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纪可妹 《考试周刊》2013,(68):17-18
沈从文的根在湘西,湘西文化孕育了从文散文中独特的文化氛围。沈从文生长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对之充满了不可言说的温爱,同时他凌驾于湘西文化之上,在散文创作中表现出这样的文化意象:一方面对湘西自然之子的生命形态大加赞美,另一方面对湘西历史与现实中的悲剧性命运感到"无言的哀戚"。这种"又痛苦又快乐"的情绪,使他的散文具备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散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湘西世界,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湘西人古朴、纯真、强悍的人性美,充满了生命的张力,有益于人们健全人格的塑造。而沈从文散文的生命意识,对人们精神品格的塑造也具有指导意义。沈从文的散文体现了对生命的救赎功能。  相似文献   

3.
丰子恺作为一个新文学作家,他的散文创作呈现出一种儒佛兼容的文化个性。这种文化个性的形成是他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佛学和儒学的主动吸纳和自觉建设的结果。经历了探究生命本源,确证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丰子恺最终选择用一种艺术的心态去感悟生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时间意识与死亡意识相生相成,构成沈从文“生命哲学”的重要而又特殊的组成部分。他认为时间的魔力巨大,能消融生命,能治疗痛苦,还能造就创作;他的时间意识停留在“过去”,具有“过去式”、“静态化”与“突变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在寻梦于神性世界的心灵深处隐含着一种独特的生命哲学,体现为一种自我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性人格。而综观他的文学思想,在哲学层面上,从理性的视角把自己的生命信仰、神性追求与国民性的重塑等结合在一起探讨,创造了"乡下人"独格的生命形式;文化层面上,他坚执自己的文学追求,执著于实现文化的再造和民族性格的重塑;艺术层面上,不拘一格,用富于诗化与神蕴的作品表达爱与美的内涵;而在主体心灵的层面上,他则坚守文化人独立品格的自觉自醒与理性反思。探讨沈从文生命哲学的理性文学思想对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极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散文和小说一样, 是他精心营构的艺术世界。水, 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中心意象; 色彩, 是其情感寄托的一种重要方式; 其散文语言灵动多变, 句式结构别具一格, 透显出一种平淡而厚腴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7.
孙淑彦先生是岭南文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散文作家。他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和讲学中写下的系列性文化散文,容量大、内涵深、品位高,给新时期散文注入了一股强健的生命活力。文章从厚重的历史文化意识、理性思辨色彩、生动的语言表达形式三方面论述孙淑彦散文独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冯至不是一个善于追随主流的人。他的诗作和散文乃至小说,都透露出他对主流意识形态疏离的信息。他总是以自己极富个性才情的书写表达着对生命存在的哲学之思。冯至是一个个人化的作家,他的诗作与散文投射出的只是作者本我对爱情与生命关注的光彩,展示着作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与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湘西世界"有着特殊的审美价值,能够让人了解另一种"人生形式",从而获得"生命的明悟"."湘西世界"就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是他现实与梦幻的交织.他一方面试图在文本中挽留湘西的神话,另一方面在作品中已经预见到"湘西世界"的无法挽回的历史命运.以<边城>为例分析闪耀在沈从文身上的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式的情怀,可以深化这种艺术体验.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沈从文的散文及评论为证,说明沈从文乡土散文具有浓厚“形式主义-人文主义”的美学物质,在创作实践上能协调现实与想象,以美统摄真、对乡土人事作诗意重构及文化批评。此美学意识不但说明了沈从文的散文风格,更为中国散文史留下可供参考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不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他在上个世纪20至40年代以叔本华、尼采的超人意识和孔德的实证意识来指导自己的文学创作,醉心于被历史凝固化了的湘西文化,推拒都市文化,精心营造审美的两极形态,目的是企图重建健全的人类生命史,以燃起年轻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如果站在客观的、历史的、辩证唯物的角度来审视沈从文的创作,则能发现其作品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是一位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作家。其生命意识主要缘起于悠久深厚的楚文化熏陶,艰难困苦的生存环境激发,生机盎然的自然界陶冶,滥杀无辜的悲惨情景激愤,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和西方多种文化的深刻浸润,以及民族精神衰退下的生命焦虑。探讨沈从文创作的生命意识缘起,可以揭示沈从文创作的重要意义,梳理沈从文创作的基本构架,挖掘其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13.
“砍头”叙事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大量地呈现,他的小说或是《从文自传》中都艺术性或真实性地书写了砍头事件.作者童年的真实经历和作家艺术地创作的文本呈现,使《黄昏》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怡然自得的小城生活中,充斥着砍头故事的游戏情节.沈从文叙写砍头尽量将自己的情感隐藏起来,叙述得淡定、平静,然而这种平静背后愈加显示出生命的悲痛,作品弥漫着沈从文浓郁的生命意识以及对生命的珍重和敬仰.  相似文献   

14.
徐志摩散文显示出诗、小说与散文的相渗相融,闪耀着潇洒、自由的个性风采;他既追求情感的互渗性,又重视美学的移情作用,故其散文注重表现情景交融的诗境,心物合一的妙境,主客贯通的化境.他认为宇宙的生命精神蕴藏在生活本体和大自然中,因而,他的散文注重歌颂大自然和生活本体的主体--人的生命精神.徐志摩重视艺术中所迸发的思想火花,宣扬人道主义精神,鼓吹为社会奉献的精神,这种思想是积极的、乐观向上的.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自由意识主要受到少时的生活,现实的磨难和国家民族的现状的影响。他在自己多年的文学作品中不断的追逐自由、个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自由意识也有新的批判和升华。他时刻追寻,反应人性生命尊严的自由主题,表现了他内在的自由意识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世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早期散文中充溢着轻松愉快的谐趣,这一点可以从语言、修辞、文体等方面明显的看出来。沈从文散文的谐趣中不仅常常带有讽刺色彩,还熔铸了他的社会和人生理想。这既与沈从文受传统文化影响有关,也与他的性情和创作追求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宗璞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特征的知识型女作家,她的散文以其端庄淑雅、细腻沉蕴、通脱清远、宁静透彻的艺术魅力构成了独特的意蕴和情致。 研读宗璞的散文,我们不仅体悟到“诚”与“雅”的艺术品格,而且感受到字里行间蕴含着哲学的思辨色彩。作品显示出一种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精神结合而形成的精神内涵。这种艺术个性缘于其深厚的中西文化背景和思辨的哲学头脑。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在创作达到高峰以后艺术激情出现了徘徊和犹疑,他感觉到了他所主张的神即自然、美在生命的观点与新时期文学主张不相适合,他感到创作上和文化选择上左右为难.沈从文对自己所选择的传统文化和小说世界有所改造.在他的小说作品中开始了尝试结合其他的文化以改造他崇尚的传统文化,尝试在小说的人物和故事中体现变革的力量,他的后期小说创作视角从率真、自然的湘西世界开始转向关注变化中的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19.
胡风文艺思想渊源于"五四革命文艺传统”和"国际革命文艺传统”.胡风对"五四”新文化精神的理解与继承是从深刻认识鲁迅的价值和意义开始的;影响胡风的"国际革命文艺传统”,则是指从世界级现实主义大师的生活经验和创作经验中总结出来的那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胡风文艺思想的哲学文化基础,蕴含极为丰富,除马克思主义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五四”启蒙学说中的生命哲学和个性主义.这使他的文艺思想与世界哲学文化思潮相打通而获得了一定的世界意义,并成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流派在东方的一个重要分支.胡风文艺思想的突出特点是艺术属性本位论和毫不妥协的审美立场;坚定的主体性观念及对于人性的辩证理解;对创作过程的独特理解与强烈的生命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30年代创作最为丰盛,此时期对于沈从文来说是一个极富独特文学意味的时期,也可以说是沈从文文学生涯的高峰期与转折期。在这一时期,他逐渐地摆脱了初期的幼稚,其创作变得较为成熟,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散文。与此同时,在文学批评方面他也作出了不小贡献,创作出一大批有影响的书评文章。书评创作作为沈从文30年代创作的组成部分,生动反映了其在特殊时代背景的创作理念和思想情感,充分显示了他的创作个性、鲜明的作品特点以及特定的文化审美价值,体现出他对文学的独到见解,接下来文章就试着通过对沈从文30年代的书评创作文本分析探究其中隐含着的作者独特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