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哲学是贯穿沈从文散文的一条红线,沈从文生命哲学的实质是着眼于人的解放以及民族文化的重造.沈从文散文表现出来的浓烈的生命意识,使他的散文也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个性.而他的散文的生命意识与艺术个性又是牢牢地扎根于湘西文化土壤之上的.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是著名小说家,也是著名散文家。沈从文的散文创作可以追溯到20年代中期,他的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就是一部小说、诗歌、戏剧和散文的合集。自《从文自传》后,他的散文创作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写下了《湘行散记》、《湘西》两部散文长篇。前者为作者1934年冬重返湘西沿途见闻纪实;后者  相似文献   

3.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沈从文创作思想的内涵,就必须熟悉其作品,在小说中,沈从文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往往是包含在人物事件的描绘中;在散文中,沈从文却常常直抒胸臆,点明笔下人事的内在蕴函。散文《箱子岩》悲哀于在压迫下湘西少数民族生命主体性的丧失,悲愤于民族灵魂溃烂而趋向衰败。窥视《箱子岩》尚未阐明的主题便是:民族精神的改造;对待人事的内在蕴涵便是:哀其不幸,恨其不争。  相似文献   

4.
《湘行散记》与《湘西》是沈从文创作生涯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两部作品,代表着沈从文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通过对这两部散文集的比较可以看出,沈从文散文创作在不同的阶段显现出一些不变的因素,一方面是恒定的写作题材,另一方面是一以贯之的情感表达,它们共同构成沈从文散文创作的“不变”。而沈从文散文创作的“变”则主要体现在内容表达、情感倾向和思想内涵这三方面,造成他散文创作变化的原因是时代环境的变化与作者心境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文化人都是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特别是文化人中的名人更是不断地从传统知识中汲取养分,沈从文散文中存在浓厚的“水意象”,沈从文先生生活在自己的现代水世界当中,而这“水意象”从《诗经》开始已源远流长,沈从文自然受过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熏陶,那么这“水意象”必然会影响到他散文中对“水”的认识和创新,联系沈从文散文的现代水世界,论述其对古典知识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文化人都是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特别是文化人中的名人更是不断地从传统知识中汲取养分,沈从文散文中存在浓厚的“水意象”,沈从文先生生活在自己的现代水世界当中,而这“水意象”从《诗经》开始已源远流长,沈从文自然受过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熏陶,那么这“水意象”必然会影响到他散文中对“水”的认识和创新,联系沈从文散文的现代水世界,论述其对古典知识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读到汪曾祺的一篇散文《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汪曾祺是沈从文先生的学生,在写作上深受老师的影响。在这篇散文中,汪曾祺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回忆了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教书的点点滴滴,其中对老师是如何教学生创作的,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介绍。读完全文,禁不住感慨:沈从文先生不愧为一代宗师,不但文章写得好,还深谙作文教学之道。他的许多做法,对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依然有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8.
《鸭窠围的夜》是沈从文根据1934年回家探亲旅途所见所感写成的一篇散文。作者真实所见的湘西是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所呈现出的一种堕落趋势,但在作者的笔下着重表现的是诗意的人性美,这种美是建立在沈从文过去经验和经历基础上的想象和虚构,也是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所以对它的摧毁和消亡怀着不易行诸笔墨的沉痛和隐忧。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沈从文的散文及评论为证,说明沈从文乡土散文具有浓厚“形式主义-人文主义”的美学物质,在创作实践上能协调现实与想象,以美统摄真、对乡土人事作诗意重构及文化批评。此美学意识不但说明了沈从文的散文风格,更为中国散文史留下可供参考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散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湘西世界,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湘西人古朴、纯真、强悍的人性美,充满了生命的张力,有益于人们健全人格的塑造。而沈从文散文的生命意识,对人们精神品格的塑造也具有指导意义。沈从文的散文体现了对生命的救赎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