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形式质料说”中的形式与质料的关系和康德形式唯心主义中形式与质料的关系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亚里士多德“形式质料说”对康德形式唯心主义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质料”是万物的基质,无性状,是客现存在。质料是各种现在事物赖以形成的条件,无差别的同一质料可以形成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质料与形式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亚里士多德概括出哲学质料范畴,并自发运用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辨证法。但是,亚氏只从客观、直观形式去理解质料,没有从主现方面去理解质料,反映出他的哲学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其实质是"真正的生活理论"、"真正的生活哲学"。对中国化马克思哲学形态的研究应该加强对马克思生活哲学的中国化研究,在与中国传统生活哲学结合、以解决重大现实生活问题为依据、以生活批判为手段等途径中,建构中国化马克思生活哲学。同时,以马克思生活哲学指导中国的现实生活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生活哲学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4.
质料就是作者选入文章中用来表现主旨的“情化”了的材料,它是文章的血肉。选入不同文体的质料应有不同的个性。如新闻性文章——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它们所反映的是生活的真实,文中所用的质料主要是“真”和“新”,不允许作者张冠李戴、综合概括和艺术虚构,因而必须注重质料的典型性,但它仍对质料的要求各有侧重。如消息侧重于质料的真实性,通讯侧重于质料的新颖性,报告文学侧重于质料的时效性。如文学  相似文献   

5.
"形式"与"质料"作为西方哲学史上两个重要的用语,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形式"与"质料"从本体论过渡到认识论的过程中,康德相比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其他的哲学家,作出了较为完整和更为严密的逻辑推理,赋予"形式"与"质料"新的阐释。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把"时间"和"空间"作为纯粹的感性直观纳入到"形式"中,把主体感觉到的表象纳入到"质料"中,通过先验逻辑把"质料"与"形式"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使得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潜能-现实理论是亚里士多德实体研究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对于实体研究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亚里士多德从四因说转为二因说进而迈向"纯形式"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四因说转变而来的质料-形式理论需要借用潜能-现实理论作进一步说明,于是在将潜能-现实理论与质料-形式理论相联系之后,便出现了质料-实体、潜能-作为的双层模式,并最终构成存在的三个等级。但二者的结合同样面临着生成中质料和形式何去何从的困境,于是对潜能-现实理论生成过程的系统分析势在必行。潜能-现实理论无疑成为实体研究的重要推动力,但远远不能完全解决实体问题,也不能完全取代质料和形式变成新的二因说,潜能-现实理论需同质料-形式理论相结合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7.
形式本体论与东方思维共同承担着扬弃质料本体论的历史使命。在西方哲学史上,哲学家们提出各种不同的本体论,而质料本体论则是最常见、最有影响力的表现形式,它以直接和间接、明显和隐蔽的方式通过实证科学延缓新的世界观的确立。东方思维则在东西方互补的五层次构筑中发挥了自己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8.
生活形式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语言游戏"这个概念紧密相连。运用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的概念来阐释翻译,就会发现,翻译和生活形式有重要的关系,翻译是生活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即是翻译生活形式,在翻译时译者要找出两种生活形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9.
西方哲学美学的古代形式观念之总体特征是一元论,它与本体论问题密切相关,其结果可以表述为“美=形式=数”。它涵括了数理形式(毕达哥拉斯学派)、绝对形式(柏拉图)、形式质料说(亚里士多德)、内在理式(普洛丁)四个环节,最终在形而上学领域中消除了本质和现象、理性与感性、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对立。古代形式观念是西方哲学美学一切形式观念的“精神原型”。  相似文献   

10.
知识产权概念中"知识"的含义是"创造".知识与载体不同于形式与质料,知识与栽体是两个不同的事物,而形式与质料则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阶段或两个方面."知识的本质是形式"是个假命题.信息与知识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仰海峰 《教学与研究》2003,12(12):35-39
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 ,不仅是对社会历史生活的科学分析 ,更是对社会生活过程的批判。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 ,使他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一致 ,使唯物主义具有了批判意蕴 ,并将自己的批判理论与伦理道德式的批判理论区别开来。因此 ,将马克思哲学形而上学化 ,以求获得新的理论批判张力 ,是对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的误读。  相似文献   

12.
使人生价值取向科学化,必须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阐明人生价值的辩证性质。人生价值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交往行为的一种知识背景,生活世界也可以视为交往行为理论的经验出发地。可以认为,哈贝马斯是为了解决生活世界中面临的交往现实问题而提出他的交往行为理论。他力图以交往行为为核心提出“交往范式”的分析理论,并由此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重构。哈贝马斯所做出的“交往范式”对“劳动范式”的理论置换,这在他所处的晚期资本主义时代是有其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尊重生命与发展生命是教育的神圣使命。当前,关注人的生命和物(动植物)的生命是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需。教育必须关注人的生命和物的生命,且理应从物的生命和人的生命的辩证关系来确立完整的生命观。只有坚持完整的生命观,教育才能促进人的生命与物的生命共同构成的生命系统的完整性与和谐性,才能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这也从根本上有利于教育更好地理解人的生命,促进人生命的生成与发展,以及人类的发展进步。因此,坚持完整的生命观是教育的职责与使命所在,是教育理应为之的。在坚持完整的生命观的基础上,教育应重点关注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王充认为 ,人的生命是知形合一的有机活体 ,人死生命完结 ,知形消亡 ,死人不能为鬼。这不仅捍卫了唯物论的哲学真理 ,还富含爱惜生命、珍惜人生、努力实现为世所用的人生价值的旨趣  相似文献   

16.
皇甫科杰  王枬 《教育研究》2021,42(2):131-139
教育生活是一种特殊的共生式的自我更新过程,教师是教育生活的第一责任人,对教育生活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哲学家曾从"超验"和"经验"中寻求生活的确定性,或偏执"超验"构建起一个无形的美善世界,或偏执"经验"陷入物质至上、人性迷失的危机。反思教师的教育生活,也因偏执"超验"或"经验"而出现诸多缺失,既有性质上的偏差,也有内容上的分离,还有形式上的固化。教师的教育生活应以"生命自觉"为价值信念和根本追求,将"超验"、"经验"因素交汇于人之生命共同影响教育生活的质量,以"成事成人"为教育生活的本原性质,以"生命关怀"为教育生活的核心主题,追求"生命自觉"的教育生活样式。"生命自觉"的教师最终将在共生共长的过程中提升整个教育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实践要求和理论品性来看,一种完整的环境伦理学理论必然包含着一种关于人生观的理解。本文主要探讨罗尔斯顿环境伦理理论和深生态学关于人生观的主张与见解, 从而指出环境伦理学理论包含着一种“生态化”人生观。相对于现代社会盛行的人生观来说, “生态化”人生观是基于人生之生命层面的,尊重自然的,后物质主义的人生观。它作为一种新的人生观理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旧唯物主义所坚持的本原本体论的思维方式,缺乏实证科学的有效论证,具有先验主义色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从其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激烈地反对旧唯物主义的抽象物质观,认为世界的物质性是随着人的实践的深化和主体性的发展而不断展现的动态过程;从而实现了对传统的终极意义上的本体论的改造,是唯物主义从传统形态进入现代形态的一个历史性转折。  相似文献   

19.
"生活数学"长期、随意的使用已造成了语意的模糊、语境的泛化。生活数学到底姓什么?婆家是谁?这并不重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在丰富的"生活体验"中学习数学,不失为学习的一种方式;同样变"悟"为"焐",让学生直接获取间接经验,然后再运用理解,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适机选法、重在得法。  相似文献   

20.
“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对生活的关注体现了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生活概念的理解必须放置于中国社会生活的现实中,这是马克思主义当代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