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汉经略西域的“众建其国”之策,先后主要运用在姑师和乌孙二国。通过这一政策,西汉政府成功地削弱了西域的亲匈奴势力,达到了“分而治之”、保持西汉对西域有力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一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是北狄民族集团的一部分,长期生活在阴山河套地区。公元前3世纪时,它迅速发展起来,“至冒顿而匈奴最强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中原地区)为敌国”,成为北方最具实力的民族。匈奴民族的壮大,是与冒顿单于的开创之功分不开的。 冒顿是匈奴第一代单于头曼的长子,自称“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在游牧生活的环境下,练就了一身娴熟的骑射技术。但头曼单于意欲立自己所宠爱阏氏的儿子为单于,便将冒顿送往月氏充当人质,然后发兵进攻月氏,企图借月氏之手除掉冒顿,扫除单于继承问题上的障碍。不料,冒顿盗得月氏“善马”,机智地逃回匈奴。在崇尚勇力的社会里,此举受到头曼单于的赞赏,改命他为万骑长(万骑是匈奴最大的军事单位)。然而,冒顿洞悉了头曼的真实意图,为夺得单于宝座,他隐忍以求,开始为谋求自立做精心准备。首先以自己所率的骑射部队为基础,建立了以自己为核心的实力集团。在训练部队的过程中,冒顿发明一种名叫“鸣镝”的指挥晌箭,下令凡鸣镝所向,必须万箭齐发,不从者斩。刚开始是在他领兵狩猎时施行,有不遵从他的规定的都被杀了头。不久,冒顿用鸣镝射其“善马”,有的骑士不敢射,又  相似文献   

3.
所谓“和亲”,一般是指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缔结的婚姻关系,这种关系是从汉高祖刘邦与匈奴的和亲开始的。后来,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逐渐为中原王朝以及少数民族统治者所利用,成为我国各族统治者特别是中原王朝汉族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政策。由于汉匈政治经济形势的好坏与军事力量的强弱不断变化,汉匈前后期和亲的情况也有所不同。笔者就西汉与匈奴和亲的背景、目的、牢固程度、性质、效果等方面,分两个时期分别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一、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以及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做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3.通过本…  相似文献   

5.
张骞通西域     
一、匈奴和西域汉朝时候把现今新疆和新疆迤西的一大片地方都叫做西域。正当西汉帝国兴起的当儿,北方的匈奴也强大起来。使匈奴威震四邻的是冒顿单于,他控制了天山北路的西域诸国。冒顿单于骄傲地告诉汉朝皇帝:他已经把射弓的人们都并成一家了。敦煌、祁连之间(现今罗布泊和青海之间)是一块水草丰美的牧野。西  相似文献   

6.
(续前)代王韩信徙都马邑,是山西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说明雁北一带特别是雁门郡的经济生产已相当发达,足以供养建制同于天子的诸候王国的政府官员及其属员。因为国都总是要选在交通便利,经济富庶的地区。至于代王韩信叛汉而降匈奴,在刘邦发誓铲除异姓王的形势下,实属不得已而为之,本来无可厚非,就连刘邦的亲信燕王卢绾不久也叛逃匈奴,同姓王也照样因削藩而反叛。强大的汉军在白登山险遭灭顶之灾,最后不得不与匈奴“和亲”;韩在援兵一时难以到达的情况下,与冒顿和谈,即使不能说服其退兵,也可拖延时间,争取主动,为解围创造条件。刘邦写信责备,实非明智之举。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代王韩信)请都马邑近塞,而易与胡通,数使之求和,而阴自为降地,畜不逞以假手于冒顿,不待往降之日,而早知其志在胡矣。”⑨这样说法有失偏颇。实际上,代国北有云中、雁门、代三郡与匈奴接界,南有太原一郡,晋阳位置偏南,而马邑位置居中,便于向北防卫,韩信迁都的理由是正当的。而说:“冒顿之入阑句注,“自韩王信之叛降始”,“中国夷狄之福,自冒顿始”,⑩则更把韩信说成是夷狄之祸的根源,这显然与史实不符。远古时期黄帝战蚩尤  相似文献   

7.
秦朝末年,匈奴头曼单于送太子冒顿"为质月氏"是处理与强敌月氏关系的一种策略,目的是示弱,待机再举,而欲假借月氏之手杀冒顿以立少子为不实之说;头曼被杀,不是源于冒顿复仇,而是冒顿随着势力的逐渐扩大,权力欲望膨胀的结果;汉代文献中有关头曼单于既无能又无情的人物形象,与匈奴民族对冒顿单于的英雄情结和史学家的有意刻画有关。  相似文献   

8.
在古汉语中,有些字在特别情况下,有特定的读音,这就是“特殊音读”。特殊音读一般来说是属于习惯音读,不能轻易改变。忽视这种特殊音读,就会把字音读错。郭沫若的历史喜剧《蔡文姬》中有一段曹操和周近的对白,谈到“冒顿”的读音问题。“冒顿”是汉初匈奴族一个单于的名字。周近身为屯田司马,又出使过匈奴,并多次与冒顿交谈,却在曹操面前将“冒顿”这个词读成。“矛盾”,曹操当即纠正了他的错误读音。这段对话是这样的:“周  相似文献   

9.
试论汉武帝的敛财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武帝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重大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究其目的与效果并非是抑商重农,或农商并重。这些政策是为了迅速聚敛社会财富,以支持西汉对匈奴的战争并巩固大一统的帝国,同时也满足皇室的奢华生活。这些政策可统称之为敛财政策,它分为三个阶段:与民协商,互为换利;以法治商,与民争利;极尽物欲,不计后果。汉武帝敛财政策既给西汉社会带来抗击匈奴的胜利、巩固国家统一的正面效应,又为西汉走向衰落埋下了诸多隐患,其负面影响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10.
匈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它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衰落于公元前一世纪.其中西汉是其重要的发展时期,无论从政治、经济、化哪方面讲都得到了一个相当程度的发展。匈奴发展迅速。西汉对它的政策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和亲”是封建王朝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选项.“和亲”亦称政治联姻,指封建统治者为免于战争之苦,捐弃仇怨与边疆异族统治者通婚和好,建立和平、亲睦关系.基于民族观、现实基础、历史经验得失等方面的差异,汉、唐“和亲”政策各有侧重.比较言之,西汉“和亲”被动且保守,唐朝“和亲”主动而开放.“和亲”政策的推行,不仅有助于增进民族交流交往,营建友好民族关系,而且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有强大的助推作用.然而,“和亲”毕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既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增强的体现,亦留下民族歧视的印痕、契刻着封建统治的烙印.  相似文献   

12.
西汉初期,匈奴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西汉王朝在与匈奴打交道的二百多年的历史中,不断依据自身的实力调整对匈奴的政策:早期的"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的"征讨政策"、汉武帝后期的"绥抚政策"虽终武帝之世,匈奴问题未能彻底解决,但为以后最终解决匈奴问题打下了基础。也对促进民族交往和融合、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西汉时期,匈奴民族经历过“五单于争立”的大内乱与分裂。其分裂原因不能唯独归因于匈奴社会历史发展必然趋势,亦须从西汉王朝起始于“马邑之谋”的对匈奴大规模征服战争所导致巨大影响着手探索。汉匈战争中,由于军事上的失利导致匈奴民族生存地理环境的巨变,从而严重损害了赖以生息的畜牧业经济基础,继而激化社会内部政治、经济等方面一系列矛盾,最终以单于继承问题为导火线爆发了匈奴史上第一次大内乱与分裂。  相似文献   

14.
一、单项选择题1.战国时期,北方逐渐强大起来的少数民族是()A.山戎B.匈奴C.东胡D.白狄2.秦朝修筑万里长城,其本来的面目是()A.防止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掠夺B.疆界划分的标志C.显示秦始皇的文治武功D.构筑的战争工具3.下面对汉朝与匈奴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两汉对匈奴的反击都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战役B.反击匈奴的主要原因是为加强同西域的联系C.反击匈奴后,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D.无论与匈奴是和还是战,都促进了民族的融合4.东汉与西汉出击匈奴的不同之处在于()A.因为匈奴骚扰汉朝北部边郡B.汉朝骑兵深入大漠C.汉朝军队取得重大胜利D.西域派人到汉朝请求出兵5.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着当时  相似文献   

15.
唐朝诗人王维在《老将行》中写到“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命奇”。他认为,卫青之所以能打败匈奴,是由于上天的垂幸,是偶然因素。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结合,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西汉最终能打败匈奴,绝非卫青一人之功,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使然。一汉初休养生息,国力渐强,为打败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西汉建立初年,社会经济凋敝,国力贫弱:“天子不能钧驷,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史记&;#183;平准书》)而此时匈奴崛起于漠北高原,经常南侵汉朝北部边地,边郡的城门时常关闭。公元前202年,汉高祖调大军30余万,出击匈奴,被困于平城白登山,七天后才解围,史称“白登之围”。它说明汉朝反击匈奴的物质条件尚不具备。随后汉朝对匈奴采取守势,用“和亲”的政策暂缓匈奴的侵扰,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充实国力。为此,汉初从高祖经文帝到景帝都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四条措施。一是组织军队复员生产。军队官兵复员为民,根据他们军功的大小,赐予数量不等的田宅,并免除他们若干年的赋税徭役。位高爵显的军官变成大地主,一般士兵得到...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2011,(4):30-30
西汉苏武作为朝廷的友好使者出使匈奴,却被匈奴扣留劝降。苏武宁死不屈,被流放到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放羊。19年后,西汉与匈奴和好,派使臣找苏武。匈奴王谎称苏武已死。苏武的随从用计,叫使臣对匈奴王说,汉朝皇帝在皇家园林里射到一只大雁,雁脚上系着一封信,说苏武在某湖泽中。于是,匈奴王被迫放苏武回汉。后用“鸿”、“雁”、“鸿雁”或“雁足书”指书信。  相似文献   

17.
秦末汉初,长期的战乱使得社会经济凋敝,刚刚建立的西汉政权百废待兴。与此同时,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匈奴屡次南侵中原。西汉的几位统治者为了巩固国内政权,恢复民生经济,在对匈奴的关系上采取“和”与“战”的双重战略,以“和”为主导。文章拟就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关系演变作一梳理,并总结其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公元前三世纪后期,蒙古高原有匈奴游牧帝国崛起,其创立者为冒顿。六百余年后,北匈奴西迁俄罗斯草原和多瑙河流域,复建匈奴游牧帝国,开创主为阿提拉(Attila)。冒顿和阿提拉雄长百蛮,威振亚欧。探讨他们的历史作用和影响,不论从匈奴史,还是世界史角度上看,都是甚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张惠玲 《甘肃教育》2009,(20):51-52
汉匈和亲的起由 公元前206年,两汉王朝建立,但由于经历长期的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据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干,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而与此同时,以漠南为中心,控制北方广大区域的匈奴民族正处于冒顿单于的统治之下.非常强盛.其拥有号称“控弦乏十万骑”的强大军队,而作为游牧民族的他们看来,掠夺、抢劫是比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耀的事情。因此,他们多次闯入巾原地区,大肆掠夺人畜、生活用品,这严重威胁着西汉的统治政权。  相似文献   

20.
“马邑之谋”是西汉时期汉匈关系由“和亲”转为“征战”的一个转折点。它是汉武帝精心谋划的欲以一役之功制服匈奴的重大战略性事件;此后汉武帝陆续西向开置郡国,亦是应征剿匈奴的战事需要而展开的;尤其是他所采用的以实力威服异族,开置郡国以“通西域,断匈奴右臂”,以及在暂不宜置郡的地方建属国以统领之等种种作法,对其后整个汉朝的西向方略都起到了定向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