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获知始于生疑。疑,即疑问,疑惑;亦日疑义、疑难。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若能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设疑,启发他们排疑、解疑,帮助他们消除学习心理上的障碍,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促进他们顺利地运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跨越知识间的难度障碍。从指导学生感知、认知、获知的原则出发,运用“四疑”教学法,即“自学质疑——精讲释疑一讨论排疑——练习解疑”,以“疑”来组织课堂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2.
运用设疑→研读→讨论→总结→训练的程序教学模式解析“碰撞”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3.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应把握几个关口,即重视开头、转好弯头、激发劲头、发现疑头、练好笔头。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通过老师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两个问题的探讨,揭示设疑和激疑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止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帮助他们学会观察、善于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设疑、激疑、质疑”正是我们根据教学实际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所采取的教学方法。“设疑”———是通过教师提问的方式直接导入讨论,其作用一方面有助于集中学生对观察某一实验或讨论某一问题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逐步提高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组织学生进行“草木灰中提取钾盐”的实验中,我要求学生回答:①该实验中哪些步骤使用了玻璃捧,其作用是什么?②浸草木灰时用水量不宜过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创新时代,创新时代呼唤着创造教育。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为创造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广阔天地。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每一位教育者必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近几年,我们结合数学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改革,以"设疑、启思、赏美、致用"四步曲为旋律,贯串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 一、设疑--诱学生"尽心"进入创造情境 古人云:"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学习"有疑",这就产生"问题意  相似文献   

7.
花建平 《江西教育》2003,(16):29-29
1.唤起“主角”意识。“疑”是探索的起点,有“疑”才能产生认识的冲突,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的“主角”意识。如“统计”一课教学,一开始,教师以“小朋友,过生日你会邀请哪些好朋友呢爸爸妈妈是怎样为你过生日的”设疑。接着说:“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你想提什么问题?”当  相似文献   

8.
数学学科教学,不但要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使他们成为创造型学生。笔者在教学中使用“四疑教学法”,较好地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四疑教学法”即是:自学生疑,集疑引议,启思释疑,述疑多练。自学生疑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学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还要求学生先自己寻求答案,并有条理地叙述出来。自学生疑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运用已学知识,发展思维,并不断激发新的学习兴趣。集疑引议就是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答案由各个学习小组的组长归纳…  相似文献   

9.
解,就是讲解,解疑,解题答问。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解教材之疑,解教师设疑,解学生质疑,解作业之疑。“解”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解”的能力直接制约着学生学的能力。教师解得明白,解得深刻,解得透彻,解得形象,解得艺术,学生就会听得清楚,理解透彻,学得灵活,记得牢固,用得准确。下面谈谈笔者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运用“解”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10.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做到精心设疑,教法新颖,直观形象;要通过开放练习,让学生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劳丹是“新历史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作为20世纪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在他的《进步及其问题》一书中,批判地吸收了波普、拉卡托斯和库恩等人的思想,提出了不同于其他科学哲学家的解题科学观,集中论述了科学的解题活动及其与科学进步的关系。在他的解题科学观构建的过程中,“反常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创新题指近年中考出现频率高,且颇具创新性的题型.创新题可分为三类:信息给予题、开放题和探究题.信息给予题提供新颖的背景材料;开放题把条件、解法和答案等放开;探究题给定图片、表格数据、图像等原始材料.创新题取材新颖、别具一格,常以新面目示人,富有强烈的新时代气息.它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备战"题海战役"的有效题型.  相似文献   

13.
问题逻辑的研究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的。问句实质上是题设加问式构成的,预设理论对鉴定问题性质和探讨问题间关系有重要作用。问题逻辑新区对问题的考察与以往的问题逻辑研究不同,不再对问句进行孤立的挖掘分析,也不再解剖至微,而是把问题放入系统中,前后连接起来考察。在发问与回答、再问与再答的链条延续里分理出Q-Q关联问题(Qn→Qn+1)、A-Q关联问题(An→Qn+1)和A-A关联问题(An→An+1)三种不同情形来考察和探赜。  相似文献   

14.
谢锦花 《钦州学院学报》2007,22(3):117-119,128
面对新课改,语文课要想很好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课堂的主体”的地位,语文老师就要转变角色,从善设问题、巧设问题入手,把握好问题设计的尺度、梯度和深度.让问题成为架设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成为引导学生攀登知识高峰的手脚架,使语文课堂教学科学有效又富有艺术性.  相似文献   

15.
问句实质上是题设加问式构成的,预设理论对鉴定问题性质和探讨问题间的关系有重要作用。问题逻辑新区对问题的考察不再对问句进行孤立的挖掘分析,也不再解剖至微,而是把问题放入系统中,前后连接起来考察。在发问与回答、再问与再答的链条延续里分理出Q-Q关联问题(Qn→Qn 1)、A-Q关联问题(An→Qn 1)和A-A关联问题(An→An 1)三种不同情形来考察和探析。  相似文献   

16.
审题是解数学题的首要步骤,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是提取解题有用信息的积极思维活动。审题的具体事项由题目的不同而不同,但大致可归结构为审查数量关系1图形关系及命题的逻辑关系。本文全面论述审题的重要性及怎样审题。  相似文献   

17.
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去积极探究、创新,引领着学生进入思维的空间,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提问是大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手段之一,本文试从合理地安排参考性问题和展示性问题的比例,增强提问的目的性和教师反馈的合理性三个方面着手,探索有效提问的策略,促进学生语言的输出,为提高大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性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英语中的反意疑问句是一种很活跃的句式,无论是考试还是口语中使用的频率都很高,也是英语语法中的一大难点。从结构上看,反意疑问句由陈述白和附加疑问句两部分构成,两部分之间用逗号分开。附加的问句读升调时,是对陈述部分内容示以质疑;读降调时则是对陈述部分内容的强调或证实。  相似文献   

20.
This case study of a first-year and an experienced teach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the place and frequency of three types of questions: probing, guiding, and factual. We examined the use of these questions in the course of five lessons, in order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 of the lesson and types of questions asked. In addition, we interviewed the teachers to gain insights into their reasons for asking different types of questions. Both teachers asked many more factual questions than other types of questions regardless of their teaching strategies. Both asked more probing questions during the summary part of the lessons than in other parts. The first year teacher asked more probing questions overall than the experienced teacher, except in a lesson in which the experienced teacher engaged student with manipulatives. Guiding questions were rarely used by either teacher. In the interviews, both teachers said asking higher order questions was important for better students’ learning, even though they asked relatively few probing or guiding questions. Using the indicators we developed for question types, we found that the two teachers were aware of the functions of questions they used. Even after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time had elapsed, they were able to recall the lesson from a video clip and explain why they used questions with particular students or in a specific situ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