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媛 《江苏高教》2020,(9):67-72
专业选择权是在读大学生按照独立平等原则,根据自身特点、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与未来愿景等进行选择或调整专业的权利。它产生于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教育契约关系,并在法律上从属于公民的学习权,是大学生在实现受教育权与发展权方面的法律资格与尊严展现。当前我国大学生专业选择权的实施存在三大障碍:一是国家法律制度障碍引起的大学生专业选择权界定不清与保证机制缺位;二是大学管理制度悖论,导致了严苛的限制性条件对大学生专业选择权的剥夺;三是资源与需求的冲突,导致个体发展需求与现实条件之间的矛盾,进而对专业选择权的扼杀。因此,大学生专业选择权的实施需要完善法律制度体系,对大学生专业选择权进行合理规约与必要救济;需要通过课程改革方式淡化专业界限,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重构高校管理理念,强化对大学生专业选择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环境的变化,大学生专业选择权作为大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越来越受重视.赋予大学生专业选择权即可以保障学生作为大学生、消费者、契约主体的基本权利,也可以促使高校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增加专业设置活力,进而保障学生学习质量.大学生专业选择权的落实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作为消费者的学生主体得到了更加广泛关注。高等教育多元化的特征赋予了学生实质的选择权,从而要求高校要保障学生的转专业权利。本研究通过分析上海市40所本科高校转专业政策,从转专业的成绩要求、转专业的人数比例、转专业的申请时间以及转专业的可转次数四个视角,总结我国大学生学习自由的困境。而转专业自由是大学生的基本权利,也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制度环境,通过国家完善大学生转专业自由权的立法保障、高校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大学生树立权责统一意识三条路径去实现大学生的转专业自由权。  相似文献   

4.
采用“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量表,以广东4所地方高校504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结合访谈法探讨地方高校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认同情况和特征.结果表明: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总体水平偏低,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高考志愿、不同学业成就大学生的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水平存在极显著差异.地方高校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的水平,促进小学教育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平考试(A Level)是英国高校入学申请最主要的学术参考标准,以科目选考为特色。A Level选考制度由考试机构、高校、中学协作实施,各司其职,缺一不可。A Level选考制度“上衔”高校选才,“下接”中学育人:以有条件的“自由选科”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选择权;以高校专业为选科导向,巩固学生的基础性知识;以多渠道选科指导建立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充分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未来我国高考综合改革应致力于落实精细化使用选考科目、多维度完善选科指导等举措,以实现选考制度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制度是地方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传统高考招生录取模式的重要补充.地方高校如何有效实施“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制度,是实现招生录取评价多元化和综合化评价的关键.文章从地方高校实施“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制度意义展开,分析了地方高校实施“三位一体”综合评价试点面临的如高校压力、公平竞争、选拔制度、与中学衔接等诸多问题,提出了完善地方高校“三位一体”招生制度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7.
转专业制度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具体落实途径之一。但专业选择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值得研究,对学校而言保持专业多样性,发挥教师积极性,开设个性化课程是对大学生专业选择权的保障,也是将专业的选择方式本身所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的可行方式。  相似文献   

8.
高校大学生职业认同程度影响职业选择.目前地方高校大学生普遍因为社会刻板印象、职业价值观单一导致自我认同模糊、专业认同多于职业认同、职业认同度低、职业认同类型少等现状,造成大学生职业认同困惑.地方高校应重视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构建大学生的选择职业情商认同;借助校友的职场榜样力量,引导大学生职业类型与地域认同;整合非高校的职业认同教育资源,实现毕业生由专业到职业的直接跨越.从而达到毕业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同,更新就业观念,实现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9.
考上大学,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怎么办?2002年,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65.5%的大学生表示如有可能将另选专业。现在,即将走上大学的你不必再为这个问题头疼了。目前,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也为了解决众多考生的后顾之忧,省内外多所高校纷纷进行教学改革,陆续实行了转专业、双学位、双专业以及辅修制度,并逐年放低申请的成绩门槛。由于填报志愿时对专业不了解,或者上大学后兴趣发生转移的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转专业尊重学生的教育选择权,让学有专长的学生转换专业,这在过去是“难于上青天”的事,如今却在复旦大学、…  相似文献   

10.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当前社会、学校、家长共同关心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低的原因,并探索出突出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增强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品质,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文章简要介绍了“1+X”模式下的大学生创业体系,认为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着整体创业环境不佳、缺少创业心理辅导、专业师资的欠缺、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设置不妥等问题,应通过组织科学的机构层级、以“为大学生创业服务”为根本出发点、构建立体创业模式、完善专业指导体系、汇集师资力量、完善保障体制等有效途径构建“1+X”大学生创业指导体系。  相似文献   

12.
尊重和实现学生的选择权是主体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完善的学分制建设从多个角度实现了大学生的选择权。为了确保学生能充分地、正确地进行选择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能直面学生的选择问题 ,能化解学生的“学分崇拜” ,能为学生建构新的精神平台 ,能建立和完善新的服务体系 ,能善于为学生建构新的群体。  相似文献   

13.
高考平行志愿改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考平行志愿是一种志愿设置模式,更是一种招生录取机制.江苏等省市通过平行志愿的改革实践,完善了高校招生工作.但目前的平行志愿改革还存在一些不足,应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起"一档多投"、自主选择的招生制度,赋予高校和考生更多的选择权.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生教育选择权的内涵与内容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学生的教育选择权是指高校的学生恰当地选择学校、专业、课程、教师、时间和学习方式的自由和资格。教育选择权的内容体系包括学校选择权、专业选择权、课程选择权、选择教师权等方面。高校学生教育选择权的行使应该遵循自由和秩序原则,即强调学生教育选择的主动性和丰富性,要求学生的教育选择遵循规则并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5.
随着部分高校的公共体育开设街舞课程,街舞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高校街舞课程作为一项新的运动项目,在制度、课程、教学方面仍然不够完善,将社会街舞培训的优势借鉴、运用到高校街舞教学中来,实观体育教学“以人为本”、“快乐教学”的原则。因材施教,丰富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和文化素质,完善高校公共体育街舞课程的制度、模式,促进街舞课程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区域性就业: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机制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高校经过多年的持续扩招,使得近年来的毕业生也急速增加,就业形势严峻.在这种状况下,随着区域性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地方高校与地方社会、政府之间关系的逐步加深,使得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呈现出区域性的特点.要走出就业困境.首先要树立区域性就业的新理念;其次要建立区域性的高校与社会关系,培养区域性高级人才,以促进区域性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后要通过不断加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加强地方高校与地方社会之间的联系、加强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等三个环节来完善大学生区域性就业机制,从而为区域性就业提供智力、能力和制度等方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拥有专业选择权对大学生专业专用性和职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的获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了获得分割收益,在职位选择和流动中他们仍将表现出强烈的城市倾向和大企业倾向。在转轨经济的不确定环境中,制度必须保证个人选择的质量和引导个人选择的方向,以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  相似文献   

18.
中国高校现行的专业设置模式基本上属于“社会中心型”,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为专业设置、调整的基本价值取向.通识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主张教育先为人的发展服务,后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社会.我国高校现行的专业设置和专业选择制度与通识教育的理念有较大的冲突.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中的顺利推行有赖于高校在制度上做出相应的改进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由“精英”走向“大众”,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一步步转向买方市场,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毕业初期失业率相对提高,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要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完善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开辟就业新渠道。  相似文献   

20.
加拿大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目前已臻于完善。就具体招生而言,虽然招生要求因校而异,但大体上都把获得高中毕业文凭作为基本的选拔条件,以高中最后两年的成绩为选拔依据。从整体上看,该招考制度以"均等而多样"作为追求的终极理念;在制度的运行方式上,体现出"地方格局,自主招生"的特点;在选拔方式上,采取"基于专业,宽严并举"的做法;在择校方面,学生具有高度灵活的选择权,可在不同高校及专业之间自由转接;在与入学配套的资助政策方面,采取"多元助学,兼顾就业"的方式。当前,加拿大高校招考制度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关乎社会正义的入学机会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