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乃神圣天职;学子立志读书报国,系光荣使命。"这是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校长寄语的上联和下联。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立志读书报国。教师在传道的过程中,能够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有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对学生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员的解惑者、指路人。在学员心中,教师的话总是对的。教师的知识一般来说要比学员丰富,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盲点,教师也不例外。正因如此,教师在回答学员  相似文献   

3.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作《师说》,开宗明义说明了教师的重要作用,指出了择师的原则以及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传道授业解惑",传授人类文  相似文献   

4.
《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传道授业解惑,须付出终身的学习。稍有不慎,或许就会给教学带来尴尬和愧疚。  相似文献   

5.
一、教师使命的回归。"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现在,教师却过多地看重"授业",且"授"的仅是书本知识。我认为,首先应倡导教师使命的回归,即"传道"、"授业"、"解惑"三者并重,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6.
刘俊玲 《快乐阅读》2012,(21):94-95
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要处理大量人际关系,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而师生之间存在一些客观的问题和冲突,需要我们恰当地加以处理,使这一关系和谐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华 《甘肃教育》2014,(16):35-35
正恐怕每位教师都知道"传道授业解惑"的含义。"传道"就是启迪人类的智慧,传播人类的文明。"解惑"就是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即以教书为载体,达到育人的目的。怎样教书育人是我们教师的核心任务。就小学教师而言,在传授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的同时,应按照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观的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一、学会倾听和读写1.培养倾听的习惯,提高学生注意力和意志力。首先,要情绪饱满,精神集中地听课。每位教师都知道,上课如果走神几分钟,课外花几倍的时间也补不回来。所以上课时,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珍惜时间,学会倾听。其次,要抓住重点,弄清关键问题,即  相似文献   

8.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定位是传授道理、教给业务知识和技能、解释疑难问题,"传道、授业、解惑"这几个词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让学生的人生因教师的参与而更加精彩,是师者的荣耀和欣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从韩愈口中说出,在中国百姓的口中传承了上千年.从古代私塾里几案后面的老先生,到现代高楼林立的校园里教育流水线上的年轻人,每位教师兢兢业业地履行着使命.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教师的作用若只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层面似乎是不够用了.教育的发展性,人的内心世界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角色的丰富和完善.教师的角色除了"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是学生的成长教练.  相似文献   

10.
韩愈《师说》中“传道授业解惑”句是阐释教师意义的传世名言。该名言本是表现教师功能意义,是让学生获“道”,而不是专指教师讲授传递的具体行为与活动。若解读为教育活动,也应看到韩愈所处时代教育活动的局限性。名言在新课标下的认识,应是在“解惑”活动中实现“传道授业”;新教材的实践,是以项目式“解惑”活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实现“传道授业解惑”,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重新认识该名言,还有助于教师改进重讲授的偏向,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相似文献   

11.
《莫须有先生传》是一部废名的精神自传;该书的写作,受到了《堂吉诃德》的深刻影响。解读《莫须有先生传》,不当以寻常小说看待,其体形式类似禅宗公案,而废名写的是一己(即莫须有先生)的参悟行为,反映了莫须有先生由参悟而彻悟,与本体同化,归于无限的精神升华过程。  相似文献   

12.
对于笔者关于苏词“故国神游”即“故乡神交”的见解,王振泰、赵逵夫二位先生先后发表过不同看法。本文针对他们的意见,进行了答辩,指出了他们在文献理解方面的明显错误,并就自己原来的见解作了进一步的补证。  相似文献   

13.
14.
《莫须有先生传》是一部吉诃德式的讽喻之作。在纪实与虚构之间周旋,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点。小说中大量用典乃是造成其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之一。这部小说的价值并不在于对人生意义的文学性阐释,而在于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个奇特的叙事文本。  相似文献   

15.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这就是一首题壁诗 ,题壁诗就是把灵犀突至、诗兴临发时当场构思出来的诗句书写在墙壁上。这是古代文人墨客、英杰才士抑或寻常人物的一种流行的风习。每到园林客舍、酒楼茶肆以及名胜之地 ,他们往往会即兴作诗 ,当即取来笔墨 ,题写于墙壁之上 ,这就是所谓的题壁或书壁 ,以作永念。这首诗是王安石题写于湖阴先生家客堂墙壁上的一首诗。作者王安石 (公元 1 0 2 1 -公元 1 0 86 ) ,是曾经叱咤于北宋政坛、文坛的风云人物 ,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  相似文献   

16.
徐北文先生(1924-2005)是当代成就卓著的泰山文化专家,其提出的“泰山学”之说,着眼于泰山不同于其它地方名山的特殊性,倡议从“大文化”的视野照观泰山,其说具有很大的启迪意义。本文从徐氏这一观点出发,进而推绎出泰山文化中存在着“两个世界”,即“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并对这“两个世界”的不同内蕴试作阐释。  相似文献   

17.
瞿兑之是现代史学家、文学家、画家。他学问渊博,精研文史,于职官、方志等学均有深湛研究,尤精于掌故之学。他一生勤于笔耕,著作繁富。其中应刘麟生约请而写的《中国骈文概论》,于1934年在世界书局初版。该书篇幅不大,语言浅近,举例丰富,论析精当。作者虽意在作品的赏析,但该著在骈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抹杀,因为它将骈文学的基本知识介绍给了普通的读者。  相似文献   

18.
运用因明与逻辑的基本常识,对姚南强《再论“因三相”———对郑伟宏〈“因三相”正本清源〉的几点质疑》一文进行反质疑。  相似文献   

19.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一书,是任乃强先生穷40年之力完成的集整理、汇释和研究古代西南地区历史和文献的巨著。向达先生家藏《华阳国志》明刊本及清刊本,均为不可多得之善本。在得知任先生正从事《华阳国志》的校注工作时,则慨然将两个版本的《华阳国志》借于任先生。由此联想当今一些藏书处及书商之作为,老一辈学者“以学术为天下公器”之高风亮节,不能不让吾辈怀念不已。  相似文献   

20.
试论陈望道的"大修辞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陈望道先生两个时期不同的“修辞学研究对象论”的比较论析中,阐明了望老修辞学思想的两度飞跃,论析了望老的“大修辞学”观点与吕叔湘、张志公的“辞章学”观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