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色彩是一种趣味和感觉。”十九世纪末,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哈代(ThomasHardy)在他的社会纪实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展示了80余种色彩;且其词类涉及面大;巧妙的是,哈代还运用非色彩词烘托出色彩。我们在翻译中如何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再现原作中由不同色彩构成的绚丽多彩的图画呢?本文想就张谷若先生在其译作《德伯家的苔丝》中色彩词的翻译技巧和理解进行肤浅的剖析。  相似文献   

2.
作为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托马斯·哈代创作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威塞克斯小说"。这一系列小说中大多都带有悲剧色彩,反映了哈代的悲观主义思想。哈代在小说《无名的裘德》中,通过人物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的相互作用,真实地展现当时社会本来面目,大胆揭露社会矛盾和激烈批判各种弊端,但哈代并不是一味谴责社会变化,而是在接受社会变化的同时,清楚地意识到社会现实,诊断社会疾病,以作者的身份警惕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3.
哈代战争诗歌没有直接描述战争场面的血腥和屠戮,而是独树一帜,把焦点放在了对战争本身的荒诞性和人的存在价值命题的思考之上,因此,具有鲜明的存在主义特点。哈代与生命存在哲学有不解之缘,并在其战争诗歌中从战争的荒诞和人的困惑,人的异化性,个人主体性和自由选择,以及如何诗意的栖居等方面,探讨了人类在战争面前的存在主义命题。哈代的存在主义哲思并非单纯的虚无主义,而是充满乐观主义色彩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哈代的悲剧艺术着意表现现代文明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巨大创痛,具有浓郁的现代主义文学色彩.哈代与现实主义作家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英国文学史上新旧承替的特殊地位,及他本人在艺术上的严肃追求,使他成为一名令人肃然起敬的作家.伍尔夫将哈代称为"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作家".Lynd曾经说过:"在哈代的同时代作家中,几乎只有哈代用悲剧的眼光看待生活,这一点在精神上与20世纪的人生现一致."在表现悲剧艺术方面,哈代的小说超越了他的时代.  相似文献   

5.
《还乡》作为哈代艺术成就很高的一部小说,一直备受学者关注。国内研究者多采用定性、阐释性的方式来研究文本,而少有语料库的研究范式。文章通过将《还乡》作为观察语料库,以十部同时期的经典小说为参考语料库,从词汇和语篇两个层面考察其文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哈代善于用长句和复杂的结构去刻画人物,尤其是自然环境;环境与人物的矛盾贯穿全小说;高频三词词簇显示小说的悲剧色彩离不开文本中大量的否定结构与人称代词连用,高频词的检索有利于探析人物形象,加深读者对文本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托马斯·哈代(1840—1928)作为小说家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创作描写了世纪之交英国农村出现的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剧烈变化,从资本主义因素的渗入,从宇宙、生命、制度的永恒矛盾关系来探求这种变化的成因。充满批判意识、宿命论和悲剧色彩是哈代作品的魅力所在。试探究哈代作品中宿命论和悲剧色彩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哈代作品的特色之一就是对隐喻的独特运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巧妙地安排运用隐喻意象,渲染了苔丝的悲剧命运色彩,也使得作品产生了强烈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诗歌修辞手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对隐喻的理解离不开语境。通过隐喻与语境之间的联系,主要从动物、色彩、物体以及人物和社会背景方面的隐喻分析苔丝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8.
常静 《文教资料》2007,(35):39-41
哈代是英国文学中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家,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构建了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叙事结构。而他笔下的女性都笼罩着浓郁的悲剧色彩。悲剧女性身后隐藏的并非是作者特殊的世界观,而是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矛盾冲突。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悲剧就是必然的。哈代通过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对现实、伦理、道德进行严厉的抨击。  相似文献   

9.
托马斯·哈代的主要成就不仅在于小说创作。20世纪初,哈代以成熟的诗人身份出现于英国文坛,并为后人留下了918首诗作。哈代的诗歌既不是维多利亚时代风尚的,也不像现代派诗人那样走极端,而是兼有这两种风格特征.可以说,哈代是从维多利亚时代向现代主义过渡的诗人,在英国诗歌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桥梁作用.本文拟就从哈代诗歌的形式,主题及创作技巧等方面作一粗浅分析,通过对哈代诗歌的现代主义色彩的探讨,表明哈代作为诗人的现代性一面。  相似文献   

10.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中最杰出的一部。古希腊的带有浓厚宿命论色彩的命运观在小说主人公苔丝身上得到了充分再现;哈代在作品中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悲剧观和命运观,并固定成型,成为性格与环境系列作品的主题思想,成为震撼无数读者心灵的主旋律。本文从时空再现,悲剧预示,悲剧主题等方面论述古希腊悲剧观、命运观对小说《苔丝》产生的影响,从而深入探讨哈代悲剧作品中无望的挣扎与悲壮的毁灭这一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11.
汉语色彩词生动具体,具有丰富性、常用性的特点,汉语学习者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就决定了对外汉语色彩词教学的特殊性。本文将分析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色彩词的基本范畴、词性、不同文化背景下中色彩词的文化含义,并针对静宜大学汉语水平为中高级的留学生进行汉语色彩词的情况分析,将汉语词汇习得的一般原则和规律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色彩词教学,结合教学大纲中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要求和教学标准,提出有效可行的教学建议和教学技巧。  相似文献   

12.
哈代熟读经书,深谙教义,精通神学。哈代的作品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这与他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有着密切联系,其作品中大量地运用《圣经》的典故和意象,使作品透露出一股浓重的宗教气息。本文试以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圣经》原型来揭示哈代的宗教思想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使用色彩词是湘西情歌中非常普遍的现象,湘西情歌中普遍而大量地运用了红、黄、青(黑)等色彩词。其显著特点是:色彩词的运用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和单为起兴而唱,而是将色彩词及其所借物品与爱情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使色彩的象征意义和审美情趣得到了充分地表现,增强了情歌的艺术魅力。比较起来,其他地区、省份很少有这样系列、普遍的高超之作。前人研究多未注意这种现象。湘西情歌中的色彩词具有独特的表征作用,主要表现在:秀色天成的审美观;纯熟多样的心理描写;健康高尚的恋爱观;能干高超的劳动技艺。  相似文献   

14.
王艺婕 《文教资料》2013,(32):89-91
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流露出鲜明的悲观主义色彩,但他的悲观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悲观之中透露出积极性。他否认自己是悲观主义作家,将自己的悲剧思想概括为“进化向善论”。本文试图从《无名的裘德》这部作品入手,找寻其中所显示的哈代的“进化向善论”思想,从而揭示哈代悲观主义中蕴含的丰厚思想内涵,更好地了解哈代这位写悲剧但不悲观的作家。探寻哈代内心深处的战斗的悲观主义。  相似文献   

15.
王明娥 《文教资料》2013,(19):15-17
哈代最后一部小说《无名的裘德》之中有一个令人惊异的现象:几乎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没有母亲,并且一直在哈代笔下占有重要位置的田园自然母亲在这部作品中也被忽视。人类个体的母亲形象及整个人类的母亲形象田园自然的双重缺失侧面体现了哈代创作后期的悲观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6.
邓彦 《文教资料》2008,(20):26-28
<苔丝>中独具匠心地运用色彩推动悲剧节奏的设计和哈代式的"超自然作者叙述",折射出哈代对18世纪亨利·菲尔丁读者作用理论的炉火纯青的运用.这一理论的运用使读者不仅能深刻理解<苔丝>的悲剧寓意,更能体会哈代的悲剧思想.读者作用理论的运用不但使得作者跟读者能有效地、完美地交流和沟通,而且更凸显出小说作为文学艺术的道德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色彩、色彩词以及它们的表情功能有过不少论述。本主要在两个方面作了探索:一是色彩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同时也具有社会属性,并将色彩词的感情色彩提升为语情,与语义相提并论,且认为色彩词的语情比其语义更为重要;二是探究了色彩的情态化和情态的色彩化两个互为反向的结合过程。  相似文献   

18.
这里所说的色彩词,是指反映客观事物的颜色的词,也可称作“颜色词”,如“赤、橙、青、绿、黄、红通通、紫红”等就是色彩词。色彩词在整个现代汉语词汇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仅按(现代汉语词典)统计,共收色彩词目176条(单音节对条,双音节和重叠式共146条)。然而见诸现代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词的数量却是大大超过了辞书中收词的数量,刘云泉先生曾专门列了一个“现代汉语色彩词词表”,该表共收有书证材料的色彩词目一千一百余条。与汉语词汇的海洋相比,色彩词的数量是相对有限的,但是,“汉语中的色彩词有极强的内聚力,它在词汇系统中…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词在传达概念意义的同时,还负载着说话人或操该语言的社团赋予的主观评价意义,这就是词的感情色彩义。俄语和维语中许多词都不同程度地带有感情色彩义。论文针对俄维两种语言中具有感情色彩意义的词汇进行对比与分析,试图找出两种语言词汇在表示感情色彩意义时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20.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无论长篇还是短篇,其中的主人公们无一例外地命运凄惨,作品中充斥着浓厚的悲剧色彩。一方面,哈代将这种悲剧归因于命运的不可抗拒性;另一方面,他又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发人深省。因此,哈代并不是一个悲观的宿命论者,他的作品中命运与现实交错下的悲剧结局形成了他独特的悲剧思想。在短篇小说《儿子的否决权》中,索菲性格上的软弱断送了自己的幸福,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等级鸿沟彻底将她推上了不归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