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乐作为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受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对于高中生而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可以缓解高中生的心理压力,但是在现实教学中,高中音乐的教学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鉴赏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把"指挥"这一活动形式运用到音乐鉴赏教学之中,不仅能够改变音乐鉴赏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  相似文献   

3.
李杰 《成才之路》2020,(9):134-135
音乐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现实生活真实写照的听觉艺术。在音乐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在以人为本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帮助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学习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继而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杨英英 《广西教育》2014,(41):118-119
正音乐课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据《音乐周报》的一项调查显示:100%参与调查的中学生喜欢音乐,但80%的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课堂情境无趣味,课堂内容枯燥,学生在音乐课堂中体会、品味不到音乐的美,学生自然不愿意上音乐课。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认为,音乐教学必须注重"趣"和"情",才能吸引学生,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一、音乐教学中的"趣"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  相似文献   

5.
鉴赏课程是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素养,对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高职音乐鉴赏课教学为研究内容,力图在革新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高校音乐鉴赏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我市"15/20/10"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全方位推行,高中音乐教学改革也蒸蒸日上。广大一线教师认真学习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锐意进取,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让学生在鉴赏悦耳的歌曲声中触景生情,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音乐的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笔者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在平时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一、创设愉悦氛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展示学生的能力和才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正>著名美国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乐曾精辟地指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作为音乐教学的基本方式,器乐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领悟、欣赏、表达和创造力,增强其协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在演奏中学习和感受音乐,既培养了其音乐表现能力,又提高了审美能力。自新课程开展以来,笔者一直致力于乐器进课堂的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李迪 《辽宁教育》2012,(15):50-51
器乐教学是学生参与实践、创造的重要手段。美国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曾精辟地指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学生在演奏中学习和感受音乐,既培养了音乐表现能力,又提高了审美能力。在新课程的指导下,音乐教师们对器乐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器乐进课堂教学的研究。由此,探讨器乐教学的论文也渐渐增多。纵观这些器乐教学论文,研究内容基本上是器乐教学的意义和器乐教学的策略,探讨初中课堂器  相似文献   

9.
中国音乐史课程作为高师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肩负着开阔学生音乐视野,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思辨的音乐文化价值观的重任.但却存在着教学任务模糊、教学思路单一、教学理念陈旧等诸多问题,本文借助世界音乐"他者"的文化视角和横向共时性的研究方法来重新审视中国音乐史课程的教学,将多元文化的思维渗透到教学当中,在教学任务安排中注意历史事件的横向共时性和关联性,将音乐史教学和相关文化的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中更新观念,开阔思路,变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完善评价机制,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民族音乐素养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小学音乐课程是一门培养音乐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音乐审美情趣,发展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综合性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致力于学生音乐审美与欣赏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音乐创造潜能的激发,发展学生难能可贵的音乐个性。如何将音乐教学与审美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笔者尝试从诵读、演唱、表演这三要素中寻找音乐与审美的纽带,以真情的诵读情境、多变的歌曲唱法、丰富的表演活动为小学音乐审美教学"锦上添花"。一、真情诵读,领略歌曲的唯美意境  相似文献   

11.
郭晓旭 《考试周刊》2014,(78):179-180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活动中广泛存在,是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音乐教学评价因为学科的特殊性及对学生素质培养的相互作用,决定了音乐学科的教学评价方式较其他学科或以往传统评价方式有所区别。音乐教学评价应在传统教学评价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审美能力等能力提高的探讨促进音乐教学,推动音乐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2.
音乐教学是一门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核心的教育。通过传授知识和艺术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对美好的人、事、物产生兴趣,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审美享受,从而提高对现实生活中的"美"的感知与理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本文从音乐教学中的思想引导、音乐感受、雅俗共赏等方面探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有效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教育部门工作者要树立"全面为孩子终身发展而努力奋斗"的教育理念。国家课程的重要部分包括音乐课程,是为全面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重要课程。初中阶段学习音乐是对学生审美能力以及音乐鉴赏能力提高的重要时期。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课程不能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初中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颜焱 《教育》2013,(10):54-55
小学音乐欣赏课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结合课堂教学案例与反思,分析小学音乐欣赏课运用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小学音乐欣赏课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价值,突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教学内容体现学习内涵,通过辅助教学,共同达到服务教学的目的。为深刻理解音乐教学提供支撑音乐新课标中指出:"音乐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音乐新课程把"欣赏"列入了"音乐感受与鉴赏"的领域,主要是因为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初中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初巾音乐教学应该采取有效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欣赏足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学生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艳 《考试周刊》2015,(19):178
本文主要讲述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从想象中感悟音乐,从而提高学生审美素质,丰富学生音乐情感,提高歌唱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而语文教材中,最具美育功能的内容要教诗歌,它最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美育的重要部分。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诗歌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那么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主要应从诗歌的"三美"——音乐美、思想美、意境美入手,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陈萍 《陕西教育》2002,(8):28-28
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说:"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的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的过程--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教学的侧重点应落实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陶冶学生情操的内容上.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20,(82):149-150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和创作能力是现代音乐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音乐教师应通过培养音乐能力来激发学生的审美和音乐兴趣,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体验和聆听能力,使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创作能力在音乐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多媒体音乐教学是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广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感受力、鉴别力、创作力、丰富情感、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策略可以从情景设计、视听唱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等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