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良 《知识窗》2013,(12):76-76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孔子,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都提出过"教是为了不教"的观点,这就是"师生互动"观点的先导。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融入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单纯的给予者"转变为"获取方法的引导者"。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决定了学习数学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师生互动"在数学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2.
杨霖 《科教文汇》2013,(21):150-150,152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课标的引领下,数学教学领域也发生了一定变化",生活化"的数学教学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本文通过论述"生活化"数学教学的内涵、作用及开展"生活化"数学教学的方法手段,总结课堂教学经验,以期为正在进行数学教改探索的老师们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3.
"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是一种数学教学的有效方式。将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本文讨论了在实施"自主——合作——探究"数学教学模式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使其进一步地充实与完善。  相似文献   

4.
熊百英 《知识窗》2014,(10):40-40
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究中得到体验,在感悟中得到发展。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呢?笔者认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表现",使每位学生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对话"概念作为起点,以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广泛参与、学生在愉快氛围中获得良好的发展为归宿,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四个角度,研究了数学教学中师生"对话"存在的方式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谈静芬 《科教文汇》2011,(3):78-78,115
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苏科版新教材倡导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数学概念的引入、定理的得出、法则的归纳、规律的探寻等过程中,都恰当地引入了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中"做"数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相似文献   

7.
秦雁 《科教文汇》2012,(15):95-95,100
中等职业数学教育所需要的是必需的、够用的和有价值的数学,但是,目前因为对"够用"的理解偏差而出现了不良教学倾向。其实,"够用"不是对职高数学教学的要求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它要求学生对数学要"会学、会用"。故此,"够用"还得从"理解"做起,从加强教师对"够用"的真正理解做起,从加强学生对数学的真正理解做起。  相似文献   

8.
"以实践为主题,建模为主线;用中学,学中用"的应用教学,已成为数学发展的一种必然。而身在技校的学生会因为其入校时文化起点较低,数学基础较差,而在技校的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进而望而生畏。但身为基础课之一的数学,是学生不得不面对的,因此其教学质量,对于学生对专业课、其他学科的掌握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根据技工数学的教学实际,对数学的应用教学策略、方法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9.
姜立英 《科教文汇》2009,(11):124-124,130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而建构主义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的是"学"。尽管高职学生不是社会的精英,但社会的发展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具备再学习的能力。学校教育只是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一个再提高的平台,而数学的学习过程正是形成这一"再提高平台"的重要构件之一。以"学"为主的数学学习过程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0.
汤晓虹 《科教文汇》2012,(1):106-107
国内最早注意数学文化的学者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孙小礼,她和邓东皋等合编的《数学与文化》,汇集了一些数学名家的有关论述,也记录了从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角度对数学文化的思考。稍后出版的有齐民友的《数学与文化》,主要从非欧几何产生的历史阐述数学的文化价值,特别指出了数学思维的文化意义。郑毓信等人出版的专著《数学文化学》,是用社会建构主义的哲学观,强调"数学共同体"产生的文化效应。以上的著作以及许多的论文,都力图把数学从单纯的逻辑演绎推理的圈子中解放出来,重点分析数学文明史,充分揭示数学的文化内涵,肯定数学作为文化存在的价值。本文对数学语言所显示出来的文化韵味,数学历史凸现的文化底蕴以及数学活动展现的文化价值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以便阐释出"数学文化"到底应该"取"还是"舍"。  相似文献   

11.
数学因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育人过程中的独特功能,确立了在各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一位合格的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让每一名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素质,同时,更要让学生受到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寓思想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应把教书育人思想坚持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像"春雨"般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2.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云 《科教文汇》2012,(15):102-103
"理实一体化"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独有的特色。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本文主要从职高数学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出发,分析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探讨职高数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李文静 《内江科技》2009,30(12):206-207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丰富多彩的今天,数学课堂上更是精彩纷呈,在这种"热闹"的课堂氛围下,数学课的"数学味"却渐渐隐匿。数学课堂上,用操作来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不管多么热闹的课堂气氛也代替不了数学的精华---数学抽象思维,本文就是阐述在数学课堂上用操作这种学习方式来发展数学思维。  相似文献   

14.
余庭龙 《科教文汇》2010,(36):102-103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体目标》中指出: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由此确立了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数学思想方法是处理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是教学的灵魂。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采用"渗透"的方法,把数学思想方法与知识的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耐心地、反复地进行渗透,就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文就"有理数"一章的教学谈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相似文献   

15.
"数学本质究竟是什么"是当代数学哲学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对象柏拉图主义认为数学的本质在于研究一些独立的个体对象,结构主义主张数学本质的核心是抽象结构。语境论在阐明传统解释存在缺陷的基础上,运用语境分析对"数学本质"给予了新的解释———在形而上学层面,数学本质是概念;在数学实践层面,数学本质是开放的。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数学本质"本身就是一个依赖语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谈谈新课程数学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7.
张改霞 《科教文汇》2009,(32):153-153
随着高职生的比例逐年增加,数学课程在高职基础教育中较以前更加突出,更为重要。而数学是一门被学生认为比较难学的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的质量,分析数学学习"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并探讨其教学对策势在必行。本文就以高职生高职数学学习"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对策这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董波  于妍 《科教文汇》2012,(1):105-105,107
"数学分析"是大学数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笔者结合自身在"数学分析"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浅谈了几点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王海玉 《科教文汇》2010,(19):93-93,99
随着高校生源的扩招,普通高中的入学人数逐年递增,加之学生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期望值,通过层层选拔淘汰之后进入技工学校的生源,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每况愈下,在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学习成绩和学习习惯都较差的问题。而技校数学教学的内容较多,包括高中数学的大部分内容及高等数学的相关内容,其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等都比较强,使许多本来数学基础就比较差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望而生畏、怯而止步,从而成为数学学习中的学困生。但是,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专业课和其他学科的学习进程。陶行知先生也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技校数学的教学内容及学困生的现状和专业特点,通过培养数学的学习兴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转变数学学习中的学困生,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双赢,大面积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李宜强  李桂红 《科教文汇》2012,(6):94-94,144
只要我们仔细深入探究,每一个中学数学问题都可以用不同方法解答,正所谓"殊途同归"。这种"一题多解法"对于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掌握"一题多解法"后,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将如虎添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