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基于“互联网+教育”背景,应用智能物联技术从“课程教学管理系统”“课外锻炼管理系统”“体质测试管理系统”三个方面构建的校园智慧体育平台,有助于实现“课-测-练-赛-管”一体化,将新兴的科学技术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无感知数据采集、智能化数据分析和信息化应用的“三维互动”新模式,助推学校体育治理信息化进程,提高体育教师管理的工作效率。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发现高校体育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中存在优质数字资源少、监管不到位、数据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对此,特提出3条改进对策:优化数字资源,建立重点数据库;全面升级信息化系统,加强监管力度;加强技术保障,提供运动处方。  相似文献   

2.
在丰富多彩的校园化中,“校园体育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化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存在和发展的形式,是师生员工在学校体育工作、体育教学、体育学习、体育活动等过程中所形成并保存的所有内容的总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对学校体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校园体育化”则是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毕道远  秦文 《体育世界》2008,(12):54-56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和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本文在阐述高校“和谐校园”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以及“和谐校园”建设的发展现状。然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并从中论证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的关系。最后总结了高等院校体育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培养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当局要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资源,坚持以人为本,让师生通过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团结合作、顽强拼搏、勇于进取的精神面貌,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良好的育人功能,校园品牌文化建设是发挥校园体育文化育人价值的载体。为探究校园品牌文化建设的育人价值,该文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人文教育的视角对青岛唐山路小学校园排球文化建设案例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青岛唐山路小学通过长期教育实践形成“快乐排球”的育人理念、人本化的校园排球管理制度、一体化的课内外体育活动及以“人”为核心的物质文化特征,以校园排球文化建设践行“学校体育文化育人”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5.
刘伟  陈福亮  部义峰 《体育科技》2023,(5):109-111+115
从管理模式、竞赛体系、学训安排、人才出路、师资力量、家校联动、经费支持、科学研究、硬件设施9个方面,全面分析日本东京都校园足球特点,认为:东京都校园足球实行制度化管理,教育部门与足协之间职责明确、通力合作;打造类型多样、参与面广、衔接合理的赛事体系;尊重学生运动爱好,开展多种运动项目教学,组建俱乐部集中训练;足球队员接受完整的文化教育,融入社会各行各业;得益于自身良性循环系统,校园足球师资队伍“数量足、质量高”;建立良好的家校联动机制,形成教育合力;教学训练依靠教育专项经费,竞赛依靠足协经费和市场赞助;根据日本球员身体特点,研究适合自身的战术体系;硬件设施条件一般,基本满足学训需要。我国校园足球取得了长足发展,进步有目共睹,但面临“体育系统弱教育”与“教育系统弱体育”导致的校园足球发展难题。借鉴日本成功范式,提出发展我国校园足球的启示:全面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丰富校园体育活动,用自然分流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所爱的运动项目(包括足球);加强足球科学研究,提高学训效果,提升竞赛观赏性;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要加强体制改革,创新联合机制,勇于破除制约校园足球发展的利益藩篱;“校园”彰显教育,“足球”象...  相似文献   

6.
在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和运用下,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智慧校园”的新时期。它给职业院校的教学带来了更多的便捷,能够促进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智慧运转。智慧校园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一种高级形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信息化教学具有交互性特征,在智能环境下开展体育教学有助于建立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师生互动课堂,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价值。基于此,文章依据智慧校园环境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改革策略,在促进我国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同时,为智慧校园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学校体育数字化应用场景和模块功能设计上进行探讨。目的:推动学校体育信息化发展,探索学校体育数字化赋能体教融合的新模式和新机制。研究方法: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和访谈等方法。研究结果:以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监测为基础,可以促进学校体育数字化、人工智能化、合作协同化、运动数据可视化发展,满足学生多层次和个性化的体育锻炼需求。研究结论:应用大数据技术、开展“互联网+体育”实践,有助于实现学校数字体育赋能体教融合应用精准调控,提升数字体育的应用价值和体育信息化水平,打造体育数字化示范学校。  相似文献   

8.
竞技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竞技体育能有效丰富学校体育活动形式,提升校园体育化的品位和层次,对青年学生具有积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分析了校园体育化的内涵、学校开展竞技体育的误区和解决途径,以促进校园体育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浅谈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探讨了校园体育文化和如何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问题。作者认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围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要立足于学校传统的体育文化,建设有学校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同时,要注重学校的体育制度建设和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使校园体育文化渗入学生生活和学习领域,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校园体育文化的和谐与人文精神,及特色体育课程的设置,完善了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体系。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文化活动,养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科学体育锻炼方法,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理念,营造崇尚健康文化氛围,推动高校和谐人文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中国学校体育面临的重要难题反映在当下学校体育改革的5组“热词”之中:①“立德树人”“四位一体”代表了学校体育的时代价值和定位问题,提示学校体育应完成“人才之育”的重任,并通过创新方法论和教材体系落实“以体树人”;②“健康中国2030”“体质提升‘三精准’”代表了当前大幅度、大面积提升学生体质的现实需要问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达标优秀率25%以上”的“钢尺子”和全新的“学生体质提升‘三精准’”的方法论为解决学生体质问题提供了机遇;③“教会、勤练、常赛”“大中小学课程一体化”“体育走班制教学”代表了体育课程的价值体现和科学性问题,“体育走班制教学”是“可选择性的专项化体育教学模式”,是解决“上了12年体育课什么都没有学会”等难题的有效方法;④“体教融合”“校园足球”代表了解决历史形成的“体教分离”“举国体制”制度困局的问题,“体教融合”是瞄准“新举国体制”建立的体育制度重大改革,“校园足球”则是“体教融合”的“首战”;⑤“中考体育”“高考体育”代表了如何在应试教育条件下利用考试制度创新推进素质教育的问题,有着30年历史的“中考体育”理论与实践的成功再次让“高考体育”成为可期待的新的体育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12.
体育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本文从多角度探讨了体育的本质和功能,在明确本质与本质属性不同的基础上指出体育的功能是体育本质的现实反映,进而使人们在探求体育本质与功能的过程中真真切切地体悟到体育不仅是健康的延伸,更是文化与品位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小学“快乐体育” 的教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沈斌 《体育学刊》2002,9(3):89-91
通过引入“快乐体育”教学思想,采取创建快乐体育园地、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开展家庭体育活动等策略,全面改革现行的学校体育教学。经实践后认为“快乐体育”教学是当前农村小学开展体育工作的一种有益模式,能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体育教学理论的教材流变与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明 《体育与科学》2002,23(2):13-15
体育教学理论教材经历了从《体育教材教法》到《体育教学论》再到《体育教育学》的两次飞跃。现行的《体育教学论》和《体育教育学》教材虽然从整体上把握体育教学过程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但其课程的理论起点和价值取向方面都存在许多疑惑。新的形势下体育教师直接和首先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从过去的“怎样教学”这一教学问题逐步演变成了“教学什么”这一课程问题,必将带来《体育课程与教学》对过去体育教学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浅谈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接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又是终身体育中最重要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中间环节。因此,高校体育要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更要与终身体育相接轨。结合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分析了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高校体育应当围绕素质教育,本着以人为本和终身体育的主导思想转变教学目标,改革教学诸环节——能体现终身健康价值追求的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掘体育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的态度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同时要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对体育的成就感。  相似文献   

16.
高校体育文化与和谐人文校园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体育文化亚文化之一,包括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方面。文章阐述了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校园体育文化的和谐与人文精神,及特色校本体育课程的设置,完善了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体系。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文化活动,养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科学体育锻炼方法,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理念,营造崇尚健康文化氛围,推动高校和谐人文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校校园文化是体现高校特色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冰雪体育运动的流行,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在高校逐渐兴起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基于哈尔滨体育学院冰雪运动特色及其浓厚的冰雪体育文化氛围,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座谈访问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方面对哈尔滨体育学院校园冰雪体育文化现状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冰雪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及使用、冰雪体育器材购置及使用、冰雪体育教学资源及教学成果、冰雪体育制度、冰雪体育宣传等。结果发现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冰雪体育场馆设施使用率少、冰雪体育教学效果欠佳、冰雪体育制度建设不完备、冰雪体育宣传无生机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大冰雪体育经费投入、加强校园冰雪体育意识、弘扬冰雪体育精神、建设高校冰雪体育运动队、鼓励成立冰雪体育俱乐部、规范冰雪体育制度建设等高校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对策,旨在为高校发展校园冰雪体育文化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关于学校体育阶段交叉型教学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现行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分析 ,依据教育领域的实践和经验 ,综合多种教学模式的优点 ,即从系统角度出发 ,综合系统学习、掌握学习、范例学习和发现学习 4种教学模式的优势 ,构建适合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模式——阶段交叉型体育教学模式 ,以适应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之要求  相似文献   

19.
Digital technology has been the focus of recent debat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with questions being considered about its influence on pedag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subject. Yet, there is scant knowledge about how digital technologies are being used by teachers and whether their use has influenced students learning. ‘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Lear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Pedagogical Cases’ focuses on expanding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ways in which digital technologies are being used by teachers to support and enhance young peoples' lear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The premise of the book is to develop the understanding of pedagogy and digital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Furthermore, it seeks to encourage critical reflection on the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physical education. This book review explores the central ideas of the book, its approach and an evaluation of its content.  相似文献   

20.
校园网与现代远程体育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校园网是现代远程体育教育重要的实施场所,是体育教师更新知识、教书育人、展示才华的新阵地.是体育专业学生广为博学、自由驰骋的新天地,校园网可以为体育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接受体育教育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