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上接第9期第15页)二、日军对云南教育场所的专门轰炸及损失抗战期间,日军对云南教育场所进行专门轰炸,从目前的资料看至少有两次大规模专门轰炸。1940年10月13日,日机2批,一批5架驱逐机,一批27架轰炸机扑向昆明大西门及环城马路、纺纱厂附近,投下90余枚炸弹,炸毁房屋400余间,震倒300间。~(1)除纺纱厂外,这一区域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期间,许多报纸在重庆出版发行。笔者根据有关资料和现存实物,对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的报纸作一简介,误漏之处尚望指正。《商务日报》创刊于民国3年(1914年)4月25日.创办人温少鹤。第一任社长周钦岳.高允斌、秦斌分别担任过社长和总编辑.创办之初每日出一大张  相似文献   

3.
从1938年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日本陆海军航空部队遵照日本天皇和最高本部指令,联合对重庆展开"航空进攻作战",为期5年半,史称"重庆大轰炸”。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是第一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国家战事性质的战略轰炸,是第一次依靠空军实施战略和政略轰炸,是第一次取消了前线与后方、交战人员与和平居民界线的“无区别轰炸”。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是昆明城市文化发展和形成的重要时期。昆明的山水景观和抗日战争塑造了昆明的城市文化。考察民国时期昆明的城市文化,为今天的昆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是昆明城市文化发展和形成的重要时期。昆明的山水景观和抗日战争塑造了城市文化。民国昆明城市文化的内容包括山水景观、抗战的大后方、民主堡垒。考察民国时期昆明的城市文化,为今天的昆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广播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爱国人士运用广播武器宣传抗战、促进民族觉醒、进行国际交流、推动抗日救国的特殊历史阶段。1940年8月1日正式播音的昆明广播电台,是为抗战国际宣传而建立、抗战时期中国功率最大的广播电台,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舆论宣传和战事报道以及思想文化传播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胜利.湖南在抗日战争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45年9月15日湖南地区在长沙接受日军投降,由于相关受降资料极少公布,宣传报道也不多,人民对抗战史上神圣时刻知之甚少,湖南省档案馆珍藏了一份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在湖南向中国战区第四受降区受降的档案《中国战区中国陆军第四方面军长衡岳受降报告书》,详细介绍了受降准备、接受之实施及经过概述、接收军品及物资之整理与统计、日本官兵解除武装后之处理、使用日本官兵之劳动计划、汉奸之侦捕、地方秩序之恢复与赈济等,为我们重现了当年日本侵略军向湖南人民投降的历史画面.  相似文献   

8.
在革命战争年代里,中共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党报的宣传和发行工作。在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都成立了中央级领导机构,具体领导党报的工作。研究这些机构的情况,是党报史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乏,机构变动频繁,当事者至今健在的已经没有几个人了,所以,要把中央领导党报的机构完全弄清楚,目前还存在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9.
《档案》2005,(3)
1938年5月19日夜间,中国空军出动两架"马丁"B-10型轰炸机,远征日本本土,投下100多万份传单,对日本侵略者发出了严正警告:"尔再不训,则百万传单将一变而为千吨炸弹.尔再戒之."这是日本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外国飞机袭击,也是世界航空作战史上绝无仅有的"纸片轰炸".  相似文献   

10.
<正>1938年9月28日至1944年12月,日军为截断中国西南的国际交通线,包抄中国抗战后方,达到迅速灭亡中国的目的,对云南省各军事、交通、工业目标及各城市区域狂轰滥炸,其中云南省会昆明因其特殊的战略地位,受到轰炸的次数最多,投弹也最多,仅次于当时的陪都重庆,居全国各省之前列。昆明遭受大轰炸时间长达6年之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损  相似文献   

11.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由南京迁往重庆后,重庆及长江沿线城市成为日机轰炸的重点。日寇利用其空中优势,从武汉宜昌出动飞机对重庆地区进行狂轰滥炸。1939年至1942年,日机多次轰炸丰都城,丰都人民死伤无数,财产损失惨重,给丰者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相似文献   

12.
孙寒冰先生原是复旦大学教授、《文摘》杂志主编、黎明书局总编辑。抗日战争时期遭日本帝国主义飞机轰炸遇难,年仅37岁,至今已62年。2003年将是他诞辰100周年,特写此文追忆他短暂的一生,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1938年,日本侵略军先后占领中国广州、武汉等城市,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日军凭借空中优势,掌握了制空权,对重庆、成都、兰州、贵阳、桂林等大后方开展大轰炸。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作为当时的“川东门户”,在长达5年半的大轰炸中损失惨重。据重庆市万州区档案馆史料记载,1939年1月-1944年,日军共出动飞机679架次对万县实施轰炸,共造成1343人死亡,6778间房屋被毁。  相似文献   

14.
《出版参考》2007,(6S):F0003-F0003
这本书第一次系统地以海明威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之行为中心,向读者阐述了此行的目的、经过、收获和意义,从不同层次来审视海明威对中国的访问。  相似文献   

15.
《新华日报》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1938年1月11日一1947年2月28日)是中国共产党的大型机关报,它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第一张且是唯一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同时它也是中共在国统区的喉舌。《新华日报》在揭露日寇暴行,报道抗战事迹,宣传抗战言论,宣传组织国统区的工人及青年运动,以及反击国民党方面组织的三次反共高潮等诸多方面功勋卓著。  相似文献   

16.
<正>1941年,日本侵略者对内江县进行了三次轰炸(史料记载仅两次),给内江人民造成了大量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内江市东兴区档案馆保存的档案里对三次轰炸所造成的损失提供了详细的历史佐证。1993年由巴蜀书社出版发行的《内江县志》中记载,日机两次轰炸内江——  相似文献   

17.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以后,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了罪恶的侵略战争。1940年前后,日本侵略军出动大批飞机,对四川各城市进行了野蛮的狂轰滥炸。当时,南充城既无重兵把守,更无防空设施。按照国际法的有关条例,交战国不得对非设防区的城市及其和平居民进行轰炸。但是,丧心病狂的日本法西斯却把南充这样一个仅有两万多人口、不设防的内地小城市作为滥施淫威的目标。1940年5月至1941年7月,日机先后三次飞临南充上空,对毫无防备的和平居民疯狂扫射、野蛮轰炸。第一次是1940年5月18日。上午11时左右,18架日机在南充上空盘旋了几圈…  相似文献   

18.
“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被迫宣布抗战,国民党中央及政府各行政机关开始向四川重庆迁移,沿海、沿江地区的工厂、高校大批内迁到四川的重庆、成都等城市,四川逐渐变为中国抗战大后方的经济、文化、商业中心。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调整侵华的作战方针,停止对中国各地的大规模军事进攻,转而对我国内地许多大、中城市进行空中轰炸,四川成为日机的轰炸重点。1938年2月19日,日机首次空袭重庆,揭开了日机轰炸四川的序幕。笔者根据四川省档案馆馆藏四川省秘书处、省民政厅、省社会处、省卫生处、省防空司令部、省动员委员会等民…  相似文献   

19.
1996年4月23日至27日,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出版史编委会第三次扩大会议在杭州举行,来自重庆、广西、贵州、云南、浙江、江苏、福建、湖南、湖北、新疆等省、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的出版史志工作者和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曾经在大后方工作过的老出版工作者共30余人,相聚在美丽的西子湖畔,讨论和审定《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出版史》(讨论稿)。  相似文献   

20.
2003年12月2日,<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03]29号)决定,在2004年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今后全国经济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分别在逢3、逢8的年份实施.由于经济普查是一项非常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其涉及范围之广、参与部门之多、技术要求之高、工作难度之大,都超过了以往各项普查.此次经济普查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掌握我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情况,建立健全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系统,为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