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亚里士多德的研究视野中,论证语感是话语交际者对语言如何约定俗成地表达命题及其真值条件的适当反应,它有表层和深层之剐。利用亚里士多德逻辑语感系统,从言语交际的角度对现代汉语转折句的内在论证语感进行诠释,构建四层次金字塔形语感能力,目的旨在实现对转折句的言语链和隐藏在其中的逻辑链都有准确地把握,以便更好地运用于交际。  相似文献   

2.
在亚里士多德的研究视野中,论证语感是话语交际者对语言如何约定俗成地表达命题及其真值条件的适当反应,它有表层和深层之别。利用亚里士多德逻辑语感系统,从言语交际的角度对现代汉语转折句的内在论证语感进行诠释,构建四层次金字塔形语感能力,目的旨在实现对转折句的言语链和隐藏在其中的逻辑链都有准确地把握,以便更好地运用于交际。  相似文献   

3.
公平和正义是法治的生命。在现代法治国家中,为了确保公平和正义的实现,人们要求法官对其判决必须给予充分的论证。因此,起源于亚里士多德修辞术的修辞论证直到今天的法律论证也由此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如今,法律论证已在法庭审判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作为法律论证始祖的亚里士多德,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今天研究法律论证提供了许多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阐述英语教学中语感的重要性入手,强调了语言能力是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的,并论证了语言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能力,进而提出了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5.
论语感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给出了哲学、心理学、语言教学论三个层面上的语感定义;分别从语感过程和结果的视角,揭示和论证了语感的直接性、整体性、联想、想象性,情感性,个体差异性。模糊、或然性;辩析了语感与一般感觉的关系;指出语感不等于语感能力,语文能力的核心构件应是语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机结合体,而不是孤立的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强调言语能力是在使用语言中形成的,并进一步论证了语言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能力,培养语感是提高汉语水平的关键,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语感,使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泛读、模仿等途径培养语感,提高汉语水平。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目前仍然存在于语感教学中的“玄虚论”,试图从语感现象的发现、认知心理学对语感生成机制的诠释及我国古代传统教学观念的理论反思三个方面加以分析,论证语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把修辞术看成是一种研究说服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说服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为重要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形式,甚至以前在许多情况下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就等同于说服教育。亚里士多德在《修辞术》中阐述了三种"说服论证",即,信誉证明,情感证明,逻辑证明。这三种"说服论证"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华语语感培养的原则与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简要论证语言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能力,华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语感,并具体阐述了华语语感培养的5项原则与方法:努力扩大华语的有效输入;在交际活动中培养语感;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总结汉语规律,自觉建构华语表达方式;继承语文教学传统,加强记诵.  相似文献   

10.
王斌 《文教资料》2008,(34):27-28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是对幸福问题探讨最多、最系统的人.亚里士多德通过"什么是幸福"、"怎样达到幸福"、"幸福的生活怎么样"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和论证,最终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化的幸福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汉语社团的语言和思维模式发源于《易经》的辩证法,西方的语言和思维是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为基础形成的。中西方思维方式是两点论和三段论之间的差异,两点论是直觉式的思维,而三段论是推理式思维。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极大地影响了汉英语的语言组织模式:汉语的两分结构、意合语言和对偶句;英语的三分结构、形合语言和三项并联排列的散行语言结构。  相似文献   

12.
刘勰与亚里士多德对语言的理解大相径庭。亚里士多德认为语言是摹仿现实存在的工具,它的基本特征是明晰、适当和准确。因而,一切与文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修辞手法诸如隐喻等主要是修饰而已。刘勰则认为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它本身也是创作主体进行文学创作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学创作中思维的枢机,其本身的能指层面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且与创作主体的个性和生命力息息相关。因而,语言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主体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以说理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由于孔子及其弟子强烈的情感灌注,使《论语》蕴含着浓郁的诗情美。而多种诗歌手法的运用,又使《论语》的语言具有如诗般的整饬美、音乐美、雕塑美。这些诗性美的产生无疑与孔子的艺术修养、诗人气质有关。研究《论语》的诗性美,有助于我们重新评估《论语》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不是一开始就作为学的第一要素的,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心目中语言在学这个人类精神家园里,它只是处于“老四”的位置,这是亚里士多德“把学看成是自然与社会人生的摹仿”的摹仿说观念使然的。到了20世纪30年代,高尔基提高了语言的地位,称之为第一要素,在学这个人类的精神家园里处于“老大”的位置,它暗含了20世纪初以来出现的现代学语言观.即学语言本体说,也就是把语言看成学的本体.学就是语言的建构,语言是学存在的家园.与科学和日常生活不同.语言之所以能成为学的第一要素,主要在于三大条件,即言说方式;它蕴含的丰富性或多义性;它蕴含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15.
悲剧是由古代神化中英雄的哀歌发展而来的。关于悲剧的理论研究可以说是方方面面的,其中,亚里士多德的。卡塔西斯”言说更成为研究者们一直争论的焦点.如今,我们采用乐观主义视角来重新诠释这一理论.力图进一步寻求其较为特殊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实体是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十个范畴的中心,他的哲学体系是以实体为中心进行建构的。亚里士多德一生对于实体是什么的界定几经变化,最后没有定论,问题的症结在于他是根据自己对实体的定义去寻找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与实体相对应的存在物,但客观世界没有任何存在物可以满足他的定义。尼采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实体概念进行批判,认为实体是由于语言中的主谓结果过于发达而导致的,真正满足实体要求的只能是主谓结构中的主语,是语言结构的问题导致了实体问题的出现,从而从语言学的角度消解了实体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作为最早对隐喻进行系统性研究的理论家,无论是在对隐喻概念与研究范畴的界定还是隐喻的分类及标准等方面,其理论对后世的相关研究有着复杂而深远的影响。所谓亚里士多德的“藩篱”,是指隐喻研究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看法,认为他将隐喻看作特殊的语言现象,主要从语词层面探讨隐喻问题,其理论也局限于修辞学范畴之内,对于隐喻研究在当代的认知向度并无太大的启示。文章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辨析,指出无论是在理论前提、类型划分和具体观点等层面,亚里士多德的隐喻理论都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启示性。辨析亚里士多德的“藩篱”,并不是为了让隐喻研究回归亚里士多德,而是通过澄清对其隐喻观的误解来说明在当代隐喻研究中还有许多观念需要探讨和匡正。  相似文献   

18.
外语学习的焦虑对语言学习过程尤其是口语学习会产生负面影响。为了避免或尽量减少口语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感,在口语中巧妙地使用连词,会使因焦虑造成的语流中断和谐地连接起来,间接地减少焦虑的心理。  相似文献   

19.
论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蓉 《培训与研究》2004,21(1):35-36
根据传统语言学的观点,母语思维对外语学习只有“负面影响”。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没有反映语言学习的本质。本文试图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的共同性及实证研究和问卷调查来证明,母语思维有助于二语习得。  相似文献   

20.
自宋明以降,传统儒家的发展就其理论方向而言主要是孟子学一路的充分展开,此种情形一直持续到20世纪以来的当代新儒家那里。在此理论背景之下,儒家道德哲学的理论建构被简单地化约为孟子学意义上的情感主义进路。就思想史本身而言,这造成了对儒学内部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一种遮蔽;就儒学之作为一种具有现实生命力的思想文化而言,更不利于我们充分发掘传统儒学内部多元性的思想资源以实现其在当代的理论重建。研究表明:作为孔子之后早期儒家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道德哲学典范,孟子将道德基础建立在情感之上,代表了一种情感主义的理论取向,而荀子则以理性为基点展开其道德哲学,则代表了一种理性主义的理论取向,二者在理论建构上呈现出一副相映成趣而又殊途同归的图景。在儒家伦理学与德性伦理学会通的学术视野之下,从"人之所以为人者"、"涂之人可以为禹"、"是是非非谓之智"以及"积礼义而为君子"等四个问题的探析入手,揭示荀子道德哲学建构的理性主义进路这一独特的理论特质及其之于儒学重建所可能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