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讨论汉英翻译中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语言的相对不可译性及其补偿措施。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历史、宗教、社会等文化背景,这就给翻译造成了困难。但不可译性并非绝对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其实是共同存在的,我们可以采用补偿方法,对不可译性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尽量减少翻译障碍以促进语言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何晗平 《科教文汇》2009,(36):259-260
Catford提出不可译性分为两种情况,印文化的不可译性和语言的不可译性。本文通过一些翻译实例着重论述了语言的不可译性,并提出了处理不可译性问题的三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语言的可译性限度表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通过其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得出没有绝对的不可译。通过对可译性限度研究明确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关联理论分析不可译性,从而为翻译文本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闵西鸿  刘芹 《科教文汇》2013,(13):139-139,144
语言的可译性限度表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通过其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得出没有绝对的不可译。通过对可译性限度研究明确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关联理论分析不可译性,从而为翻译文本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何晗平 《科教文汇》2008,(34):52-53
关于翻译是否可能的问题,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绝对可译论、绝对不可译论和相对可译论。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必然会造成文化亏损和语言美的损失。因此,语言的可译性是相对的,完全等值的翻译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王丽慧 《科教文汇》2007,(5S):180-180,202
要搞好翻译,必须处理好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人类文化的共性决定了其可译性,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的更多的是其特殊性,这就使得其可译性产生了限度。我们可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来解决不可译性问题。然而在文学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流失是不可避免的,译者应当高度重视文化差异,使这种流失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7.
要搞好翻译,必须处理好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人类文化的共性决定了其可译性,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的更多的是其特殊性,这就使得其可译性产生了限度.我们可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来解决不可译性问题.然而在文学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流失是不可避免的,译者应当高度重视文化差异,使这种流失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翻译界长期以来对于可译性问题的争论,旨在分析可译性是必然的,思维、语言和共通的文化是可译性存在的前提,同时指出由于语言差异,可译性也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9.
陈朝阳 《科教文汇》2008,(18):178-178
翻译的不可译性是翻译界讨论的焦点。翻译时,语义往往会有所流失,即原文中表达的意义在译文中保留得不完全,只能传达一部分。本文针对这种不可译性,从文化的角度结合理论基础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指出了文化的相互渗透会逐步缩小翻译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交流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国与国之间交流的不断频繁,翻译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交际活动。在双语转换的过程中,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因而它所面对的是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正是由于这种障碍,使得对于不可译性的研究成为翻译领域中一个被广为讨论的问题。作者有感于不可译性在实际翻译活动中的难以处理,大胆从理工科的角度出发,借鉴了近年来在系统论和控制论领域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灰色系统理论,尝试论证以该理论为依托,找出一些实际可行的方法来更好地处理不可译性的问题的可能性,以拓展视角,打破传统的以语言学理论来解决语言学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可译论与不可译论之争存在由来已久。现试从哲学理论、英汉习语翻译实践与文化趋同三个角度对翻译的可译性进行论证,从而证明翻译不仅可译而且对当今世界各国的相互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不可译论的根源来于对翻译过程中遇到困难的畏惧,译者应不畏艰难,为译出精彩译文而努力耕耘。  相似文献   

12.
李希 《科教文汇》2008,(29):93-93
不可译现象在翻译界一直是个值得争议的问题,在我国翻译教学中,往往忽视了不可译现象的存在。本文试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通过对“不可译”现象的分析来引发对翻译教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徐媛媛 《科教文汇》2011,(25):135-136
在文学翻译中,要想体现原作的精神风貌,尽可能地传译作品风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风格可译论和不可译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风格有限可译这一辩证的观点。笔者认为,译者应努力克服可译性限度,再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了汉语和英语互译中存在的不可译性的问题,其中包括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的不可译性。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音位系统、文字结构、修辞手法都截然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两种语言不能达到完全的对等和平衡。这就造成了语言的不可译性。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社会生活方等方面都有着诸多的不同。这就造成了翻译的困难。但是不可译性并不是绝对的,我们应当理解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共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定义了“什么是复译”之后从翻译的历史性角度切入,分别从语言的演进、翻译主体的历史性和翻译过程的历史性三个方面,用阐释的有限性和无限性原理,结合实例论述了“为什么非有复译不可?”  相似文献   

16.
李佳 《金秋科苑》2009,(4):208-208
本文在定义了“什么是复译”之后从翻译的历史性角度切入,分别从语言的演进、翻译主体的历史性和翻译过程的历史性三个方面,用阐释的有限性和无限性原理,结合实例论述了“为什么非有复译不可?”  相似文献   

17.
王明娟 《科教文汇》2012,(26):140-142
进入20世纪之后,西方流行文化日新月异,随之诞生的各种新词怪词层出不穷。这些词运用的范围非常广,在以前也不存在任何约定俗成的用法,并且由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可以说,它们之中有很多都是"不可译"的。由于西方流行文化的传播十分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影响深远,解决这一"不可译"问题意义重大。本文通过groove一词展开来对西方现代流行文化中的不可译现象进行了分析,初步归纳并探讨了其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杰明的翻译观被多角度的阐释过,本文试图从翻译与原作、译作的关系,纯语言、翻译的任务及其实现,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翻译的标准等方面浅析一下本杰明的《译者的任务》,并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语言文化的特异性这个角度拮取数例分析了英语汉语转换过程中的一种替代形式,即:"正说反译、反说正译"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外宣文本翻译的传播性特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其中包括语际信息转换是否恰当、译语是否通顺流畅、译文是否符合目的语读者审美视野等。"变译"是译者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在特定场域下为特定读者而译的一种翻译行为。本文在分析外宣翻译异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外宣文本中所采用的"变译"策略对实现翻译过程中语际转换、文化传递、信息传播的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