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秦王朝时期,虽然法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但儒家思想也对秦王朝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过深刻影响。儒生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积极参与了秦王朝的许多重大的政治活动。儒家的伦理思想已渗透到秦王朝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对“焚书”、“坑儒”事件的再认识,更有助于全面、客观地看待儒家思想对秦王朝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儒家传统思想下塑造的女性形象无疑对现今社会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现况有着根源性的影响。儒家在女性观上的缺失为儒家封建思想落下了难以在现今文明社会立足的口实,由此,重塑儒家女性观便是迫在眉睫的。  相似文献   

3.
思想文化的统一是秦汉时期统治者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秦王朝统治者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策略,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政体格局,以法家思想独尊。秦朝的灭亡,实际上是法家思想作为统治策略的失败,汉代统治者与思想家经历了从黄老道家思想的实践到儒家思想的认同的过程,最终确立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根据现实政治的需要,吸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原始儒家进行改造,并使儒家经学阴阳五行化,加快了秦汉思想文化统一的步伐。汉代儒学大讲阴阳灾异,加速了儒学的世俗化,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西汉时儒学独尊的局面在玄学、佛学的冲击下被打破。隋王朝建立后,隋文帝及隋炀帝大力弘扬儒家思想,提高儒学政治地位,并以儒家勤政爱民的思想为执政理念,在儒学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尊敬孔子,重用儒士;编修儒家典籍;崇经尚礼,宣扬教化。隋王朝虽统治时间不长,但这些尊儒重教的举措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笼络士人、宣扬德化、稳定统治的作用,并推动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关于儒家民本思想历史价值的三个基本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民本思想历史价值的三个基本判断:一是在中国古代,主张治权在君的儒家民本思想与帝制有高度的匹配性,因而长期处于统治思想地位的儒家民本思想基本上得到自我实现.二是在中国向现代演化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民本思想既没有推出过民主共和政治,也没有自发地导出民主思想,其阻滞前进步伐的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三是在构建中国现代政治文明之时,既不能高估儒家民本思想的历史价值,更不能夸大孔孟之道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教育思想影响了数千年。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构建自觉、自律的主体人格,这也正是现代语文教学所提倡的关键所在。本文根据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对当代语文教学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认为汉代的文学观是儒家思想占据着统治地位。事实上,两汉思想是有差异的,经历了汉初的以道家思想为主,中期的儒道互补,再到汉末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这样的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表现在对屈原《离骚》的评价上。  相似文献   

8.
儒家思想从汉初到武帝前经历过一个长期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先秦儒家思想的继续和发展时期。虽然焚书坑儒给儒学造成了极大打击,但秦统治者并未完全放弃儒家思想,而且汉初的黄老思想中也渗透有很多儒家的观点。此外,儒学在民间的传承也从未中断。在这一时期,一些儒家学者积极地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使儒学适应了汉代现实政治的需要,取得了独尊的地位,这一切与儒家思想在汉初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9.
宋初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是赵宋政权确立和巩固的重要时期。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这一时期封建统治者是把黄老思想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的。然而,从宋初对儒佛道的政策,儒家政治思想在宋初的地位及儒家政治思想在宋初的实践等方面来看,宋初占主导地位的统治思想是儒家政治思想而非黄老思想。  相似文献   

10.
明代后期,在政治思想领域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中,高举尊法反儒旗帜的进步思想家李贽,不仅是杰出的思想家,而且也是杰出的教育改革家。他继承了历史上法家的进步教育思想传统,对当时居统治地位的儒家教育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提出了一系列革新的教育思想和主张。  相似文献   

11.
刘文淇少从舅父凌曙学,也曾授陈立《公羊》学,然而,在家学的渊源上,刘氏四代祖孙皆致力于《左传》,究其原因,实与刘文淇的尊王思想有密切关系。始于清初的一片“反杜”呼声下,刘文淇对杜预义例严加纠正,他利用古注辑存的成果,并凭借乾嘉时期典章名物考证日趋精进的优势,去例言礼,通过《春秋》褒贬揭示尊王之义。此外,在《疏证》的撰写上,刘文淇自称对沈钦韩《补注》“十取其六”,其中因袭了沈氏对杜预人格方面的怀疑,也据此驳斥杜注,申明《春秋》大义以尊王为本。  相似文献   

12.
阎锡山从小深受中国传统化之影响。在其早期的政治主张中融入了很深的儒学思想。比如他的“民治”、“民本”等观念的提出,以及他的“今欲求国家之治平,则无他法,抵从遵守圣人之道,则治平可望”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儒学化中。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杜甫辞赋创作的动机与取向,从创作动机、导谀乞怜、讽谕之义三个方面,采用实事求是的方法,对杜甫辞赋创作中的一些细节进行了分析和辨正。通过分析认为,杜甫辞赋创作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动机,是求得君臣遏合、实现其政治理想的重要手段。杜赋所表现出的导谀乞怜倾向实为表面现象,其实质是希冀以自己才能博取政治理想的实现,不应过分指责。杜赋在创作过程中,体现出对辞赋讽谏功能自觉坚持,这一点也为后代论者所承认,尤其是他在赋中运用的征实和稽古的写作方法构成了他所追求的“诗人之赋”的基本内核。  相似文献   

14.
东汉前期,儒学的思想统治地位真正确立,儒学成为思想化的主流,谶纬盛行。白虎观会议实现了谶纬、今古经学的合流。东汉中后期,儒学的地位发生动摇,各种化思潮兴起。思想化的多元化为诸葛亮政治思想的形成提供了营养,其治蜀的政治措施是对汉末诸种化思潮的发展和实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论及翻译策略中的归化和异化,是翻译工作中较常用的翻译手段,翻译策略的选择可以直接体现出译者的翻译目的和思想,这恰可以体现出目的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严复和林纾是中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最负盛名的翻译家,他们本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改革社会的目的来翻译国外作品,一方面彰显了翻译的政治目的,另一方面把西方文化思想引入中国,成为中国翻译界的先驱。虽然他们翻译文本的角度和翻译策略有所不同,但却有着“启发民智”的共同目的,其翻译思想在我国翻译史上起到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中唐以来社会政治的动乱断送了杜甫的仕途之梦,使得他对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与思考。漂泊大半生的经历,又给杜甫接近下层民众提供了机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民本思想成为教育的有益资源,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尤为丰富而独特。这些为当今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汉魏易代之际,思想庞杂,新潮腾涌。曾经处于至显地位的儒家思想由显而隐又暗流涌动。当世英豪曹操、曹丕父子专权逆主,但他们的言行中却明显保留着孔孟之道的固有传统。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之身体观体现为由个体修养向道德政治的进展,汉儒则须以现实存在的专制政体作为思考身体的前提。以《春秋繁露》为例,董仲舒从三个方面构建其身体观:与天命相关的圣王身体观、以气化和谐为宗旨的中和养生观以及以度爵而制服为原则的服制观,这三个方面集中体现了汉儒在专制政体下对身体政治性维度之发现,并由此构成儒家思想中一种相当重要的传统,即关于身体的政治想象。  相似文献   

19.
论晏殊思想性格中的儒释道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晏殊在庭议党争盛行的北宋,既表现出不喜争斗喜调和、喜静不喜张扬的个性,但又不失积极进取,这是他按照儒家中庸之道、道家处政以无为和佛教中道观修习的结果。论文描述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在晏殊性格中结合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20.
对于晏殊《珠玉词》的评价,历来是肯定其艺术性而否定其思想性,即斥之为富贵闲愁、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而就其思想内容而论,晏殊诗词其风雅精神也并非完全缺席,其中"小园香径独徘徊"等言语极具张力,这种幽约的风雅表达,除了源于他的"知足"和"有容"思想之外,还源于其一生所奉行的"圆融"哲学。晏殊的"圆融"之中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则主要表现在儒道之间,于是他在行动上就常表现为跋前踬后,在艺术上则藏锋隐智惟说气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