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前, 回流农民工的再发展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如果能对回流农民工加以正确的引导和人力资本开发, 他们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 是城市化进程的促进者. 文章通过对回流农民工人力资本再开发的深入分析, 提出回流农民工人力资本再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回流是继"民工潮"之后,当代中国农村人口流动又一引人瞩目的现象。近年来农民工回流呈逐步上升趋势,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受国际性金融危机影响,大量农民工选择了回流。探析农民工回流的原因、考察回流农民工对村庄发展的影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叶玲 《职教通讯》2012,(4):38-40,44
回流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再开发是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为了更好地保障其实施,要综合社会舆论导向、分层分类管理、专门机构规划、立法监管到位以及多方资金筹措等各方面的力量,才能最大限度为回流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再开发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近年来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部分农民工选择“回流”创业,成为了带动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学术界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工“回流”现象研究比较少,现有的研究也主要是对农民工“回流”原因探讨。本文通过对重庆市黔江区新华乡和太极乡的“回流”农民工、地方政府官员、没有外出的农民等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研究农民工“回流”对输出地区的影响。研究表明,“回流”农民工对输出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对起到积极的作用,地方政府应该为回流人员创造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近年来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部分农民工选择"回流"创业,成为了带动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学术界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工"回流"现象研究比较少,现有的研究也主要是对农民工"回流"原因探讨。本文通过对重庆市黔江区新华乡和太极乡的"回流"农民工、地方政府官员、没有外出的农民等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研究农民工"回流"对输出地区的影响。研究表明,"回流"农民工对输出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对起到积极的作用,地方政府应该为回流人员创造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叶玲  方小斌 《职教通讯》2011,(19):39-41
回流农民工再开发利用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还能促进农村文化习俗正确走向。农民自身素养的提高、务工收入的增加、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稳定及人民的安定团结都需要开发农民资本,农民资本再开发能繁荣农村经济,影响农村政治,洗礼农村文化。  相似文献   

7.
返乡农民创业培训摭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返乡农民工又称回流农民工,是伴随着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和发达地区流动出现的一种特殊社会群体.近年来,农民工回流呈上升趋势,许多地区出现了"返乡潮".因此,对返乡农民工实施创业培训,提升其相关知识与技能,有利于促进其成功创业,解决就业问题,从而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对湖北浠水县、监利县等19个县(市)区农户进行的调查数据,对农民工流动就业尤其是近期农民回流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第一,制度转型和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促使农民工回流返乡的宏观影响因素;第二,农民工相对收入的减少促使农民工就业决策形成短期回流,并对农村内部潜在的劳动就业市场形成冲击;第三,农村内部劳动力大量闲置,缺乏就业创造机制,造成回乡农村劳动力创业和就业困难.  相似文献   

9.
叶玲 《成人教育》2012,(4):110-112
回流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再开发要有以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为保证、以与发家致富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内容、以模范带动为抓手,采取我国教育部、各级政府、金融、市场管理、税务、地级市职业院校、农民工培训学校和成人学校、企业和社区等多个部门共同实施的途径才能有所成效.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对农民工的迁徙决策会产生重大影响,而同时农民工回流的决策对于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推进有着重要意义。文章运用“推一拉”理论的思想以“城(流出地)一城(流入地)”为分析框架,利用对曾在外打工的回到江西省内工业园务工农民工的调查结果,实证分析了农民工回流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能否在城市稳定体面的生活是农民工回流决策的决定因素,户籍制度反而没有政府想象的那么重要。发达地区城市高昂的居住成本、日常生活成本及处于城市底层的就职状态促使外出农民工选择回到原流出地就近就业。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城市化的劳动主体是农民工及其家庭。然而,由于我国二元社会制度的根深蒂固,以城市为主导的社会又偏偏对这个主体非常冷淡,以至于这个数以千万计而又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在社会中没有自己的组织、没有自己的声音、没有人去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农民工话语权一顿处于失语状态。因此,探讨当前社会大环境下农民工群体失语现象,不管从理论还是实践上,均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与此同时,号召更多的农民工走进课堂,提升自身素养与专业技能素质。这就要求各职业院校在吸收农民工入课堂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其专业技能素质,还要有针对性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院校立足于自身办学特色,突破原有教学手段。使农民工能够走进课堂、留在课堂、学在课堂,促使农民工通过成人继续教育来更好更快融入城市生活,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意见表达的限制性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农民工群体在城市边缘化的生存 ,使他们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基本政治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工会组织的运作方式调整的滞后 ,已经不能在劳动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有效保护农民工的权益 ;社会中介组织的不发达和群体自组织能力的薄弱 ,也使农民工的意见表达渠道存在着单一化和时效性不强等缺陷。中国应该从改革选举登记制度 ,改善工会运作模式 ,培养农民工自组织能力等方面做出努力 ,健全农民工的利益表达机制 ,从而达到切实保障他们各项政治与社会权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从事城市环境卫生的农民工吃苦耐劳,但收入很低,他们从事环卫工作,却卫生意识差。如果我们在社会地位上对他们真正做到平等,在管理方法上更加科学、合理,那么,这支环卫生力军必将在我们的城市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农民工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因各种原因还存在很多问题,社会保障状况令人堪忧,集中体现在工作环境恶劣、安全保障缺乏,对于享受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比较困难,未被纳入医疗保险体系和社会保障立法不健全。造成农民工社会保障困局的原因主要在于户籍制度带来的限制性政策以及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各主体的意识不强。在这样的情况下,探索建立一种适应中国国情的农民工社会保障的体制,真正维护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就非常重要。国家需要全力发展经济,制定健全的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民工就业单位的监管,监督他们严格执行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深入宣传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制度和政策,把更多的农民工纳入到这一体系中来,彻底免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制度、政府、社会、企业以及农民工自身等原因,使得农民工要真正成为工人阶级还有一个过程。要使得农民工成为真正的工人阶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在制度、政府、社会、企业以及农民工自身等方面努力,为农民工向工人阶级的转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城市中长大的80后和因打工来到城市的农民工80后,虽生于同一时代,长于同一时代,但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媒介背景有所不同。当同时生活于同一城市时,媒介特征仍然有所区别。这种媒介差异,是社会断裂的体现,也会加深社会断裂。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都市边缘农民工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身份的双重性导致他们的边缘性社会地位。由于体制、立法、思想观念以及社会舆论导向等方面的原因,社会保障制度在都市边缘农民工中缺位。建构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同时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进行构建,不能顾此失彼。  相似文献   

19.
在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讨论中,多以结构主义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结构因素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而如何从文化空间的建设方面来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及寻求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可能性关联是本文试图提出的一个学术问题。尝试通过以深圳市农民工公共图书馆建设为考察个案,寻求从文化空间建设角度来分析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可能性路径,倡导可通过加强或创新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来促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则是本文所作的一个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20.
社会公平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当前,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农民工社会保障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公平缺失,因此必须注重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本文从社会公平视角出发,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