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柯认为康德启蒙观的实质在于重新界定理性的自主运用和服从的关系。成熟状态是在合法界限内人们自主地运用理性,超出这一界限则绝对服从,而不成熟状态是两者都服从。福柯认为康德的批判哲学是其启蒙观的前提:启蒙的关键在于知道理性使用的界限,而批判哲学的核心恰恰在于对理性及其使用进行划界。理性使用的合法与否,取决于理性使用时主体的身份(即是普遍主体还是个人主体)。这不仅适用于启蒙观中理性的公开运用与理性的私下运用,而且适用于批判哲学中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使用。个人主体和普遍主体的区分是联系康德启蒙观与其批判哲学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自由理论是整个批判哲学的中心,是贯穿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的要旨。在康德的"三大批判"中,先验自由的可能性在其第一批判中得到了诠释,第二批判论证了在实践理性领域中自由的实在性,而人类对自然和自由统一的探究、对至善自由的追求,在其第三批判中通过反思判断力得以实现。本文试图从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至善的自由三个方面来分析康德自由思想的内涵,揭示康德哲学体系中自由概念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及实践理性批判中,关于意志的设定是理解绝对命令及其自由观的基础。理性向意志发布绝对命令,意志从而获得自由,绝对命令是人认识到自由并走向自由的桥梁。自由是意志固有的性质,但意志也受自然因果性的影响。当意志获得对自然因果性的独立性以及超越自然因果性之时,就达到了自由状态。  相似文献   

4.
阿多诺否定辩证法建构的重要一维是对康德先验理性中非同一性的强调。康德意识到现代理性主体主义使人陷入非理性和不自由的危机,并力图通过认识论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和严格的理性划界来拯救人的自由和尊严。阿多诺重新强调康德批判哲学中先验理性蕴含的非同一性要素,批判启蒙理性在现代社会倒退为权力支配的同一性,并结合社会批判和心理学分析否定了道德普遍主义的观念性。通过对康德先验理性哲学体系的批判性重构,阿多诺重新确立了非同一性对于经验主体和个性自由的前提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体系的最伟大之处就是,用先验的方法把自由从自然领域划分出来,并厘定了自由与自然的界限与各司其职。因而,自由概念在其批判哲学中也就占据了核心地位。而作为前两大批判的桥梁,判断力正是在自由概念铺陈展开下完成了其体系的搭桥手术:在前两大批判中,康德分析先验自由与实践自由都属于理性自由,这只是自由存在的应然与必然,而在判断力中,审美主体的自由感的内在心理事实的获得才是自由存在的实然也是自然人向自由人过渡的必然,从而完成判断力批判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6.
启蒙运动将理性作为遗产留传了下来,近代女权主义继承了其自我反思的特征,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康德就启蒙问题对全体女性的评价.但在批判启蒙并进行自我证成和学科建设时,女权主义却难以摒弃理性反思这一启蒙运动的基本特征;其争取的"民主""自由""平等"等也都是启蒙运动的话语工具.论证的最终基础是历史成见而非纯粹理性,女性的自主性、女性学科的独立性以及民主、自由、平等都属于这个范畴.女权主义在批判启蒙运动、追求各种权利的同时,面临一个两难处境,那就是挣脱启蒙运动去寻求自主和羁绊于启蒙理性.  相似文献   

7.
康德将自由最终确立为自由意志,认为真正自由的人是不受感性干扰的“理性人”,于是,康德自由观体现为一种唯意志论和禁欲主义的不自由。马克思在扬弃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和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找到了解开自由之谜的钥匙———劳动,从而使自由具有了现实性,开辟了人类通往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自由概念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居于“拱顶石”的地位,尤其是其实践哲学的起因和基础。并且,康德对于自由概念的阐释非常独特,既独立于康德哲学的体系之上,又内摄了作为“人的哲学”的康德哲学的核心。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和《实践理性批判》中集中地论述了实践哲学的自由概念,尤以后者更为纯熟圆满,故在此拟以《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为主要蓝本,试探悉康德式自由概念的发生、演绎、范围及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阐述了他关于自由的思想。自由在康德哲学中有先验的自由和实践的自由两种含义。自由是道德法则的存在基础,道德法则是自由的认识条件,实践自由的根本规定是意志自律,自由是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的联结点。  相似文献   

10.
哲学自由观念的确立及其思维方式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哲学史上,自由观念的确立受到科学世界观的影响,属于认识论范畴。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通过批判杜林的错误观点,全面地阐述了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自由观。马克思哲学批判地继承了康德哲学的传统,阐述了他的个性自由观。  相似文献   

11.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阐述了他关于自由的思想.自由在康德哲学中有先验的自由和实践的自由两种含义.自由是道德法则的存在基础.道德法则是自由的认识条件,实践自由的根本规定是意志自律,自由是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的联结点.  相似文献   

12.
试辨康德界定审美活动的偏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从其人学研究的总体出发定位审美活动,虽然拓开了超越前人的新视界,但是他对第三《批判》究竟是作为整个批判哲学体系的合题还是作为中介环节自己也长期存有犹疑。由于康德首先关注的是体系的建构而不是研究对象本身,专心一意要沟通自然与自由、知性与理性等对立领域,将诸范畴之间的平行关系与层次关系混合为一体,因而造成其论述的某些偏误。审美学必须从康德走向黑格尔,真正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才有可能顺理成章地解决康德美学遗留下来的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3.
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其哲学以《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而在哲学史上著称。在三大批判和其他一些著作中,康德都涉及到了实践范畴,甚至作过多次反复的说明,但并没有直接对实践下过定义或作过类似于定义式的说明。在学习和研究康德哲学实践思想及其相关语境的基础上,斗胆认为康德哲学中实践范畴是指实践理性为自由意志立法并支配自由意志服从道德法则的道德活动;并对康德和亚里士多德实践范畴进行了比较,试图厘清它们之间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以进一步认识、理解其实践范畴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其哲学以《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而在哲学史上著称。在三大批判和其他一些著作中,康德都涉及到了实践范畴,甚至作过多次反复的说明,但并没有直接对实践下过定义或作过类似于定义式的说明。在学习和研究康德哲学实践思想及其相关语境的基础上,斗胆认为康德哲学中实践范畴是指实践理性为自由意志立法并支配自由意志服从道德法则的道德活动;并对康德和亚里士多德实践范畴进行了比较,试图厘清它们之间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以进一步认识、理解其实践范畴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康德以责任与自由为核心建构了责任论伦理学体系,责任教育思想则贯穿于体系之中,康德遵循理性批判之理路对责任教育的内涵、依据、原则、方法及目标等进行了系统阐发,以哲学思辨的伦理意蕴展现了责任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自由观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时间脉络,在充分对黑格尔和康德自由观认识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探索提出与以往旧哲学有本质区别的自由观——实践本性自由观。在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进行理性思考和批判之后,马克思否定自由只停留在精神层面,在深入研究现实境遇的基础上,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实现一切自由的出发点,马克思自由观在探索的整个脉络过程中都贯穿着人文性和现实性。通过人的本质自由与实践活动的关系将自由与现实结合起来,探索在现实社会实现自由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7.
自然自由、政治自由和道德自由是卢梭完整而又呈现出阶梯式上升的自由观,这三种自由观所对应的主体依次为自然人、公民和哲人。随着这三种自由的阶梯式上升,这三种主体所呈现的自主选择范围在不断缩小,自主选择的程度却在不断上升,因此,也可以将这个过程称之为一个人不断地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康德不论在理论理性里 ,还是在实践理性里都谈到了自由。但这种自由是纯形式的 ,因而是彼岸的。康德这种自由观对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我们现今仍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1841年至1842年,马克思写下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等文章,在整合黑格尔理性国家主义、超越康德的旧理性自由主义法学观的基础上,初步创立了新理性自由主义法哲学观。文章着重阐述了马克思新理性自由主义法哲学观的三部分内容:个体意识的理性自由观、辩证的理性自由法律实现观和国家法的理性自由观。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康德写作《判断力批判》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弥合前两个批判之间的裂缝,在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完成他的整个批判哲学体系。康德通过判断力来解决这两者的沟通问题。判断力之所以能够作为联结彼此的中介,关键在于它的一个先验原则——自然的合目的性原则。自然的合目的性包括“形式的合目的性”与“质料的合目的性”,亦即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目的性两种,它们或者是自然的合目的性的关学袁象,或者是自然的合目的性的逻辑表象,前者是《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判断力批判”部分,后者是“目的论判断力批判”部分。正是对审美判断的探讨,使我们发现仅仅依靠主观的纯粹形式的合目的性来沟通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是不够的,还需要自然在“质料”上的合目的性,亦即自然的客观的合目的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将自然界看成一个由低到高不断进展的目的系统,因而使得从自然到自由的沟通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