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辑是学报编辑工作的主体,编辑素质的高低和学报整体质量有着紧密的关系,对学报的办刊宗旨、政治方向、文化品位、学术水平乃至编辑质量等负有直接的责任.要办出精品学报,需要有高素质的编辑群体的共同努力、相互融合才能实现.因此,高校学报编辑应具备精品意识.  相似文献   

2.
对学报培养作者功能的再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报编辑同仁在总结学报功能时,都无例外地要标示出“学报具有培养作者的功能”。这种标示得到了学报编辑工作者和学报研究者的广泛认同,但我们在认真思考这一功能的内涵或仔细审视有关学报的编辑实践时,就会发现人们对这一内涵的揭示有不够全面之处,为此,本文拟在已有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再作阐释与构想。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校学报是我国科学技术研究的前沿阵地,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基础,高校学报对我国的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学报在高校和社会中独特的作用,学报的编辑也和普通杂志有着很大区别,本文对学报的编辑特色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并结合学报的特点分析了学报在思想教育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安徽省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特点,探讨职业倦怠、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因子的预测作用,采用社会支持量表、职业倦怠量表和90项症状量表对安徽省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和职业倦怠各因子都不同程度影响编辑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加社会支持,减少职业倦怠可提高编辑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学报编辑的角色冲突与调适雷鸣,蓝甲云学报编辑在高等院校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社会群体,相对于庞大的校园群体来说,相对于教学、科研,后勤行政三板块校园社会组织来说,他们属于边缘的角色,学报编辑的社会角色扮演得怎么样,是否履行了其职责和满足了社会以及角色本人的...  相似文献   

6.
一、研究概述中国大学学报从产生到现在已有8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这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它的性质、功能、地位及编辑工作中的规律,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关于学报学的研究在80年代以前还是一片空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学报事业的繁荣发展,大学学报的研究出现了十分活跃、色彩纷呈的可喜景象。这表现在:第一,出版了一批学报研究专著。谢振中著的《学报编辑概述》,此书是建国后第一本专门研究学报编辑工作的著作;宋应离编辑的《中国大学学报研究》,这是我国第一本学报研究论文集,收入了1982年至1986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学报研究论文40余  相似文献   

7.
王晓英 《今传媒》2010,(11):118-119
面对社会现实环境,高校学报陷入了一个事实上的困境里。单纯指望学报自身的努力是无法彻底改变现状的。但作为学报的中坚,编辑队伍以及这支队伍的工作,能通过努力去使得高校学报所处困境得到缓解。完善的制度,优秀的编辑人才,编辑工作者的操守、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准,是最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学报编辑微博是工作性个人实名微博,主要功能有快捷发布信息、宣传学报(栏目)、展示编辑风采。博主要选择恰当的内容作为信息,做好规划,同项内容的各条微博格式要统一,形成系列。推广学报编辑微博,最主要的目的是让粉丝(特别是作者)有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陈华  巩倩  李锋 《编辑学报》2010,22(5):445-446
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医疗救治工作进行快速组稿,包括向工作在第一线的医学专家约稿,在最短时间内报道世博会医疗救治的新技术和新课题,探讨医学学报编辑如何追踪与世博会相关的研究课题,从而提升医学学报编辑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论述学报编辑应该成为“学术活动家”。作者首先阐述了“学术活动家”的内涵和应该具备的素质;接着从学报编辑是公共学术空间的具体管理者,学报对学术研究具有引领作用,说明学报编辑成为“学术活动家”的必要性。最后对学报编辑队伍的建设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努力拓宽学报编辑的学术视野,二是建立“学术活动家”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1.
宋嘉扬 《新闻界》2007,(2):131-131
现代社会,编辑应该具备现代编辑意识。高校学报编辑则更应具备全新的现代意识、全新的知识文化水平和全新的科学思维方式。笔者拟从编辑意识的现代性和编辑工作的现代化两方面来论述其必要性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学报编辑的“四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报编辑活动的目的是建构学报文化,这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在这个活动中,必须强化学报编辑的"四种意识",即把关意识、文化意识、主体意识和精品意识.这对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增强学报的活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付丽萍 《青年记者》2012,(32):13-14
学报编辑能力发展的内涵文化缔构编辑观认为,人类的编辑活动是缔构社会文化的活动。由此出发,学报编辑也同样承担了缔构社会文化的重任。能力的强弱、素质的高低成为编辑能否做精做好期刊的重要因素。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编辑往往对自己编辑的刊物"老看不顺眼",因为他总在思考这份刊物是否还缺点什么,这跟编辑本身所具有的强烈主体意识紧密相关。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媒介之一,被称为"世纪遗产"的高校学报在整个报刊种类中属于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其对编辑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报是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培养学报编辑的创新能力是提高学报质量的根本。本文分析了培养高校学报编辑创新能力的意义,并从增加创新意识、提高业务技能、注重全新编辑技术的运用等方面提出培养编辑创新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报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学报的诸多特点,要求学报编辑人员应具备相应的高素养,以适应学报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分析学报编辑应具备的理念素养、信息素养等一般素养,以及所具备的编辑专业素养、学科专业知识或相关知识、专业法律知识等专业素养,论述了这些编辑素养对学报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学报信息传播的特征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和平 《当代传播》2005,(4):103-104
本文着重论述学报信息在社会传播中的意义、特征,并根据学报传播的范围,提出学报信息传播在社会传播中的价值,指出了学报在传播中的局限性和编辑应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学报编辑的社会作用是什么?这并不是个单纯的学术问题。事实上.许多正从事着学报编辑工作的编辑们也难以对此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因为,迄今为止,即使在《辞海》里,也无法找到哪怕是“学报”或“学报编辑”这类名词的解释。也许正园为如此,“不入流”的学报也使得从事学报的编辑们在相关学科领域里自惭形秽,总觉得在专业科学领域中。  相似文献   

18.
具有编辑和教师双重身份的高校学报编辑,面临着学报编辑工作和高校教育改革带来的双重压力。文章分析了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其成因,认清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因素,进而探讨缓解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报因其学术性、理论性、市场功能脆弱等诸多特点,被归入"非经营性"事业单位行列,使学报编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并未得到充分展现的市场色彩快速褪色。然而,由于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的转制,市场主体的重塑,不可避免对高校学报产生新的冲击。新形势下,高校学报编辑的市场色彩也将越来越浓,因此,学报编辑须适应新形势的变化,重新厘清编辑的职能,树立新的理念,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如此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相似文献   

20.
论"编辑学者化"的生成机理与理解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学者化”反映了高校学报编辑的“无主体”状态 ,它是高校学报编辑求得社会公正的一种集体有意识的诉求。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一在于编辑自身的学术路向 ,即走向“学者型编辑” ,使编辑的职业与专业学术互动 ;二在于理顺学报体制 ,落实学报编辑的学术身份 ,使编辑的学术使命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