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后殖民主义下的"世界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后殖民主义的解读一直存在着误解,许多人认为其单纯是对民族主义的支持。事实上,后殖民主义提倡的是一种多元文化主义,这在后殖民主义文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于是,一种新的无边界的小说——"世界小说"产生了。"世界小说"的产生有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作家有独特的创作手法与特色,是对纯粹民族性的反驳。在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小说"成为研究后殖民主义下多元文化的冲突和整合的一个极有价值的载体。  相似文献   

2.
高云光先生的小说《长安城里水车巷》[1]以"写我西安"的深情与魄力,表现了宁静悠远古老深沉的长安风貌、博大精深雅俗共融的长安文化、刚正执拗高标孤傲的长安性情,以及沧桑巨变仁义不改的长安风骨。作者笔下具有浓郁审美特性的小吃"烫面热油塔",象征了长安漫长曲折的历史和长安人历尽艰辛不改初衷的古道热肠。小说以长安人传承的古老文化,诠释了长安城"长久平安"的内在含义。  相似文献   

3.
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善与成熟为知识分子跻身社会上层提供了机遇,而长安作为唐王朝政治文化的中心.自然成为士子汇集寻求政治前途的圣地。在此种社会背景下.街槐、青门作为唐代长安一道颇具都城色彩的自然景观.在唐诗中频频出现。并逐渐浸染上帝都文化的色彩,成为了唐代文人诗歌观照的焦点,具有了特定的人文内含。本文主要通过对唐诗中对长安街槐、青门这两处特定景观的抒写.从另一种角度来探讨唐代士人的生存状态和帝都情怀。  相似文献   

4.
经济人格是指人们通过自身生产性的活动所形成的心理特质与性格特征,它是社会人格形成的基础.中国古代士人缺乏真正的独立意识,这不仅表现为政治道德观念上的依附性,更表现为经济生活对封建政权的依赖性.明末清初的李渔,则以其文化选择,艺术经营异化了"本业治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士人经济人格的独立性,在当时具有逸出常规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顾炎武<日知录>中有大量内容论及"士人"问题,他认为"士人"是天下节义的传承者,士人重节义与否,关系天下的兴衰.以此为出发点,顾炎武对其所处时代颓废的士习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老英雄术是指古代帝王怀柔敌对势力精英,消磨其心志的政治策略。清朝前期的四代帝王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入关以后,尊孔崇儒,以儒家伦理约束士人;大兴科举,笼络分化汉族士大夫阶层;组织纂修大批图书,借此消磨士人的精力,使其无暇他顾。清前期的老英雄术,稳定了政治局面,罗致了人才,客观上推动了清代学术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择主”是中国传统士人文化的产物。它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特殊内容,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集大成式的艺术再现和升华。从政治、君臣关系和功利三个方面探讨“三国”士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示各集团士人择主的标准,以及对其人生价值观实现的影响,进而探讨三国士人的人生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汉代的政治文化有其独特之处。就传统文化中的道统问题而言,一方面,汉代士人继承了先秦时代那种以“道”自恃、自任的独立精神,面对已然变化的时势,仍汲汲追求“道”尊于“势”、道统高于政统的政治和人格理想,但是遭到了与秦朝“焚书坑儒”同样酷烈的打压和制裁,由此破灭了汉代士人的道统观念。另一方面,大一统政治对隐逸文化系统中道统表现的宽容和奖劝,使之继续存在下来,间接地影响、作用于与之关系紧密的社会政治系统及其中的士人,从而使道统在大一统时代并没真正湮灭过,相反,它转化成了士人精神文化性格中的重要因素,以此而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传统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对传统士人消极文化和和消极精神批判之余,其中既留有一种深深的失落,也有怀一种拂之不去的眷恋。本文试着从中国传统士人文化的角度,结合鲁迅小说文本和鲁迅小说创作的特殊时代文化环境,对鲁迅小说对待中国传统士人精神的复杂心态作出文化意义上的阐释,以期了解鲁迅小说中这种心态产生的文化原因及其表现,了解鲁迅对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精神的思考和追寻。  相似文献   

10.
西汉时期,位于长安京畿地区的三辅郡虽有明确的疆界,但并非从来就辖有其边界以内的全部县邑.与三辅平行,一度还存在过一个隐形郡--"太常郡",管辖位于三辅之中的诸陵县.太常作为一郡至少存在了大半个世纪,对西汉尤其是关中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董之林先生的<热风时节--当代中国"十七年"小说史论>(2008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对1949年到1966年"十七年"小说创作作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归纳和研究,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文学理论著作. 读董先生这一著作,我感受最深的是其带有深厚理性意蕴的创新精神与严谨的治学态度."十七年"小说在文学评论界众说纷纭.董先生把"十七年"小说放在时代大背景里加以审视,探讨其成因与成败,作出了独到评价.这一著作序言里,董先生说:"我不期待今天的读者对‘十七年'小说还有兴趣".然而,"十七年小说覆盖的是一个极为生动而复杂的文化网络,其中不仅有政治和经济,也有艺术和传统,历史与民俗,等等".  相似文献   

12.
云光先生《长安城里水车巷》[1]是一部成功的学者小说。小说题材填补了长安历史文化小说的选材空白。小说穿透半世纪历史风云揭示人性本质,在灾难中突现长安人不屈的精神和人道主义的相互关怀。丰富的情节、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和高雅的艺术追求,体现了这部学者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宋初真定府士人对政治参与较多,且有官至宰辅者,但仁宗以后对政治参与减少,并渐渐远离决策中心。从其从政实践看,多泽政惠民和刚正廉洁,这与真定府地域文化的影响不无关系。从其从政人数看,宋初多而仁宗后渐少,这与宋代对官僚队伍选材的科举制度有关。总之,真定府士人在北宋一朝积极践行了孔孟所说"仕以行道"的理想。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是用意象表情达意的高手,在《金锁记》中,她用众多的意象或揭示小说中人物的心理特征,或隐喻众多女性的悲惨命运。张爱玲对长安这个在特定时代、特定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女性,用感伤、凄美的意境构筑了她的悲剧人生。本文用小说中代表长安人生走向的四个意象来探讨长安怎样一步步走向悲剧以及她悲剧产生的原因及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先秦武侠作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是春秋战国那一特殊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发展,它的存在形态和精神理念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礼崩乐坏"的时代特征与文化现象,以及在这一特定背景下士人的一种特殊的心态.同时侠以其独特的姿态出现,又为中国文化注入了一股特殊的力量,影响着几千年来士人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戏剧多结合民间见闻或根据历史事实改编而成,具有深刻的政治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八府巡按"为民间称谓,在戏剧中多为惩奸除恶的正义形象,其历史原型为明代的巡按御史."八府巡按"的制度渊源为明代巡按御史制度,巡按御史在戏剧中的出现反映了其对明代地方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太原大学学报》2019,(1):64-71
《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是明末凌濛初编纂的拟话本短篇小说集。"二拍"刻画的士人形象十分突出,是晚明士人在小说中的投影。小说中构建的士人多容貌英俊,人品端方但又不缺乏精明、圆滑,他们的治生方式、婚姻观与对于科举的态度都具有鲜明的晚明时代特征。从小说中塑造的士人群体,可以管窥晚明传统规范受到冲击,新的秩序缓慢产生的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三篇作品的比较研究,指出能否在政治小说中揭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哲理内涵是政治小说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非利士主义"在维多利亚文化研究中具有丰富的语义,阿诺德将英国中产阶级命名为"非利士人",凸显了这个基督教国家主流社会庸俗市侩、追逐实利和远离理性的特征。乔治·爱略特的小说《丹尼尔·德龙达》中并置着两个世界:一是非利士主义占据的基督教社群,一是文化视野更为光明博大的犹太社群。爱略特对非利士文化进行了自内而外的审视和反思。本应与犹太教希伯来宗教传统一脉相承的基督教英国,却被信仰缺失的现代非利士人占据,而边缘犹太人中却出现护佑希伯来传统的"光明之子",为倾颓的基督教文明提供了光明的指引。  相似文献   

20.
沈华 《语文新圃》2008,(3):22-23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世说新语>的语言"清新俊逸,咳唾珠玑".读者也往往为其辞藻的新奇和语言的隽美所吸引,缘此,"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者忽视了质朴而自然的语言身后炽烈的生命热情和魏晋士人的心灵或哲学之美.这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