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康德的自由观构成了其实践哲学的基础,而先验自由与实践自由的区分是其自由观的一个核心性的区分。本文对康德哲学中的实践自由与先验自由两个概念的内涵、差异、共同点和内在联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说明康德在保持其哲思的严格性本色的同时,以作为先天的自律能力的实践自由(而非本体的先验自由)为实践哲学奠定自由意志的基石,从而超越传统的独断论的意志自由论和经验主义决定论,建立了先验主义自由观,为实践哲学提供了富有合理性与意义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及实践理性批判中,关于意志的设定是理解绝对命令及其自由观的基础。理性向意志发布绝对命令,意志从而获得自由,绝对命令是人认识到自由并走向自由的桥梁。自由是意志固有的性质,但意志也受自然因果性的影响。当意志获得对自然因果性的独立性以及超越自然因果性之时,就达到了自由状态。  相似文献   

3.
庄子和康德分别以"逍遥游"和"意志自律"为实质建立起各自的自由观。庄子通过"体道"的过程最终实现人生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道"是实现人生自由的最终途径;而康德则通过道德主体的实践达到自由的必然性,"自在之物"独立于自然因果律之外,是自由的显现。庄子的自由观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精神体验,相比之下,康德的自由观则建立在概念、判断、逻辑推理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道德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是伦理思想史上一个古老的课题,古今中外不少伦理思想家都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其展开过讨论。其中不乏包含合理内核的思想珍珠。笔者认为,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儒家心学的道德自由观以其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独树一帜;而在西方,作为主体性哲学集大成者的康德哲学对道德自由的探讨颇具特色。本文拟在着重分析儒家心学道德自由观的基础上,兼及康德的道德自由观,并将两者进行比较。道德自由和必然的关系在现实的道德生活中表现为意志与道德律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的意志自由问题。它包括以下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道德是他律的还是自律的?是法由己立还是异己的权威?这是本体论层次上的道德自由;第二,人怎样  相似文献   

5.
康德的义务论体现在"善德"领域和法权领域,包括德性义务和权利(即法律)义务.在他看来,人的道德法则及权利义务均源自人的自由意志.正义是出于自由意志的权利义务,是在法律状态下人的意志的自由行使能够与所有其他人的自由相并存,是权利和法制的统一.康德明确用"自由"去界定"正义",其基于自由意志的正义思想对当代政治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荀子与康德人性观的比较,指出两者的差异性在于: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化性起伪"的过程,就是性恶被人自身克服的过程,人性可以由恶转善,特别强调后天社会环境对人性的教育和改造的作用,主张通过圣人来制定礼义;康德的道德实现是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他认为,人性是由自由意志决定的,是善恶相互调和的历史过程,人性的实现是善对恶的拯救过程。这两种人性观造成了中西人格特征的基本差异。  相似文献   

7.
从意志到自由意志,不仅为“道德”奠定了基础,也为“立法”确立了依据.康德的实践理性不仅仅是关于道德行为的产生,也关系到法权思想的确立.意志自由不是行为的无约束,它受道德律的制约,是对道德律的遵守;受“法”的强制,是对“法”的尊重.康德的“德”法”双重关系的统一,对现代道德现与法治观的结合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其哲学以《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而在哲学史上著称。在三大批判和其他一些著作中,康德都涉及到了实践范畴,甚至作过多次反复的说明,但并没有直接对实践下过定义或作过类似于定义式的说明。在学习和研究康德哲学实践思想及其相关语境的基础上,斗胆认为康德哲学中实践范畴是指实践理性为自由意志立法并支配自由意志服从道德法则的道德活动;并对康德和亚里士多德实践范畴进行了比较,试图厘清它们之间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以进一步认识、理解其实践范畴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其哲学以《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而在哲学史上著称。在三大批判和其他一些著作中,康德都涉及到了实践范畴,甚至作过多次反复的说明,但并没有直接对实践下过定义或作过类似于定义式的说明。在学习和研究康德哲学实践思想及其相关语境的基础上,斗胆认为康德哲学中实践范畴是指实践理性为自由意志立法并支配自由意志服从道德法则的道德活动;并对康德和亚里士多德实践范畴进行了比较,试图厘清它们之间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以进一步认识、理解其实践范畴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在对德国古典大学观的研究中,人们大多注意的是洪堡的思想。为了深入理解德国模式中的学术自由观,本文分别分析了洪堡之前的康德所著的《系科之争》和洪堡之后的韦伯所著的《韦伯论大学》,并将两人的学术自由思想作了简要的对比。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他们对学术自由的内在限度和外在限度的某些共同理解,也可以看到韦伯在讨论学术自由的基础时以理性化概念取代了康德的理性概念之后所赋予学术自由的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法律沉默下"的自由--霍布斯对自由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近代早期的思想家,霍布斯对自由作了新的阐释。他认为自由是指在自己行动能力的范围内看不到任何阻碍。在社会状态下,对公民的自由而言,自由则意味着依赖于"法律的沉默"。这就是指,如果法律没有禁止你的行动,你就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因此,自由与政治体制没有直接联系,它只是与法律的多少密切相关,无论在民主制还是君主制下,自由都是一样的。正是这个意义上,霍布斯被认为是"消极自由"的代表。  相似文献   

12.
学术自由视野下的大学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学学术自由的发展体现在大学"自由学术精神"的发展和大学"学术人"的自由发展两个方面。以学术自由来观照大学的发展,就是强调应以学术自由为大学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最高价值取向,要将学术自由作为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价值标准体系,以学术自由为根基来运作和引导大学的改革与实践,统整大学的规模、效益、速度、结构、质量等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卢梭一生致力于写作,著述广泛,硕果累累,是个多产作家。在哲学、教育学、音乐理论与作曲、歌剧小说等方面都思想独到,均有建树。最为著名的史学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与《社会契约论》蜚声世界。卢梭的《忏悔录》是世界三大著名《忏悔录》之一。"忏悔录"是西方文学的一种体裁。与圣.奥古斯丁《忏悔录》享有同样经典声誉的卢梭《忏悔录》不仅揭示了人世间的人性丑恶与社会的冷酷无情,而且从学术研究角度讲,揭示出自然.自由.自主的创作原则是成就学术思想的源泉。精神产品生产与物质产品生产既有共性又具有特殊性。无论是物质生产,抑或精神生产,都需要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这是它们的共性。但在所需提供的条件上又有不同需求,有其特殊性。自然.自由.自主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所需的特殊工作环境与原则要求。别具殊相。高品位作品其核心价值是思想创新。只有在自然.自由.自主的创作环境下,经过学者的潜心研究、不懈努力,才能创作出传世的精品杰作。卢梭的辉煌成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他呕心沥血千锤百炼创新出来的。他所追求的自然.自由.自主的创作环境与原则于今仍不失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终极的目标是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并最终实现人自由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强调社会发展要实现以人为中心,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自由”是王国维美学体系中一重要范畴,王国维在其“境界”理论中追问了自由的内涵、分析了人类生命活动何以不自由的因素,进而为自由寻找出路。他认为,人类对自由的追求.只有通过审美活动、特别是在艺术的审美境界中把功利的实践活动转化为非功利的审美活动.生命活动才可能自由.  相似文献   

16.
在借鉴西方现代语言哲学的基础上,对《庄子》文本从语言的能指和所指及语言与世界的逻辑构造等关系层面进行解析,得出《庄子》是表现主义的文学经典的结论,并着重强调了语言自由同主体自由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由的维度     
自由是人类力图实现的价值,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哲学命题。自由具有三个维度,第一维是边界,第二维是形式,第三维是矛盾。三个维度构建起了一个"自由金字塔"模型,向人们揭示了自由的属性。而人们也将通过对自由三层维度的了解来得到对于"自由"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卢梭的儿童观有着丰富的内容:儿童是柔弱的存在;儿童是感性的存在;儿童是自然的存在;儿童是自由的存在;儿童就是儿童;儿童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儿童期有自身的价值和发展规律。研究卢梭的儿童观的“合理内核”,对当代的儿童教育的变革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9.
It is claimed, in this paper, that free will and education are compatible. The problem of compatibility arises because education is usually seen as a way of guiding, controlling or determining someone else’s behavior. But how is the educational control of a person who is endowed with a free will possible? This question is discuss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philosophical debate on the compatibility of free will and determinism. This debate provides various concepts of freedom can enrich the pedagogical discussion of the issue. For instance, freedom might be equated with being the causal source of a person’s actions. Alternatively, we could describe freedom as the capability of a person to act otherwise than he or she actually act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a third concept of freedom can help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compatibility of free will and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is concept, the capability to act on reason must be seen as constitutive for freedo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