婚恋习俗与丧葬习俗。佤族民俗与佤族歌谣相伴而生,相互印证。佤族歌谣是佤族民俗独特的传承方式,是传递佤族历史文化信息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3.
吴文峰  李鹏 《东南传播》2012,(10):129-130
在大众传媒环境下,提高民俗体育的文化吸引力是改变其日渐式微的生存状况的重要前提。运用传播学的有关理论对民俗体育吸引力进行研究发现,要实现民俗体育对受众的吸引,需要提高民俗体育文化内容对民族受众预期的价值报偿程度以及减少受众接受民俗体育文化内容的代价程度。目前,大众媒介通过议程设置、制造"拟态环境"以及培养受众等方面影响民俗体育吸引力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是特定区域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的表现,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特性。她涉及到历史学、方志学、地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知识。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地域文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传播与交流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究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可以有多个视角、多种方法、多条渠道。村名就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很多地方博物馆都将"非遗"作为当地历史文化特色而加以展示,为"非遗"的保护与推广传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就目前来看,很多博物馆"非遗"展览虽场面火爆,却并不一定很好地体现出"非遗"的特征与文化意义,在展出方式上,也未能充分发挥博物馆展览所特有的"陈列语言"的优势与独特作用作用,最终对非遗的文化内涵开发也带来了制约。因此,本文试图对地方博物馆如何做出既符合博物馆展览专业特性,又能充分体现"非遗"特点的展览进行一些理论性的探讨和提炼,以期为未来地方博物馆做好非遗展览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
县域博物馆只有紧紧抓住地域特色,体现地域文化个性,强化博物馆陈列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理念,积极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展览,才能吸引公众。本文以大安市博物馆淡水鱼类陈列展览为例,从陈列展示的方法、内容、讲解等方面分析探讨县域博物馆如何举办地方特色展览,以期为县域博物馆举办地方特色展览带来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前,全国已有县市报百余家,大多是县市党委和政府的机关报。从宏观看,是国家、省、地(市)报纸的补充;从微观讲,是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反映。由于发行范围多限于本县市,因此,奠定了县市报的地方性特色。作为县市报的副刊,在整个报纸中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其地方特色更不容忽视。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所谓地方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民俗发展空间上所显示出的一种特征。每一区域习俗的形成与发展,均受地域  相似文献   

8.
作为地方文化的副刊,首要优势是,它以整个地域文化环境作为生存空间,可以从这片沃土中获得取之不尽的养料和水份.其次是地报副刊的内容与地方读者在空间、时间、心理上存在着接近性,这是相互沟通、激发共鸣的天然捷径.地报副刊这两点优势,加之传播空间的广泛性、传播速度的及时性、文化效应的共赏性,决定它在弘扬地方文化、更新地域意识方面有着其它文化媒介无法替代的巨大潜能。所谓弘扬地方文化、更新地域意识,即通过对地方文化的发掘作用,以及改造与重建,不断更新地域文化心理、完善地域社会性格。一个地方的社会发展、经济腾飞同这一地域文化心理、社会性格的更新完善必须是同步的,否则,发展将失去深层的动力,腾飞的翅膀将愈来愈沉重.  相似文献   

9.
本论述了民族民俗物陈列展览环境的内容和打造其环境的方法。从内容上看,它包括博物馆的自然环境和人、化环境。从打造环境的方法上看,包括民族民俗博物馆先进的环境设计理念、民族民俗博物馆与园林化的结合、专业化高水平的环境设计人员队伍和可靠的资金保障等。[编按]  相似文献   

10.
"行通济",是佛山一项影响深远、而又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其核心的仪式是"过桥",内涵是求行运、生子、发财。佛山人"行通济"特意绕行一些关键节点,反映了人们对于古镇的安全、命运、福祉的一种深度关注,实际上整合了桥亭铺区的神圣与世俗空间,以象征性仪式表达了佛山人在剧烈变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确保地方神圣和世俗秩序的愿望。佛山人选择正月十六日"行通济",是在实际日常生活的基础上结合佛山作为工商巨镇的地方特性而形成的独特的社会文化实践。"行通济"民俗,实质上是将个人对于丁财、安全、福祉、秩序的要求,与地方的空间布局、信仰系统、地方历史人物和事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以此建构人们的文化记忆。通过对"行通济"民俗仪式的解读,我们认为,民俗本质上是一种地方化的文化记忆,其意义在于加强地方认同。  相似文献   

11.
地方报纸副刊应将传承地方文化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和努力方向,自觉担当起地域文化发掘、弘扬的重任。应深度挖掘地方的历史文化,积极扶持地方的文艺创作,弘扬本地区的民风民俗等文化土特产,努力将副刊打造成为地区的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12.
杨佑 《视听纵横》2002,(6):22-23
民俗化的传承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一种自然现象,其中包括口头流传,献记载,物印证的历史领域和仍在民间传承的民俗事象。(作为声像结合的电视媒体主要表现的是民俗事象。)现存的民俗化的很多继承人都生活在广大农村,尤其是民俗化中的民歌、民间手工艺、民间口头学等。因为这种现状,电视媒体工作在拍摄制作民俗化类节目时,工作对象通常是生活在农村的普通农民。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形成不同的民俗,而这些互不相同的民俗,又反过来成为不同的地域文化和不同的民族心理的重要构成因素。因此,地域民俗志的编写,不仅是地域文化再认识和再建构的要求,而且对于继承和发扬地域文化的优良传统,也...  相似文献   

14.
民俗器物从"生活日用品"到"民俗文物"的角色变化,依附于"民俗"这一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民俗器物先后经历了标本化、工美化、文物化以及展示上的模式化、情境化等发展路径。无论是学术性的搜集,艺术性的拣选,还是文化遗产的认定,民俗器物被镶嵌到不同时期(国家)公共文化的结构里,体现了对传统日常生活差异性的文化转译。说到底,并不是民物与相应的日常生活关联的直接意指经常发生变化,而是对待"民俗"的社会观念发生了变化,才导致民俗器物以不同的方式得到"阅读"。从这个角度看,民俗文物的诠释和展示,不是简单的习俗史意义上的知识重建,而是博物馆关于日常生活的文化生产。  相似文献   

15.
明清及民国初所修的安徽方志中,记载了一些民间演剧的具体事象及活动详情。这对研究中国民间演剧史以及江淮区域民间戏剧文化的形态特点,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本文选出部分来加以考释;并谈谈我对它们的初步认识。一、旧时安徽民间演剧活动时序、事象从史料记载看,旧时安徽民间演剧已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年之中,特定的民间节日或民间宗教仪式以及二十四节气中的部分时日,往往都有与民俗典仪结合一体的大众化的演剧活动。我们将这种演剧活动按时序或俗信事象出现的先后列为下表,以企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6.
<正>本书辑录了百年来反映湖北人民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等方面的老照片、老影像,用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观照典藏历史文物,见证历史发展、时代力量,用百姓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民俗生活振奋民族精神。《百年民俗湖北记忆》(以下简称《湖北记忆》)由湖北美术出版社付梓出版,全书分为岁时节令、生产习俗、商业交通水利、人生礼仪、衣食居药医、文艺娱乐6个板块,选取了彰显荆楚地域文化特色的约280个民俗事象,综合考古文物、文学历史、实地调查、民间民俗等多学科视角,  相似文献   

17.
方志,作为一种记载一定地区(或行政区划)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在内容上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有关民俗的记载。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简单地说,就是指民间的生活事项。将一事或一物归为民俗,需要具备三种基本特征:一是传承性,它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偶尔盛事称不上民俗;二是群众性,它不是个别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博物馆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国外引进展览更多地走入中国观众的视野。如何将异域文化生动准确地表达给中国观众,考验着展览内容设计人员的能力。国外引进展览的内容设计并非"拿来主义",而是在深刻理解展览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将外方提供的"源信息"转变为中国观众可以接受的内容,扮演文化"解码器"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鞠熙 《文化遗产》2016,(1):63-70
本文重在介绍法国民俗学界与政府管理框架内的"民俗遗产"(Patrimoine ethnologique)概念,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它产生于二战后法国民俗学与人类学大转型的历史背景,最终成为影响政府工作与公共政策的社会行动概念。1980年,法国文化部遗产局下成立了民俗遗产代表处,旨在保护和传承所有可移动与不可移动的民俗事象。2003年,法国加入了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文化与交流部进行了一次内部重组,民俗遗产代表处改名为民俗代表处,并与其他职能部门一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并在这一工作中居于核心位置,承担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推广与具体实施,也资助大量法国民俗学的学术项目。通过这一概念的实践,法国民俗学已成为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领域内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金盼 《中国记者》2024,(3):76-78
<正>本文沿袭媒介与地理学研究框架下对“地方中的媒介”“媒介中的地方”两个维度的理论探索,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实际,一方面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上分析,传统媒介属于“地方媒介”,新闻报道语言会受到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的影响,表现为大众媒体通过对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严肃”话语投射,归纳整理地方表征,经由网络平台塑造传播现代化城市形象;另一方面,从网络大V、网民自主性传播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