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艺书 《传媒》2016,(16):93-93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国内高校课程设置中的重要一环,但是长期的模式化授课使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存在着制度化、僵硬化等诸多问题。随着新媒体的产生与不断发展,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与兴趣,如何为国内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寻求新的出路,一直是研究者最关注的问题。2015年5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胡恒钊先生所著的《人文关怀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研究》一书,结合了当前网络时代的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带来的契机与挑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缺陷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之困进行重新梳理,并对高校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深入解构与反思。  相似文献   

2.
邓莉立 《大观周刊》2012,(48):370-370
最近几年,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呈现出数量与质量不对称的情况,从而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逐渐倾向边缘化,这就需要相关研究者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分析其现状,对研究对象进行重新定位与深刻把握,以此来规划与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3.
赵玉芹 《新闻爱好者》2017,(1):I0008-I0008
伴随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网络进行沟通和交流,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利用网络传播进行教育与学习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表现。互联网浪潮的到来.虽然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但是也对个人和社会有极大的冲击。因此,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树立创新意识,从教学方法、教学观念、  相似文献   

4.
非正式群体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院校是培育新时期高素质大学生的重要基地。近年来高校中非正式群体组织越来越受到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面对这一新现象、抢占好这一新的阵地,形成新的契机?本文就如何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进行有效信息传播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进行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张开  石丹 《现代传播》2004,(1):81-84
近年来媒介素养一词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起,它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多地为专家、学者们所关注和研究.那么媒介素养教育在当今的传媒环境中具有什么作用?它与传媒效果究竟是什么关系?本文将从媒体素养教育理论和媒介的传播效果两个方面探讨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6.
龚亮 《传媒》2016,(24):95-96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网络时代的重要产物,是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有力手段,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心理层面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的则不多,由中南大学胡凯教授独著、中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一书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结合的优秀专著.  相似文献   

7.
韩团结  吴培霞 《大观周刊》2011,(9):30-30,28
作为东晋时期的著名丈人,干宝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重视,尤其是新时期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对其的研究当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主要是从干宝思想方面分类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可以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立足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对国内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了回溯,分析其研究者、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成果发表状况以及主要观点等,并指出存在的问题,试图为后续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李俊丽 《兰台世界》2012,(22):46-47
吴宓(1894—1978)是我国近代一位著名的学者、诗人、教育家和比较文学研究者,终生从教,为我国培养了大量兼通中西文化的优秀人才。他始终以传播新人文主义思想和沟通中西文化为己任,在长期的教学与学术研究中,形成了自己富有新人文主义色彩的高等教育思想。在实用主义至上的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探究其教育理念及教育实践,是对高等教育思想研究的丰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修正。  相似文献   

10.
高雅丽 《传媒》2018,(4):86-88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全球化、媒介融合等背景下的新闻教育研究引发了学界、业界的讨论,主要围绕中国新闻教育的现状、问题、趋势及发展建议等方面展开.当下对中国新闻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多,参与研究的主体也越来越多,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仍发挥着重要的意义,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模式不断成熟与深化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以2002年复旦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四校开设传播学本科专业为标志,中国传播学本科教育已经走过了第一个十年.面对传播格局的剧烈变革与中国社会的快速变迁,中国传播学教育需要回望更需要前瞻,需要更加明确自己在转型时代的责任、定位与走向. 2012年12月15日,以"转型·发展·责任"为主题的"传播变革与中国传播学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行,来自国内20多所院校的30多位专家学者共论"中国传播学教育与研究十年回顾与未来展望".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文化繁荣与新媒体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联合主办,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承办.  相似文献   

12.
信息组织研究述评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组织越来越成为信息管理中的重要课题,研究者也越来越多.本文就我国目前对信息组织的研究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并指出其不足和薄弱之处.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实学思潮相当流行,清初的颜元是实学教育思想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培养"实才实德"的经世致用人才,注重"习而必行"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以"实学"为特征和主要内容的功利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变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莉 《兰台世界》2012,(7):14-15
目前,学界关于董必武教育思想的研究虽然有所触及,但从宏观层面展开研究者居多,而从微观层面展开探讨者较为鲜见。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以董必武提出的"教育确为救亡之第一策"这一理念为切入点,力求从微观层面对董必武建党前后的教育思想展开研究和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一、在革命活动中坚信"教育确为救亡之第一策"亲眼目睹国内局势的急剧变化,年轻的董必武深感痛苦和彷徨,更为国家的前途而担忧。他认为,革命失败的原因是缺乏懂得革命而又有能力的人才。在经过反复思考之后,董必武决定从我做起",为了未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网络成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出现的最大信息载体,也成为了"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舆情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大学生是网络舆情的重要参与群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借助网络表达自己的看法、态度、意见和建议,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网络舆情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重视教育职能,不仅表现在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扩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也表现在博物馆教育相关研究文献的快速增长。本文选取"1996-2015年间我国有关博物馆教育的研究文献(中国知网)"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计量法进行统计分析,对我国博物馆教育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有助于提高博物馆人对于博物馆教育的理性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博物馆教育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韩两国图书馆学界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和深化,图书馆学领域的合作研究和协作越来越多。在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方面,两国各具特色。本文从中韩高校中各选取了四所有一定代表性的图书馆,从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的内涵、发展史、课程设置、传统用户教育和网络用户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并基于此预测了未来图书馆用户教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臧洪明 《大观周刊》2011,(51):143-143,150
高校理论社团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学习、研究、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社团,随着近年来高校理论社团的蓬勃发展,理论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对理论社团的思考和定位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职责是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宗旨意识牢固、综合素质全面的新时期大学生,依托理论社团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结合现代高校社团的实际情况,探讨理论型社团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用。  相似文献   

19.
郭璨 《出版广角》2013,(4):88-89
不能单纯地将出版工作看成简单的编辑工作,而是将教育贯彻在整个出版事业中,这样才能真正融汇教育的思想,才能真正使得出版成为"传播教育精神以及内容的有效工具"。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我国一部分知识分子在经历维新变法失败后意识到,如果没有近代的文化思想以及教育思想背景,中国很难继续发展。于是,知识分子们逐渐走上以教育为主要手段的救国之路,而在出版界便形成了相应的教育出版观念。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有才之士投入到我国的出版工作中,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  相似文献   

20.
常志刚 《东南传播》2016,(9):129-131
互联网时代,新闻与传播研究与教育的跨界渊源、发展脉络、本土路径、未来展望等方面都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学界的各自为政与业界的深度交融相抵牾,一定程度上撕裂了新闻与传播,新闻学与传播学之间紧密的协作关系。新闻与传播研究者、教育者和实践者都应秉持"内容为圣,渠道为王"的理念应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的互联网思维,进一步整合新闻传播研究,共同将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