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1年,元月中旬。西北陇原,滴水成冰。甘肃日报群工部,继中共甘肃省委1990年授于全省新闻先进集体称号之后,又荣获全国先进新闻集体桂冠。意想不到的是,佳音从北京传来,诉状也由法院送达,两位记者和甘肃日报社第一次被拖入“新闻官司”之中,群工部喜忧参半。一篇获奖的好稿成了被诉的根由下面这篇批评报道,由读者来信和记者调查附记组成,发表于1990年11月27日甘肃日报读者来信专版头题位置。此稿因其批评的尖锐性和事件的独特性而获甘肃日报好稿奖,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然而,恰恰是这篇获奖的好稿,却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新闻官司”的“祸根”——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闻舆论监督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批评,历来为我党所重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年以来,各种传媒运用新闻批评的武器,扶正祛邪、扬善抑恶、废旧立新,在端正党风、转变社会风气、促进各项工作正常进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新闻从业人员如何保持清醒头脑,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并善用新闻批评这一武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为使新闻批评能健康发展,笔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索。 记者的本来社会职能是传播信息、表达舆论,并以客观、公正、全面、真实为基本准则。 新闻批评主要是通过对不良现象或事实的揭露与报道,形成鞭策力,促使问题的解决,同时,起到警示的作用,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因此,记者在实施报道的过程中,需要有明确的是非判断和善恶标准,才能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但是记者在具体的调查研究和报道活动中,必须保持客观冷静、公正无私的作风。 在批评报道中随意把自己变成“审判官”,或自封为“包青天”的想法和做法显然超越了记者角色规定的权限范围。新闻媒介的主要作用是报道新闻,而不是查案办案,平反昭雪、记者也并不具备调查办案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没有办案的能力,也缺少相关的监督平衡机制,所以不能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韩元  朱强 《新闻知识》2002,(12):13-14,36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的报道形式。”①由于这一报道形式常见于西方的“揭丑报道”,在我国的新闻实践中则多为批评报道,往往触及社会腐败问题,采访难度较大;但能够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同时又是媒体行使监督权的重要手段,因此,该报道形式成为衡量一张报纸报道深度及记者报道水平的重要标尺。很多媒体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不遗余力地鼓励记者采写调查性报道,以在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中赢取读者青睐,提升自己的公信力及获得潜在的经济效益。 调查性报道的采访不但能体现记者的知识积累、从业经历、新闻敏感、采访经验,还能体现其对一  相似文献   

4.
批评性报道要不要搞?如何搞?这个问题是多年来人们经常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根据新闻实践中的习惯理解,批评报道是指通过新闻工具对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及坏人坏事进行揭露批评的一种报道形式。它不同于一般揭露性报道,它批评的对象主要是正在发生的、尚未解决的问题。它也不完全等同于舆论监督,而是舆论监督的一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调查报告的范围很广,应用已久,本文不涉及这种广义的调查报告,只谈谈伴随着读者来信出现的“调查汇报”,或称“调查附记”。调查汇报是由读者来信引出、由记者采写的一种新闻形式,也可以说是读者出题目,记  相似文献   

6.
调查报告是报纸、广播常见的一种文体。它是“就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的报道”。 调查报告从内容上分,有反映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推广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揭露社会问题的调查报告、介绍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等;从形式上分,有调查报告、专题调查、调查、调查附记等多种。 调查报告的写作过程大体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对一些重大、突发的新闻事件的报道,电子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在制作新闻节目时越来越多地采用记者现场报道的形式。记者置身于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报道自己的所见所闻。与一般新闻报道相比,受众更能感知它的真实性和即时性,因而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电子媒体的现场报道是与一般报道比较而言的,它是指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直接把发生的事实口头报告给受众。它有如下的特点:记者必须置身现场,同时进行口头播报。记者、现场、口头播报构成了现场报道的三个基本元素。现场报道要求记者必须在新闻发生地用较短的时间(有时是同步进行)完成一条或多条新闻的采、编、播,直接与受众见面。因而,它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重要的深度报道方式。它发端于1972年《华盛顿邮报》记者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西方新闻界习惯将调查性报道与揭露、曝光划等号,如美同新闻学者罗伯特·格瑞斯认为,调查性报道一般是报道某些人或某个组织企图掩盖的新闻。  相似文献   

9.
报道质量考虑因素,出自英文 Story quality Con-sideration 一词。它指的是编辑、记者用以评价或提高报道质量的一般原则。新闻事实自身具有的新闻价值必须通过新闻的报道形式来表现,而新闻报道能否充分表现出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10.
录音报道是运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音响(包括人物讲话)和记者叙述相结合的、广播宣传的一种特有形式。平时,新闻广播中采用的录音新闻,录音特写、录音通讯、现场报道、口头报道等,可统称为录音报道。录音报道与一般的报道相比,它显得更实在、更生动、更丰富一些。它充分发挥了声音是听觉的形象的特点,使听众闻其声如见其人,闻其音如身临其境,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可信性。  相似文献   

11.
今年5月7日至6月8日,辽宁省本溪日报组织了一次关于“厨房问题”的批评性报道。这次报道,是从发表读者张丽贤来信揭发她的邻居共产党员张殿吉,长达9年时间一直不准她使用按规定应两家共用的厨房开始的。报纸就此发表了记者的“调查附记”和“编者的话”,批评了张殿吉称王称霸、欺凌群众的恶劣作风,指出了有关部门党组织在  相似文献   

12.
报道质量考虑因素,出自英文Story quality con·sideration一词。它指的是编辑、记者用以评价或提高报道质量的一般原则。新闻事实自身具有的新闻价值必须通过新闻的报道形式来表现。而新闻报道能否充分表现出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13.
李瑞环同志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一文中指出:“批评报道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坚持和改进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南通大众报对改进批评报道进行了一些探索,倡导记者、通讯员写一些现场批评报道,开展积极的新闻批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谓现场批评报道,以笔者之见,就是运用现场新闻的写法,对某些必须批评并适宜揭露的消极、丑恶现象给予揭露和批评,以明辨是非。去  相似文献   

14.
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及传播技术的发展,批评报道的形式日趋多样,如:“读者来信”、“批评与建议”、“社会经纬”、“新闻调查”、“众生相”、“监督哨”等栏目、专版亮相于媒体平台,把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发扬得淋漓尽致,媒体的广告收入也因此极速飚升。但作为媒体的行为者———记者在批评报道中属于什么地位呢?他们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态呢?本文试作一阐释。记者在批评报道中是桥梁和纽带监督是“自古至今,人类的永恒主题”。①新闻舆论监督是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主要是通过记者深入调查采写负面新闻信息的批评报道的传播,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传媒业的迅猛发展,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的作用日益突出。但在新闻实践中,作为新闻舆论监督载体的批评报道,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影响了批评报道的质量,削弱了舆论监督的功效。例如:记者在报道中的角色,即记者是新闻事实的旁观者;批评报道越多越好,要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就得靠"曝光";认为舆论监督极容易引发纠纷和官司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传媒业的迅猛发展,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的作用日益突出。但在新闻实践中,作为新闻舆论监督载体的批评报道,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影响了批评报道的质量,削弱了舆论监督的功效。例如:记者在报道中的角色,即记者是新闻事实的旁观者;批评报道越多越好,要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就得靠"曝光";认为舆论监督极容易引发纠纷和官司等。  相似文献   

17.
调查性报道的力量和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性报道,作为现代新闻一种出色、有效的报道形式与方法,在西方新闻界一直备受青睐。普里策新闻奖中设有“调查性报道”专项奖。 它有别于其它新闻报道类型有两个基本要素:第一,调查目标明确,致力于揭示对受众有重要意义的事实的真相;第二,调查行动由媒体与记者独立完成,调查与收集材料是记者的原创行为。 今年四月以来,在抗击非典新闻大战中,调查性报道异军突起,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新闻现象。一些  相似文献   

18.
新年伊始,湖南出版的《新闻图片报》设立“新闻风险”基金,为采写批评报道的作者打官司提供补偿金和诉讼费。据《中国记者》统计,1988年全国30家报纸、电台、电视台因录用批评报道而被诉之于法庭成为被告。批评报道成了许多记者、通讯员望而  相似文献   

19.
大凡每一个新闻采写者都感到搞批评性报道难。那么,采写批评报道有无方法可循呢?经研究近几年来一些影响较大的批评报道,归纳成十种方法,以供广大通讯员、记者和编辑借鉴。一、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种方法能使被批评者取得一些心理平衡。这种报道,一般是在事情有了明显的结果和定论后加以报道的。二、正反对比。这种方法,只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记者不加任何  相似文献   

20.
舆论监督是现代媒介的一项重要功能,批评报道是新闻题材的重要品种,“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传播规律,也表明了读者对批评报道的需要。但是,有的党报有分量、有针对性的批评报道难得一见。 批评报道要有突破,关键在于领导支持。对写批评报道的记者要多鼓励,而不是求全责备;对各方面打招呼、通人情的电话,要顶住,而不轻易打退堂鼓;对于批评报道要从政策上扶持,解除记者的后顾之忧,而不是一般性地对待。《南方日报》的做法是把批评报道列入记者每月的考核指标,如果是题材重大、社会反响强烈的,还要重奖,因此在报社形成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