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体育理解教学的内涵 “理解教学”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它强调理解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价值,其基础是当代理解观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理解教学是指一种以理解为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强调师生的有效交流与对话,注重引导师生在相互理解中不断发展知识、技能和情感,使师生的生命意义不断提升的教学形态。  相似文献   

2.
诠释学视野下的理解教学: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精神。理解教学是充盈理解精神的教学,是交往、合作的教学,是源于生活的教学,是意义动态生成的教学。因而,理解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超越,它追逐师生生命意义的实现与超越,注重师生与被理解对象间和谐的“视界融合”,强调师生间诚挚的交流与对话。其教学评价是走向理解的发展评价。  相似文献   

3.
论理解性教学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理解性教学是教学人员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在相互理解与自我理解的同时使自己生命意义得到更好地实现的过程。它以理解为教学目的 ,实现教学人员生命意义的多种可能性 ;发展教学人员善解人意的素质 ,使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协调起来 ;凸现道德要求 ,使做人与为学水乳交融 ;调适感情生活 ,实现“情”“知”协调发展。它以理解价值观和生活世界观为基础 ,主要由心理准备、沟通理解、反思理解与跟踪理解四个环节组成。在理解性教学过程中 ,综合运用多种理解策略甚为必要  相似文献   

4.
王凯 《中国德育》2008,(6):95-95
麦金太尔的实践概念是“任何持续连贯的、复杂多样的人类社会性合作活动方式。经由这种活动,人们在努力达到卓越标准的过程中,实现这种活动的内在利益”。它是超越技术的人类所有的德性实践。教学不是一种技术,而是具有提升师生生命质量的“内在利益”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教学的存在方式是什么”是教学论必须解决的本体论问题,对此问题研究的最新成就是交往本体论。然而,交往作为人的社会普遍性存在不能反映教学内含价值追求这一本质规定,教学的意义在于它是作为社会规范的知识本视域、教学主体的视域形成的相互作用,理解是这一具体场域存在的基本形式。在理解的意义上,教学是生命意义的存在,它不仅有着丰富的现实存在方式,也有着自身的终极存在方式。只有在理解的意义上,教学的本体论意义才能得到完整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论交往教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交往教学是以合理的人性假设为逻辑前提,在平等理念的指引下,师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教学文本之间,以语言为主要交往方式,以师生内在的、自觉的共生共长以及文化的理解生成为旨趣的双重建构教育活动。交往教学尊重人的生命并且激发人的生命力量,以主体间性的和谐美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条件及价值追求,依托于文化且创生文化,以生活为源泉且勾画着可能生活,在开放动态的过程中编织着非线性的复杂世界,理论探究、实践观照以及方法论的突破与创新构成了交往教学研究体系的完整图景。  相似文献   

7.
理解是不完全等同于认识的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教学也不仅仅是一项探求知识的认识活动,它更多地是一项关涉意义的理解活动。教学理解活动或曰教学理解,有着自身的内在结构。[1]对教学理解结构的分析,有助于阐明教学理解的性质、形式和特征,进而揭示教学理解的过程与方  相似文献   

8.
马勇 《教书育人》2004,(1):40-41
当我们强烈呼吁教育应帮助人们理解世界时,教育应帮助学生理解,他们是世界的主人,他们不但能理解世界,而且还能改变世界。因而,教学应以理解为基础,笔者试图阐述理解性教学的基本原则,力求对师生的教与学活动有所帮助。(一)语言性原则。语言性原则,是指在理解性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语言的功能,避免师生之间语言的误解,达成师生沟通、理解、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从而使学生积极地理解知识、建构自我精神。语言是作为人际交往和思维表达的工具。是师生之间生命存在的体现,语言也是所用对话者之间理解的媒介。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培养人意味着在…  相似文献   

9.
教学是师生基于文本和多元活动,建立意义场域的过程。以意义阐释和创生为指向的教学内蕴着意义的理解。教学理解是教师在坚守"创生"和"人本"的立场下看待教学意义的思维方式。教师的教学理解包括对课程文本、学生和自身的理解。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解,应采取优化教学思维、增加理解力等策略。  相似文献   

10.
郝明君 《天中学刊》2006,21(1):127-129
与传统教学相对应,现代教学在本质观、师生观、教学观、价值观和知识观等方面发生系列变革。彰显了从“知识授受”到“师生理解”的对话教学本质观、从“主—客”关系到主体间性关系的对话教学师生观、从“传话”到“对话”的对话教学观、从工具性价值到生命意义诉求的对话教学价值观、从静态知识到动态知识的对话教学知识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