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创设激发好奇心的问题情境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的起点,也是探究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开展中学物理探究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去解决问题.例如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山上的积雪,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熔化成水的过程;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到底是气体还是小水滴?”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物理探究教学的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2.
这是《热胀冷缩》一课的一段课堂实录: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水和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物体是不是也有这种性质呢?我们来观察一个实验。  相似文献   

3.
在《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直观的优势向学生播放一段三维动画短片:在一个冒着淡蓝色火焰的液化气灶上,正烧着一壶水,一会水开了,把壶盖顶得一窜一窜的,大量乳白色的热气冲出来,水不断地往外溢,浇在炉火上,发出嗤嗤的声音,火焰变得忽大忽小,最终被大量溢出的水浇灭了。学生完全沉浸在此情此景中,教师抓住时机引出问题:壶里的水为什么会往外溢呢?由于学生已经对此产生浓厚兴趣,全都积极动脑思考,产生五花八门的看法:壶里的水增多了,水的体积变大了,热气把水从壶里带出来了等等,虽然有些想法不正确,但都是学生根据自…  相似文献   

4.
1.冬天锅中的水烧开后,在离锅盖边沿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一团团"白气",而紧靠锅边沿的地方则看不到"白气",这"白气"是水还是气?"白气"从喷出到消失经过了哪些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物体的热胀冷缩(一)》教学实录(节选)(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自然第六册)执教者:魏文龙点评者:滕家英一、导入新课(出示投影,教师边操作边叙述。)小红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让小红烧一壶开水。小红打了一满壶水,盖上壶盖,点燃了煤气烧水。水还没烧开,她发现壶盖...  相似文献   

6.
案例描述: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创设情境。教师播放动画故事。2.在儿童交流的基础上揭示课题:观察物体。[反思:“问题是探究的源头”,通过创设儿童热爱的现实的故事情境,旨在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诱发儿童生产问题意识,激发儿童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为学习新知奠定了良好基础。]二、观察探究,主动建构(一)引导观察,合作交流1.本位观察:出示玩具恐龙,你们知道都有哪些恐龙?老师手里的这只恐龙是什么样子的?生:背上有尖尖的刺,有红红的眼睛,锋利的牙齿,尖尖的爪子。生:张开大大的嘴巴,很恐怖,很凶猛。2.学生分组观察:(1)请同学们仔细…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教学》下册第80~82页。二、教学过程学生阅读课本第80~82页,然后提出问题:1.在课本第80页情境图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建筑框架上、吊车上发现三角形)2.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通讯接收塔、交通标  相似文献   

8.
一、情境激励法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借助一些电教媒体精心设计有趣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探索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如:在教"圆的认识"时首先向学生提出:你们见到哪些物体及其部件是圆形的?学生会说:"盘子、圆  相似文献   

9.
<正>一年级的"比轻重"是学生学习"比多少"后的深入学习,也是认识克、千克、吨等质量单位的基础。教材中呈现的情境由两种物体间的轻重比较拓展到三种物体间的轻重比较,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学生因缺乏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感到困难。那么,这种"比轻重"的问题在教材中有哪些呈现形式?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都有哪些思考方法,又遇到哪些困惑?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发挥这类题目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58~60页【教学过程】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1.出示教室场景图。师:大家看,这是什么地方?生:这是我们的教室。师:仔细观察,图中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生1:喇叭面、开关面板的面是正方形。生2:课桌面、黑板面是长方形。师: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生: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  相似文献   

11.
<正>一、辨析"科学概念"的虚假建构【案例1】《声音的产生》教学片断1.让学生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并提问:关于声音,你有哪些问题想知道?形式化的猜想后,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给出各种材料(如尺、橡皮筋等),要求学生通过拨、弹等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观察发声物体的运动状态并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初步得出物体振动  相似文献   

12.
《热胀冷缩》(第一册第十课)属观察实验课型。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液体、气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初步培养他们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课应从观察开始,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自行实验”、“拟题讨论”等实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对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兴趣。在观察实验、研讨中认识物体(液体、气体、固体)  相似文献   

13.
本课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自然》第七册“热学单元”的内容而设计的。教材中“热学单元”涉及到的内容有:液体的热胀冷缩、固体的热胀冷缩、气体的热胀冷缩、温度计及测量物体温度等部分组成,其核心内容是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及学生学会使用温度计。温度计的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是“热学单元”中认识物体的热胀冷缩  相似文献   

14.
林川 《四川教育》2002,(12):32-33
【案例】“观察物体”(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学生活动(一):猜一猜。(教师利用课件逐步出示冰箱的上面、侧面、正面图)师:这是从上面给一个物体拍的照片,你知道这是什么物体?我们再来看一张从侧面给它拍的照片,到底是什么物体呢?我们从正面看一看,你能知道这是什么物体吗?学生看了正面物体的照片以后,终于猜出是冰箱。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一个物体。(板书:观察物体)引导学生思考:观察物体时可以从哪些方向去观察?学生活动(二):看一看、画一画、议一议…  相似文献   

15.
自“从教学情境”这个概念提出以来,情境教学越来越受到许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今,人们对教学情境的认识和实践,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学情境有哪些内涵和新的发展?在认识和教学实践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怎样在实践教学中设置教学情境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予以注意和深入地思考、讨论,才能有效地改进和发展教学情境,才能在广泛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认识化学,学好化学。一、对教学情境的界定和理解教学情境这种环境不同于教学系统外在的、宏观的“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自然环境等),它作为课程教学手段的内在组成…  相似文献   

16.
黄智林老师这节课的最大优点是引题自然,能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有关名词,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本课教学也有些不够完善的地方,提出来与黄老师商讨。 一、语言细节的错误,导致学生对水的蒸发错误理解。 教材对水的沸腾所产生“白气”是什么样的物体?是怎样形成的?是有意避而不提。学生如果提到,教师应表  相似文献   

17.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主要按这几个步骤进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进行猜想——制定实验方案——交流、讨论其方案科学性——实验探究——讨论实验结果——师生总结。力图通过让学生探究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特性的教学,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8.
学了《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后,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液体、固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冬天,温度若是达到0℃以下,水就会结冰。大多数的物体都是热胀冷缩的。水在4℃以上的时候,也是热胀冷缩,但是当它在4℃以下的时候就变成了热缩冷胀了。严寒的冬天,跟冷空气直接接触的水,总是水面散热较快。当水的温度在4℃以上时,由于热胀冷缩  相似文献   

19.
李兴淑 《山东教育》2005,(13):51-51
一、挑起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在教学《雾和云》一课时.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判断三种自然现象.一是“当你打开热锅的锅盖时,善到的‘白气’是什么物体?”二是:“前几天我们在大街上看到的挡住你的视线的大雾是怎么回事?”接着第三个问题“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又是什么呢?”老师提出的这些问题看似非常简单,  相似文献   

20.
赵畅 《老年教育》2011,(5):22-22
有个人得到一把珍贵的紫砂壶,为防被盗,夜里睡觉都把紫砂壶放在床头。一次,他在睡梦中失手把紫砂壶的壶盖打翻在地,惊醒后,他心想,壶盖既然打碎了,留着茶壶还有何用呢?于是,一把抓起茶壶扔到了窗外。第二天起床后,发现壶盖恰好掉在棉鞋上,竟完好无损。他又悔又恼,一脚把壶盖踩得粉碎。出门时一抬头,却发现昨夜扔出窗外的茶壶,有惊无险地挂在树枝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